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易中天 清算品三国

第10章


这个评语传留至今的,有三个版本: 
  1. 孙盛《异同杂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 《后汉书》:“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3. 《世说新语》:“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这三个版本,实际上是两个版本,《后汉书》和《世说新语》基本相同。它们何者为真,后人看法各异。张作耀先生认为《后汉书》为准,易中天则认为《异同杂语》较胜。我个人也认为《异同杂语》应为正版,因为我们可以设身处地为曹操想一下,在治世做个“能臣”固然很好,在乱世做个“奸雄”也没有什么不好。乱世嘛,你不“奸”也雄不起来。何况“奸雄”和“英雄”也没有什么泾渭之分,人嘴两扇皮,怎么说的都有。失败了,可以落个“奸雄”之名;成功了,谁又能说他不是“英雄”?曹操大约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听许劭说完后,便大笑而去。 
  这评语的本意应该是: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但易中天还有另外的理解: 
  “也可以理解为:“治理天下的能臣,扰乱天下的奸雄”。……至于是成为能臣还是成为奸雄,则要看他是处在治世还是乱世,或者要看他想治理天下还是想扰乱天下。”(《品三国》25页) 
  我觉得后一种理解是与文势不合的。这三个版本虽属传闻异词,但文势是一样的。如果“治世之能臣”可说成“治理天下的能臣”,那么“清平之奸贼”能说成“清平天下的奸贼”吗?“治理”是一种动作,“清平”是一种状态。而且“想扰乱天下”云云也不合理,只能有人要治理天下,哪有人要扰乱天下的?就是有人真的在扰乱天下,他也不会公开承认是在扰乱天下啊。 
  在我看来,能臣、英雄、奸雄、奸贼等四个概念,在曹操的身上是可以相通的,这恰恰是他的复杂性格的具体体现。 
  曹操是“能臣”吗? 
  是的。在年轻时做雒阳北部尉,执法如山,不避权贵。任济南相时“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奏免其八。”“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三国志·武帝纪》)好厉害呀,这是说济南国十几个县的县令,县长(汉制:大县为令,小县为长),因为阿附贵戚,贪污腐化的,被曹操奏报朝廷,罢免了八个。济南国的不法之徒,纷纷外逃,境内的秩序非常良好。 
  曹操在朝廷中任司空,加强法制,广招人才,兴屯田,通河渠,使朝廷的直辖区(畿辅)秩序井然。 
  曹操不是“能臣”是什么? 
  曹操是“奸雄”吗? 
  是的。按照易中天的解释,“奸雄”是“奸”而“雄”者。曹操用尽奸谋独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了二袁、吕布等军阀,当然算是又“奸”又“雄”了。 
  曹操是英雄吗? 
  是的。自己吾起兵直到病逝雒阳,三十多年来,南征北战,统一北方。当然算是英雄了。 
  曹操是奸贼吗? 
  是的。他挟持了天子,专断了朝政,在汉室老臣的眼中,是一个窃国大盗。据《后汉书·伏皇后纪》说: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曹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现在解释一下:自从献帝随曹操定都许县以后,仅仅守着那个皇帝的虚位,毫无实权。宿卫宫殿的禁军,都是曹操的党羽和亲戚。议郎赵彦,曾经向皇帝陈述时策,曹操犯忌把他杀了。其余内外之人,被杀的很多。后来曹操有事到殿中朝见献帝,献帝不胜愤怒地说:“你若能辅佐我,就应该待我宽厚一些,不然的话,请你开恩舍弃了我吧。”曹操闻言大惊失色,没过多大一会就告退了。按照汉朝的老规矩,三公领兵来朝见皇帝,要由禁军架成刀阵,朝见者从下面穿过。曹操钻出了刀阵,看了看左右,已是汗流浃背。从此以后,便不敢再朝见皇帝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曹操挟持皇帝,皇帝有如囚徒,他实在受不了啦,便请求曹操“垂恩相舍”。但那像匪徒劫持人质一样,岂能轻易放你?在《述志令》中,曹操说自己并无“不逊之志”,仅此一例,就足以说明问题,更不用说杀死有身孕的董贵人以及害死伏皇后时,连她所生的两个皇子也被杀死了。 
  曹操最残暴的行为是以报父仇为名血洗徐州。此案共杀了多少人?史书记载不一。《三国志·武帝纪》说是“多所残灭”来个障眼法,显然是有意回护。《三国志·陶谦传》说是“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水经注·泗水注》说:“屠其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由是数县人无行迹。” 《后汉书》说是杀了数十万人。《资治通鉴》参考了《后汉书》及它书,说是“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又说:“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我们去了一个最高分(数十万),去了一个最低分(万余),取其中间值也不下十万之多。从这些记载来看,曹操给徐州人民带来多大灾难!“三光”政策也许不是曹操发明的,但至少他是个执行者。 
  曹操还大量屠杀战俘。官渡之战袁绍失败,过黄河逃走。“余众伪降,尽坑之。” 《三国志·袁绍传》但“伪降“之说,似乎不大可信。当时袁绍和重要将领已经退走,树倒猢狲散,群龙无首的几万降卒竟是“伪降”,谁组织的?怎么个组织法?几万人怎么就这么心齐?这件事实在是太蹊跷了。若说有一小部分忠于袁氏的死硬分子伪降,还是可能的;若说全是伪降,只能是曹操屠杀降卒的借口而已。或者是发现一小部分伪降者,就罪及全体,借机杀之。曹操未免太残暴了。 
  曹操坑杀了多少降卒?不太清楚。张璠《汉纪》说:“ 杀绍卒凡八万人(《三国志·袁绍传》裴注引)。而《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献帝起居注》则说:“凡斩首七万余级。”上面所说的“八万人”或“七万余级”,是把在战场上杀的人包括在内的。坑杀的降卒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大体上也应该有数万之多。 
  曹操挟持皇帝,迫害后妃、杀皇子(包括肚子里的皇帝子女),屠徐州、杀降卒,还不算是奸贼吗? 
  总之,正像曹操的性格非常复杂一样,他的为人也同时扮演着几个不同的角色:既是能臣,又是英雄,又是奸雄和奸贼,一身而四任焉,反正什么都沾边。易中天用“革命阶段论”的思维方式,说“能臣”和“英雄”、“奸雄”都是曹操的选项。他最初想当“能臣”,后来“能臣”之路行不通了,便做了乱世中的“英雄”,又因为种种原因,后期又做了“奸雄”。但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曹操的为人同时就具有多面性,只是因为时机不同,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   
  8 曹操的四“可爱”(1)   
  易中天在《奸雄之谜》这一集里,把曹操的“可爱”之处归纳为四个方面。我们不妨也来品尝一下他这四杯爱酒,看看能否爱得起来。 
  一曰生活中的曹操很可爱。 
  他列举了曹操的衣着打扮不考究,会见宾客时风趣随和。这些当是事实,可以说明曹操平易近人。但世界上这样的人多得很,平淡无奇。如果不是对曹操有特殊的粉丝情结,似乎也说不到有什么“可爱”。 
  在曹操的私生活中,玩弄女人应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说“玩弄”,而不是说爱呀、情呀,就是因为作为“奸雄”的曹操,给人的印象是色魔,而不是情种。曹操有多少女人,已经无法统计,因为遗留至今的资料很不全面。从《三国志·后妃传》的记载中,我们知道曹操最早有丁夫人、刘夫人、卞夫人(后来拜为王后)。另从《武文世王公传》中,知道还有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这些人所以能载入史册,是因为她们(丁夫人除外)一共给曹操生了25个儿子,没生儿子的女人,当然还有。曹操在《遗令》中说: 
  “吾婕妤伎人,皆著铜爵(雀)台。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穗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朝十五,辄向帐作伎。” 
  这里解释一下。婕妤(音捷予),帝王妃嫔的称号。曹操为魏王,他的妻妾除王后之外,下有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这里把婕妤与伎人并称,表示婕妤以下,地位卑贱,与艺伎差不多少,而艺伎除歌舞之外,也是曹操的泄欲工具。上述王昭仪以下的孙姬、李姬等共六个姬,都是婕妤以下的小妾。铜爵台,即铜雀台、爵、雀二字在古代通用。朝晡(音不),指古代的两顿饭。古人采取两餐制,第一顿饭称朝食,在辰时吃(上午7-9时);第二顿饭称晡食,在申时吃(下午3-5时)。脯(音府)、肉干、果干之类。糒(音备)、干饭。这段话的意思是: 
  我死之后,我的婕妤与艺伎都住在铜雀台。在铜雀台的大厅上放一张八尺的床,挂上带穗的帐子、朝食和晡食都要供奉干肉、干果、干饭之类,初一十五,要朝着帐子歌舞。 
  对女人的这些遗言,流露的是他对生活的眷恋和对她们的感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