唐史并不如烟

第229章


在这之后,张说对这十二万人加以训练。
训练结束,将这十二万人分属十二卫,每个卫一万人,这十二万人分成六个批次,轮流担任宿卫。
这样,困扰李隆基数年的征兵难问题,在张说手中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从此,唐朝兵农分离,军队逐步走向职业化,这是一件好事,然而好事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到安禄山时再细说)改革完兵制,张说又把精力放到文化上。
在他的推动下,李隆基设立了丽正书院,功能相当于皇家编译院,用以网络当代知名的文学人士。
被丽正书院网络的都有哪些人呢?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著名诗人贺知章,此时的身份是太常博士;秘书监(皇家图书院长)徐坚;监察御史赵冬曦。
这些人的具体职责又是什么呢?一、校勘文章;二、为李隆基伴读,随时解答他的疑问;三、享受国家提供的丰厚待遇。
对于文化人来说,这是一份美差。
李隆基命张说兼任丽正书院院长,当这帮人的领导。
公平地说,丽正书院的设立是一件好事,对于唐朝的文化发展有极大的促动作用。
然而,这样的好事也有人反对,中书舍人陆坚便提出了反对意见:丽正书院无益于国,白白浪费钱财,恳请陛下将之取消。
砸场子的人来了,张说也不含糊:自古帝王在国家无事时,不是建造宫殿,就是追求女色,而当今皇上却偏偏喜欢文学。
聘请知识分子,阐释各家经典,这么做对国家贡献很大,而所花费的又很少。
陆先生的话,是何等的没有见识!就这样,张说理直气壮地将陆坚驳了回去,同时又赢得了李隆基的又一次认同。
智斗张嘉贞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世界上无处不在的就是人与人的斗争,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有斗争,一个人一般没法斗,真想斗只能学周伯通——左右互搏。
说起李隆基治下的宰相组合,姚崇的班子是团结的,宋璟的班子也是团结的,这是因为给姚崇、宋璟搭班子的全都是甘做人梯的人,比如当时的卢怀慎、源乾曜、苏珽。
然而到了源乾曜、张嘉贞、张说的时代,斗争就开始了,因为他们谁也不服谁。
在这三人中,源乾曜相对中立,张嘉贞和张说的矛盾则日益升级。
源乾曜本质上是一个不愿与人争的人,而张嘉贞和张说则不同,他们都想成为领袖,斗争就此开始。
从两人的履历开始论,张嘉贞和张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同事,那时他们都在兵部为官,张嘉贞是兵部员外郎,张说则是兵部侍郎。
兵部员外郎品级是从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处级。
兵部侍郎品级是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司局级。
也就是说,在兵部时,张说是张嘉贞的上级。
等到两人都当上宰相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张嘉贞排名第二,张说排名第三,这让张说心里很不舒服:我当正四品时,他才是从六品呢。
共事时间越久,张说的不平衡感也在加剧。
他本以为张嘉贞会给自己这个老上级点面子,没想到,几乎每件事张嘉贞都跟自己争,实在让人咽不下这口气。
不久,在一次对高级官员的用刑讨论上,两人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要被用刑的官员叫裴伷先,乃高宗朝宰相裴炎的侄子。
睿宗李旦复位后,为裴炎恢复了名誉,并把所有的恩宠加到了裴伷先身上。
经过裴伷先的不断努力,到开元年间他已经做到了广州都督。
天有不测风云,开元十年,他因事被捕入狱。
于是李隆基就和宰相们开了个会,讨论如何处理这件事儿。
在是否对裴伷先用刑的问题上,张嘉贞和张说起了争执。
张嘉贞的意见是当廷杖打,张说则恰恰相反:臣闻刑不上大夫,为的是他们接近君王,同时让他们养成廉耻之心,所以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
有罪应死则死,应流放就流放,何苦那么轻易地当廷杖打,把他们当成小吏一样。
裴伷先按罪就应该流放,不能再当廷杖打。
张说的建议是人性化的,他知道对于高官而言,面子比命更重要,让一个高官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杖打,那比杀了他还难受。
李隆基最终接受了张说的建议,张嘉贞则讨了个没趣。
从朝堂出来,张嘉贞憋了一肚子气,他认为张说不给自己面子,故意让自己在皇上面前难堪,便冲张说吼道:刚才你讲那么多大道理干吗?张说回应说:宰相这个职位,运气到了就做,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一辈子当宰相。
如果棍子能打到高级官员身上,那么迟早有一天也会打到我们自己身上。
今天我不只是为裴伷先,也是为了全天下的官员才说话的!张嘉贞被噎住了,只能把气憋在肚子里,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这次争执张说占了上风,但他并不想到此为止。
源乾曜充当老好人,高挂免战牌,他唯一的对手就是张嘉贞,只有把这家伙扳倒,他才能像姚崇、宋璟那样大展自己的拳脚。
于是,张说便开始研究起了张嘉贞的软肋,就不信世界上有不透风的墙!不过很快张说就沮丧地发现,张嘉贞自身没有太多问题,除了脾气急躁、刚愎自用外,并没有其他的把柄。
如果愣是要给他挑刺儿的话,也就是曾经引荐过四个人,现在分别担任中书舍人(两人)、考功员外郎、殿中侍御史,而且这四个人跟他走得比较近,经常凭他的权势做一些以权谋私事。
张说认为这还不够,不足以扳倒张嘉贞。
要彻底搞掉他,就要一击致命,让他轻易翻不了身。
于是张说又开始了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张嘉贞的软肋——弟弟张嘉佑。
此时张嘉佑已经出任左金吾卫将军,与哥哥张嘉贞相得益彰:哥俩一个为相,一个为将,一时风光无比。
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的风光下面,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他们的兄弟关系如果没有人做文章也就罢了,一旦有人做文章,兄弟俩就危险了。
现在张说就准备在张嘉佑的身上做文章。
一箭双雕开元十年末,李隆基准备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这次他却不准备走直线,而是从洛阳向北,先折道去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视察,然后再返回长安。
这时张说提出了建议:汾阴丘陵上有西汉王朝建立的后土祠,已经很久没有皇帝去祭祀了。
陛下应该趁这次巡幸的机会,将那里加以整修,然后举行祭祀仪式,为百姓祈求五谷丰登。
李隆基听完,当即便同意了。
看着李隆基点头,张说心中窃喜:这一次跟随皇帝出巡,他心中装着两个计划,他要一箭双雕。
开元十一年正月三日,李隆基从洛阳出发,视察开始。
正月十四日,李隆基抵达潞州(山西省长治市),这里是他战斗过的地方(李隆基曾担任潞州别驾,相当于当地的总秘书长)。
现在旧地重游,他自然是百感交集,感慨之余,就给潞州老百姓发了一个大红包:免除五年内赋税差役。
潞州的老百姓,今夜做梦也会笑。
正月二十五日,李隆基一行抵达了并州,在这里他又给当地送了个红包:在这里设置北都,并州升格为太原府,刺史改称尹。
府在唐朝是高于一般市的,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
经过李隆基的这次规划,太原府就跟长安府、洛阳府平级了,都是特别市。
设置完北都,李隆基的心情很好,然而没过多久,一份奏疏就让他陷入到了郁闷当中。
奏疏是弹劾张嘉贞的弟弟张嘉佑的,上奏人指出:张嘉佑在地方任职期间,曾经有贪赃枉法行为。
这道奏疏上奏的时间很要命。
此时正是李隆基巡幸期间,他最担心的就是长安和洛阳的安全。
现在这封奏疏举报左金吾卫将军张嘉佑贪赃枉法,他会怎么想呢?不会少想,只会多想。
于是,张嘉贞的麻烦来了。
张嘉贞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中了暗算。
试问,如果不是张说提前安排,怎么会那么巧,偏偏在皇帝外出巡幸时,张嘉佑遭到了弹劾?张嘉贞方寸大乱,他居然在这个时候去找张说商量对策。
鸡找黄鼠狼当保安,老鼠找猫当伴娘。
在张说的指点下,张嘉贞脱去官服,改穿素色的平民衣服,在行宫外等候皇帝的处分。
张嘉贞自己挖坑,然后自己又跳了下去。
如果张嘉贞直接面见李隆基,进行严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以李隆基的开明,此事还有回旋的余地,毕竟犯事的是张嘉佑,而不是张嘉贞。
而现在张嘉贞郑重其事地往行宫外一站,事情就没得商量了:即便李隆基想留下张嘉贞,他也得防备朝中百官的悠悠之口。
张嘉贞的宰相生涯就此终结。
开元十一年二月三日,张嘉贞被免去宰相职务,出任幽州刺史。
直到这时,张嘉贞才意识到自己被张说算计了,他恨恨地说道:中书令不是有两个人的编制吗?何苦如此相逼呢?一年后,张嘉贞回京出任户部尚书,与张说在一次宴会上邂逅。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番脏话之后,两大高官伸胳膊撸袖子就要进行近身肉搏,结果还是中间派源乾曜奋力拉住了两人,才避免了一场无限制级搏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