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第247章


武氏也启用了多年没有启用的线——高力士。
前面说过,高力士曾经多次前往武三思的家中,跟武氏相当熟悉。
现在武氏以裴光庭遗孀的身份找到了他,请求他向李隆基推荐李林甫为相。
这时,高力士的政治素质显现出来:他没有答应,而是机警地避开了,因为他知道,宰相的人选不是他可以推荐的。
高力士这一避开,李林甫的宰相梦就只能暂时搁置了。
眼下武惠妃还不便替他说话,因此还得再耐心等上一段时间。
在李林甫上蹿下跳的同时,萧嵩也在苦苦寻找搭档。
因为这一次宰相出缺,李隆基没有直接指定人选,而是让萧嵩自己推荐。
有过与裴光庭搭班子的经历,萧嵩太知道一个好搭档的重要性了——这次一定要找一个相对容易控制的,像卢怀慎、苏珽那种。
182萧嵩第一个想到了右散骑常侍王丘,他和王丘是好友,很了解此人的性格。
令萧嵩意外的是,可能是不想将单纯的朋友关系变成同僚关系,最后让友谊变质,王丘坚决地拒绝了他的美意。
不过,王丘转而推荐了一个人——尚书右丞韩休。
萧嵩寻思了一下,印象中韩休性格恬淡,很少与人争名夺利,这个人或许是个合适人选。
就是他了!萧嵩不会想到,他的这次推荐一方面给自己埋了个雷,一方面也让李林甫钻了空子。
话说回来,之所以让李林甫钻了空子,还是得益于他的人脉。
当任命韩休的诏书还在起草时,高力士第一时间得到了风声,随即便把消息传递给了裴光庭的妻子武氏。
武氏又将消息传递给李林甫,同时建议他立刻去给韩休报喜,赚一个人情。
听到李林甫的报喜,韩休果然对他感激不尽,似乎推荐他当宰相的不是萧嵩,而是李林甫。
就这样,李林甫白赚一个人情,为自己将来的拜相埋下关键的伏笔。
开元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李隆基任命韩休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样韩休便正式成为了萧嵩的同事。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穿上韩休这双鞋后,萧嵩才发现:坏了,挤脚!天下必肥萧嵩之前被韩休的外表蒙蔽了:他的恬淡只是表面,骨子里他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倔人。
韩休的倔,是有家族遗传基因的。
韩休的伯父叫韩大敏,武则天时期担任中书舍人。
在任上时,梁州都督李行褒被下属诬告,武则天便派韩大敏为特使前去审理。
这时有人提醒韩大敏说:李行褒是李唐宗室子弟,太后想除掉他,此行你得仔细掂量,一旦违反了太后的旨意,就可能闯下大祸,你可得为自己考虑啊!韩大敏回应道:哪有为求自己平安就诬陷别人的?183从梁州回来后,韩大敏如实奏报:李行褒无罪。
武则天看了韩大敏一眼,暂且按下不表。
不久,武则天又把李行褒的案子翻了出来,办成了铁案。
韩大敏倒霉了,他被认定为审案不力,与知反不告同罪,在家中被赐死!这就是韩休的伯父,宁可自己遭祸,也不诬陷他人,骨子里有一股刚正不阿的劲儿。
韩休的骨子里同样有这样一股劲儿。
张说当中书令时,韩休正担任虢州刺史。
在任上,韩休与张说有过一次交锋。
虢州正好位于两个都城之间,无论李隆基在长安,还是在洛阳,虢州都是相对比较近的州。
如此一来,朝廷便经常向虢州征收饲料税,用于饲养皇家御马。
时间长了,韩休受不了了,便向中书令张说要求:别再向虢州征饲料税了,还是平均分配给别的州吧。
张说自然不会同意,他反驳韩休说:如果单独免除虢州的税,就得转向其他州郡。
你这个刺史只是为了向百姓显示自己的恩惠而已,你的请求我不同意。
眼看张说不批准,韩休便准备再次上奏,这时州里的官员劝道:再上奏可能就会冒犯宰相了!韩休不为所动,说道:我身为刺史,不能救百姓于困弊之中,还有什么脸当刺史?就算会因此冒犯宰相受到刑罚,我也心甘情愿!执著的劲头跟他伯父一脉相承。
不久,京城传来消息:虢州的饲料税从此免征!后来韩休辗转做到了尚书右丞,正是在尚书右丞任上,被萧嵩推荐为了宰相。
上任宰相,韩休江山不改,刚正不阿的劲头越来越厉害了。
不久,韩休居然跟皇帝唱起了反调!长安万年县尉李美玉犯了事儿,盛怒之下,李隆基准备将其流放岭南。
令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决定居然被韩休顶了回来。
韩休对李隆基说:李美玉只是小官,所犯的也不是大事。
现在朝中有184大奸,尚不能去,怎能舍大而取小呢?臣看到金吾大将军程伯献依仗陛下的恩宠,贪赃受贿,房子车马全都超出应有标准。
臣建议先处理程伯献然后,再去处置李美玉不迟。
李隆基看了看韩休,脸色很难看。
韩休不管这些,继续说道:李美玉犯小罪都不能容忍,程伯献犯那么大的事怎能不问责?陛下如果不处理程伯献,臣便不敢奉诏流放李美玉!坚持到最后,韩休愣是把李美玉保了下来,不过程伯献他也没扳动,毕竟那是高力士的一奶同胞。
李美玉事件算是韩休的一次完美亮相,萧嵩对于他的这次表现还比较满意。
然而,接下来萧嵩却发现,自己找错人了。
韩休太倔了,倔得让人无法忍受。
每次萧嵩提出议案,韩休就会提出意见,而且会一直坚持,丝毫不给他面子,甚至在李隆基面前直接攻击自己的议案。
于是,在李隆基面前,又出现了两只斗鸡。
不过韩休的倔并不是没有道理,多数情况下他都是在坚持真理。
老资格宰相宋璟在听说韩休的事后,感慨地说道:想不到韩休能如此坚持,真是仁者之勇。
两个刚正不阿的人,气场一样,惺惺相惜。
时间一长,不光萧嵩怕了韩休,李隆基也怕了韩休,因为他的进谏往往不留情面。
每次李隆基在宫中饮酒作乐,或者在皇家林苑中打猎,兴高采烈之余,都会不无担心地问上一句:韩休不会知道吧?想什么偏来什么,往往李隆基问完这句话不久,韩休的劝谏就到了。
几次下来,弄得李隆基极其郁闷。
有一次,在照镜子时,李隆基闷闷不乐,左右知道是因为韩休进谏的缘故,便对他说:韩休当宰相以来,陛下比以往都瘦了,何不把他赶走呢!李隆基叹了一口气,我的容貌虽然瘦了,天下老百姓却会因此肥了起来。
萧嵩奏事经常顺着我,他退出之后,我寝食难安。
韩休经常跟我争执,但他退出之后,我寝食都很好。
我用韩休,是为社稷,不是为我自己!说这话时,李隆基四十八岁,颇有明君的胸怀。
这一刻如果能够定格,该有多好!185然而,一个人年龄在变,胸怀随着年龄也在变。
双双罢相就在韩休干劲十足的同时,萧嵩已经在考虑隐退了。
与韩休共事九个月来,萧嵩感觉到了极大的压力,他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恬淡的人,一起共事竟是如此之难,不仅私下经常跟他唱反调,而且还经常在皇帝面前指责他的缺点,好几次弄得皇帝都不高兴了,而韩休还在自说自话。
哎,不共事,还真不知道彼此的脾气。
此时的萧嵩六十五岁,奋斗了一辈子的他想歇歇了。
如果换成别人,可能还会跟韩休继续斗,但萧嵩不准备斗了,因为没有意义。
斗来斗去,大家打得都是七伤拳——伤了对方,同时也伤了自己。
萧嵩决定向李隆基请求退休。
李隆基说:朕并没有厌弃你,你为什么要走呢?萧嵩回答说:臣蒙受厚恩,当上宰相,富贵已经达到顶点。
现在陛下还没有厌弃臣,所以臣还能从容退休。
如果陛下已经厌弃臣了,性命尚且不保,又怎能得偿所愿。
说完,萧嵩泪流满面。
李隆基也为之动容,便对萧嵩说:你先回去吧,容朕考虑考虑!话说到这个份上,李隆基其实已经准了萧嵩的退休申请,只是他还需要时间考虑一下新宰相的人选。
李隆基又想到了韩休:这个人要不要跟萧嵩一起罢免呢?考虑再三,李隆基决定罢免韩休,他不是不知道韩休的能力,但是跟这头倔驴相处,实在是太累了。
试想,身为一国之君,谁愿意让一个道德先生天天在自己的面前说教?连一向有容人之量的太宗李世民都有忍受不了魏征的时候,因为说教多了,难免会让人难受。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多数皇帝喜欢小人的现象,因为小人不讲原则,而君子太讲原则:不讲原则的小人,如同溃烂的堤坝,任由洪水肆意流淌;讲原186则的君子,则如同完好的堤坝,要把洪水拦截在堤坝之中。
皇帝的欲望,正是那滔滔洪水。
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李隆基下诏:免去萧嵩宰相职务,改任尚书左丞;免去韩休宰相职务,改任工部尚书;任命京兆尹裴耀卿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诏书一下,开元天宝年间最后一个良相张九龄缓缓登台,同时也宣告良相时代即将结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