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易中天 清算品三国

第22章


(《三国志·鲁肃传》)这三段谈话内容,称之为《隆中对》,是带括号的,是一种风趣的比方。但发言的主体是毛玠,沮授和鲁肃,所以称之为毛玠版、沮授版和鲁肃版就更合适了,这样可以不侵犯人家的署名权。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说那三个人的发言是不同版本的《隆中对》?总该有个标准才是。那标准既要符合“对策”的一般特点,也要和诸葛亮《隆中对》的特点大体上相仿。因此我们提出了这么几条:1. 对策,简称对,是下属对上级、臣对君所提出的有关时政、策略等问题的回答,类似考试中的问答题。有问才有答,有咨询的主体才有对。凡是不针对咨询而主动地提出建议或上书言事,便不叫对,而叫议、奏、疏、表等等。 
  2. 《隆中对》所回答的是策略问题,是未来发展的根本大计。 
  3. 《隆中对》包括分析形势、估计实力、提出任务、规划策略、瞻望未来等五部分内容,其中核心问题是规划发展策略。 
  4. 事后应该大体上付诸实施,对发展过程有指导作用。如果是马耳东风,说完拉倒,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用以上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毛玠版不符合第一条,那是“玠语太祖曰”,是毛玠主动提出建议,而不是回答曹操的提问。沮授版也不符合,那是“从事沮授说绍曰”,也是主动发言,不是回答袁绍的问题。只有鲁肃版符合第一条。《三国志·鲁肃传》说:众宾客退出之后,孙权单独地与鲁肃“合榻对饮”,二人“密议”,孙权提出问题后,“肃对曰”。有问有对,这才是真正的对策。 
  我们暂时放下这个硬杠杠不谈,再拿2-4条来对照,那么,毛玠基本符合2-4条;沮授符合2条,3条不全,4条谈不到。鲁肃1-4条全符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鲁肃的发言完全符合,说是鲁肃版的《隆中对》是可以的。沮授的话既不是对策,内容也不完善,而且“绍不能用”,说了是白说,可以排除。至于毛玠所说的一席话,从策略层面上完全符合,曹操也采纳施行了,虽然在形式上不算是“对”,但和《隆中对》的思想和作用是可以比拟的,我们也可以勉强地称为“毛玠版的《隆中对》”。 
  总之,我的意思是:研究历史还是严谨、平实一些为好,萝卜就是萝卜,白菜就是白菜,不要肆意标新立异,把不同的事物随便归类,扰乱人们的文化历史知识。如果有人再搞出什么张三版的《出师表》、李四版的《述志令》、王二麻子版的什么什么来,岂非愈搞愈乱吗? 
  鲁肃的所谓的《隆中对》,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了7年。7年前上市的商品,怎么会冒充人家7年后才上市的商标呢?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怪事。这且不提。我们感兴趣的是:诸葛亮和鲁肃的《隆中对》,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 都提出了“鼎足三分”的设想。不过:正如易中天所说:诸葛亮的“鼎足三分”是指曹操、孙权、刘备;鲁肃的“鼎足三分”是指曹操、孙权、刘表。 
  第二. 都把荆州和益州纳入自己立国的蓝图中。诸葛亮的话是“跨有荆、益”;鲁肃的话是“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当然包括荆、益在内。 
  易中天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倍加赞颂,这当然也是历史学家的共识。不过,我们仔细研究起来,诸葛亮的《隆中对》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客观上和鲁肃的《隆中对》撞了车,而诸葛亮在规划中并没有给以重视,当然也没有提出什么解决的办法。这个致命的问题,在《隆中对》中竟是一个空白,他只谈到联合孙权共抗曹操的一面,对于双方在荆、益特别是荆州方面的矛盾与斗争、它的影响和处理方针,竟没有一语涉及,这不能不说诸葛亮当时的政治头脑还嫩了一些。从三国的历史来看:孙、刘两家的关系非常微妙,既是盟友、又是冤家,这是由当时的具体形势所决定的。为了要对付强大的曹操,两家必须联合起来,而两家又都把荆、益二州(特别是荆州)画入自己的立国蓝图中,就天然地成为冤家。不管鲁肃有那一席话也好,没有那一席话也好,这是东吴君臣的共识,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鲁肃逝世较早,(死于公元217年,终年46岁)在他生前,他还是力主维护孙、刘联盟的;但在他死后,孙、刘两家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便逐渐升温。东吴方面又是讨荆州、又是夺荆州,竟至攻占了荆州,杀了关羽。刘备愤而东征,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从此荆州完全归了吴国。《隆中对》中有一个统一华夏的远大理想:“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能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所规划的两路进军的计划,确实很鼓舞人心,但如果失去荆州怎么办?《隆中对》中没有写,当时诸葛亮大约没有想到还有这种可能性。结果呢?蜀汉恰恰就栽在荆州问题上,荆州已失,两路夹击曹魏的设想成为泡影,诸葛亮临死的前几年,只好率兵徘徊于秦陇的边缘地带苦撑苦熬了。可以说:《隆中对》所忽略的孙、刘两家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对蜀汉政权的未来命运关系至巨,《隆中对》的光芒也因此暗淡不少。所以我们对《隆中对》应该抱着一种理性的分析态度,不应该仅仅是赞颂。诸葛亮毕竟不是神而是人,而且当时还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军事经验的27岁的青年人,怎么会绝对正确呢! 
  总之,给我的感觉是:易中天讲述《隆中对》有些浅而碎,那种对文章咬文嚼字,大卸八块的讲法,虽然看似深刻,其实并不可取。对文章开头所讲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十二个字,用了一百六七十个字来讲述,然后又用“说明情况,宣示决心、表达诚意、提出问题”来概括下面的文字。好象是中小学教师在“深挖教材思想的内涵”的基础上在归纳段落大意。葛红兵批评易中天不是在“品”三国,而是在“嚼”三国,我觉得第十七集《隆中对策》,“嚼”的痕迹最浓。   
  21 孙策二三事(1)   
  1. 孙策人称“小霸王”? 
  孙策人称“小霸王”,是《三国演义》的说法。《演义》第十五回,就有《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的回目。但史书上并无“小霸王”的提法。而易书却说:“吴郡太守许贡上书朝廷的时候,也说他很像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所以人称‘小霸王’,也就是‘小项羽’的意思。”(《品三国》166页)这件事情的出处,见《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注引《江表传》:“初,吴郡太守许贡上表于汉帝曰: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 
  意思是:孙策这人勇猛雄烈,和霸王项籍(就是项羽)相似,应该把他召回朝廷,用高官厚禄来笼络他。他若是接到诏书,就不得不回朝。若是放在外边,必然成为世间的祸患。 
  孙策截留了这份表章,后来抓到许贡,便因此杀了他。许贡只是说孙策“与项羽相似”,并没有“人称小霸王”的意思。稍后易书又引《江表传》说:孙策过江作战,“人们一听说‘小霸王’来了,都魂飞魄散。”(《品三国》168页)但《江表传》的原文是:“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明明说的是“孙郎”,易中天却李代桃僵,换成了“小霸王”。又稍后,易中天叙述孙策要偷袭许都劫持皇帝,因被刺受伤而没有出兵时说:“如果孙策当真是去劫持皇帝而且得手……至少,孙策就不再是‘小霸王’,而是‘大霸王’了。”(《品三国》169页)其实,在三国时代,人们常常用项羽来说事。例如:郭嘉在和曹操谈到袁绍时就把袁绍比做项羽,把曹操比做刘邦。说:刘邦和项羽力量不能相抵,但刘邦却以智谋战胜了项羽。(《三国志·郭嘉传》裴注引《傅子》)按照易中天的说法,袁绍岂非也是“人称小霸王”了吗?刘备死后,魏国老臣华歆、王朗等给诸葛亮写信,劝他举国称藩(就是向魏国投降)。诸葛亮写了一篇题为《正议》的文章回答。文章的开头说:“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世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过去项羽起兵,靠的不是德义,虽然处于华夏之地,端着帝王的架势,终于像自投于开水锅一样而败亡了,成为后世永远的戒鉴。魏不以此为鉴,如今就是第二个项羽啊。)(《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诸葛亮集》)从这几句话来看,人称“小霸王”的,不外是曹操或他的继承人曹丕了。(时曹操已死)而据《三国志·鲁肃传》:鲁肃初见孙权,就说过“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可见说曹操是“小霸王”,还不是孤证呢。 
  不过,若是依此类推下去,那麻烦事还多着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虽然“时人莫之许”,他的朋友崔州平和徐庶却“谓为信然。”诸葛亮岂非应该人称“小管仲”,外加“小乐毅”? 
  另据《三国志·吕蒙传》:江夏太守蔡遗曾向孙权告吕蒙的状,后来吕蒙却推荐蔡遗做了豫章太守。孙权笑着说:“你想做祁奚吗?”按:祁奚,春秋时晋国大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