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243章


李祎说:臣久在边疆,而且又立了点战功,这样就免不了有人会打臣的小报告。
如果有的话,请陛下一定要明察,还臣一个公道。
李隆基点了点头,对于这个堂兄,他现在很是倚重,是不会允许别人对他造谣中伤的。
第二天,李寅的弹劾奏疏来了,立马生效。
反效果!李隆基当即大怒,把李寅打入大狱。
经过调查,李隆基发现了李寅背后隐藏着的宇文融,对他的印象顿时大打折扣,其宰相生涯也就此终结。
原本宇文融搬起石头想砸别人的脚,最终却砸到了自己。
开元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宇文融被贬为汝州刺史,此时距离他上任宰相仅仅一百天。
无意之中,宇文融也创造了纪录,成为了李隆基手下任职最短的宰相,连刘幽求都比他任期长。
众叛亲未离实际上,百日宰相宇文融被罢免,诬告一事只是一个导火索,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不见容于整个官场,李隆基这才不得已而为之。
宇文融不招人待见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因为他的工作方式;二是因为他的工作理念。
当年,宇文融之所以能在政治上发家,靠的是清查全国的人口和土地,并采用了自己独特的方法:向全国委派十个劝农使,同时兼任御史。
此举对于清查工作非常有利,但同时也得罪了整个官场,因为他把自己凌驾在了整个官场之上。
十个劝农使成立了一个特别专员组,不归任何一级官员领导,只接受宇文融的领导,这无形中就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专员组与官场有很大的交叉,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抢了很多人的生意,怎能不遭人恨呢?于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就把上至宰相,下到地方刺史县令的各类官员都得罪遍了,而这帮人却浑然不觉,自我感觉十分良好。
对此,宇文融不可能不知道,但仗着有李隆基撑腰,他愣是把诸多反对已经当成了空气,视而不见。
事实证明,有后台撑腰时,可以装白内障,可一旦没有后台撑腰,眼睛视力就需要恢复正常了。
不仅工作方式得罪了整个官场,宇文融的工作理念,更是与官场中人大相径庭——一切以经济创收为中心!敢于言利的宇文融注定不被大家所容,因为多数官员都读过圣贤书,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君子固穷,耻于言利。
而宇文融呢,却千方百计地想从百姓和土地上找钱,这与多数官员接受的传统教育格格不入,由此,矛盾便在所难免。
不过,在宰相之位时,宇文融感觉不到这些矛盾,因为身在高处,他看到的都是笑脸。
下台之后,乾坤倒转,宇文融顿时感觉到了矛盾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开元十七年十月,宇文融的生活原本出现了一道亮光。
起因是一句话。
李隆基对宰相裴光庭说:你们都说宇文融不好,我就把他罢黜了。
如今国库不足,将来怎么办?你们就是这么辅佐我的吗?李隆基的这句话,算是给宇文融的一生定了调:富有理财能力,但群众关系不好。
按说皇帝已经肯定了宇文融的理财能力,对改变他的窘境应该有所帮助,没想到结果却是更糟。
原因很简单:李隆基越这么说,就越不能让宇文融回来,你想啊,如果万一他再次得到恩宠,那么先前说他不好的人不就全栽了吗?所以万万使不得呀!不久,弹劾宇文融的奏疏又来了:宇文融贪赃枉法,交游朋党。
李隆基一看,那就接着贬吧!于是宇文融又由汝州刺史贬为了昭州平乐尉(广西平乐县)。
这次贬黜够彻底的,平乐尉只是从九品,副股级,而原本宇文融是享受宰相待遇的。
在平乐过了一年,他以为境遇应该会有所改变了。
宇文融,恭喜你,梦想成真了!很快,又一封奏疏到了李隆基那里:宇文融在汴州刺史任上,曾经贪污一万余贯。
经过调查,有关官员认为情况属实。
不过,此时属不属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宇文融一踩到底,不能让他有回光返照的机会。
现在宇文融算是落魄到家了,从九品的平乐尉也做不了了,直接发配岩州(广西来宾县)。
这时宇文融算是看透了整个官场,伸手援助的一个没有,有的只是落井下石。
哎,世态炎凉啊。
就在宇文融伤心至死时,他在传召使者的背后看到了他的儿子宇文审。
宇文审原本在家中和弟弟一起侍奉母亲,听说父亲再度被贬后,当即嚎啕大哭。
他没有惊动母亲,便一个人徒步从长安前往平乐去看望自己的父亲。
在路上,他恰巧遇到了去传诏的使者。
使者见他可怜,便把他拉上了车,然后一路颠簸来到了平乐。
父子相见,抱头痛哭,宇文融老泪纵横,伤心之余又有些欣慰: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他,至少还有儿子在身边。
短暂团聚之后,父子再次分别。
宇文审回到长安,发愤苦读,后来考中进士,进入官场。
天宝年间,当杨国忠要诛杀岭南流放犯人时,宇文审担任岭南监决处置使,手里握着生死大权。
经过他的努力,真正被处决的人很少,多数人在他的保护下活了下来。
然而,他的父亲宇文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到岩州就病了,因为受不了那里的瘴气。
不想等死的宇文融便硬挺着到了广州,想在那里停留下来,多活几天。
然而最后的愿望也没能实现,广州都督的一席话让他打消了念头。
广州都督说:大人因为受到朝廷怪罪才被发配到这里,现在却想违背朝廷的命令在此停留。
我本人受牵连也就无所谓了,关键是朝廷一旦知道大人在这里,恐怕也不会允许的!听完广州都督的话,宇文融明白了:广州不是他的最后一站,岩州才是。
其实,岩州也不是。
从广州返回的路上,宇文融的人生抵达了终点。
他的人生开始时是喜剧,结尾则是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死后,宇文融也背着骂名。
在汤显祖写的《邯郸记》中,宰相宇文融就是一个大反派。
这部戏以黄粱一梦为故事梗概,描写了一个卢姓书生的黄粱一梦。
在梦中,卢生高中状元,娶了望族清河崔氏的女儿,后来与身为宰相的宇文融发生了矛盾。
几经周折,卢生在边塞立功,最终揭穿了宇文融的阴谋,明察秋毫的皇帝遂将其问斩。
哎,连在梦中都是反派,悲剧!论资排辈百日宰相宇文融离去之后,朝堂之上又只剩下了两位宰相:一位是萧嵩,一位则是裴光庭。
裴光庭在前面曾经出过场,当年张说建议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担心东突厥入侵,正是裴光庭建议以和亲忽悠东突厥,免除了张说的后顾之忧。
裴光庭也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是隋朝名将裴仁基,一度归降王世充,后来又想诛杀王世充归降唐朝,不料消息走漏,反被王世充诛杀。
裴光庭的父亲叫裴行俭,高宗朝曾经出任过宰相,文武双全:文,通过明经考试;武,得到名将苏定方的真传。
后因西征立下大功,李治对裴行俭说了这样一句话:卿文武兼资,今故授卿二职。
即日拜礼部尚书(文职),兼检校右卫大将军(武职)。
如假包换的文武全才!不过,裴光庭并非那种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官二代,在他很小时,父亲就过世了。
长大后,裴光庭总算沾了父亲一点光:得亏武则天记忆力不算太差,有天就想起了他的父亲,进而召见了他,他这才步入了仕途。
又几经努力,裴光庭升迁至太常丞,没想到却功亏一篑。
因为他娶的是武三思的女儿。
武三思受到清算后,裴光庭也跟着连坐,被贬为郢州司马。
以前的努力被抵消了不少,从此裴光庭又得继续往上爬了。
到开元十三年,裴光庭做到了兵部郎中,这时机会突然降临了——中书令张说向他问计。
这次露的那么一小手,为裴光庭的仕途装上了助推器。
从此,他便受到了张说的重点关照。
裴光庭时任兵部郎中,品级从五品,在他的上面是兵部侍郎,品级正四品,两者之间差着两级(正五品,从四品),直接升迁的难度很大。
这难不倒张说,他准备给裴光庭来个曲线提升。
不久,张说把裴光庭调出兵部,出任鸿胪少卿。
鸿胪少卿是鸿胪寺的副手,配合鸿胪卿主管藩属事务,品级为从四品,这样裴光庭的品级就得到了提升。
泰山封禅之后,张说再次关照了裴光庭,又把他从鸿胪寺调回了兵部,出任正四品的兵部侍郎。
一年多的时间,裴光庭完成了原来看似不可能的飞越,这都要归功于张说的栽培。
曲线提升是典型的中国式智慧,古往今来都在使用,有点意思。
在兵部侍郎任上干了四年,机会再次垂青了裴光庭,他由兵部侍郎转任中书侍郎,同时出任宰相,也就此与宇文融成为同僚。
同僚关系是官场中最复杂的关系,可好可坏:好;可以到刎颈之交;坏,可以到不共戴天。
宇文融与裴光庭,表面看起来波澜不惊,其实却不共戴天。
原因也不难理解:宇文融、裴光庭、张说之间的三角关系,注定双方会势不两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