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195页)
事情果然如此吗?我们不妨认真地研究一下。
这场战争,一开始既不是指向刘备,也不是指向孙权,而是指向刘表的。《三国志·武帝纪》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秋,七月,公南征刘表。”《三国志·荀彧传》说:“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但刘备当时是刘表的部下(准确地说,是宾客),屯兵樊城,当然伐刘表也包括刘备。不过曹操针对的首先是刘表,“擒贼先擒王”嘛。后来刘表死去,刘琮投降,而刘备却不肯服软,裹带很多难民向南逃去。曹操率五千精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之长坂赶上了刘备,刘备的“人众辎重”都被曹操俘去,妻子也失散了(甘夫人和阿斗被赵云救回)。刘备、诸葛亮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了鲁肃,然后斜趋汉津,一路向东,逃至夏口(在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对岸)。曹操则没有继续追击,进军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停了下来。这是战争的第一阶段。
曹操在江陵呆了两个多月,然后便顺江东下了。这顺江东下,仅仅是为了打刘备,而和孙权不相干吗?我们还是用史料来说话吧!
据《三国志·贾诩传》说: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汉水之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飧吏士(如果利用旧日楚国之地的丰富资源来供养官吏和士兵),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但裴松之却认为贾诩出的是馊主意。这么大好的时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将要等到何时呢?)”由此可见,曹操进军的目的是“江东稽服”,不过在策略上有快慢之分,贾诩主张先巩固在荆州的统治,以后不用作战便可达到这个目的;而曹操则要马上顺江东下,解决问题。怎么能说曹操光打“八竿子打不着”的刘备,而不去打自己的“亲戚”孙权呢!事实很明显,单凭刘备一个羁旅之客,兵不多,将不广,连一块自己的地盘也没有,曹操就没有必要再兴师动众了,杀鸡之事,焉用牛刀!使曹操最发生兴趣的,还是据有江东六郡的孙权。当时曹操骄兵自恃,趾高气扬,觉得统一天下的美梦就要实现了,岂能轻易地放过孙权?而孙权君臣也不是一群草包,他们也都看透了曹操的目的。据《三国志·吴主传》说:
“是时曹公新得表众(新收降了刘表的军队),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多劝孙权迎接曹操。就是投降。)《三国志·周瑜传》也说:“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害怕)。权延见臣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可见,如果这事只是曹刘两家之争,与东吴无关,东吴君臣害什么怕?为什么很多人嚷嚷着要投降?易书说:诸葛亮到柴桑见孙权,孙权处于两难之中。怎么个两难呢?帮助刘备不是,不帮助刘备也不是。“帮助刘备,无异于引火烧身;不帮助刘备,则等于助纣为虐。反过来说也一样:不帮助刘备,唇亡齿寒;帮助刘备,养虎遗患。”(《品三国》190页)其实,当时让孙权两难的,不是帮不帮刘备的问题,而是战与降的问题,只能从中选择其一。如果要降,则拒绝与刘备联合;如果要战,就要联合刘备。尽管刘备兵力不强,总还能出两万兵马,比没有帮手要强得多了。所以,并不是没有孙权的事,却要拉孙权下水的问题。孙权并非超然物外的旁观者,而是当事者。不是要不要帮刘备,而是要不要和刘备联合。不仅要帮助别人,还要请别人帮助自己。和刘备联合,不是抱打不平,而首先是为了自救。
在这个问题上,易中天又来了一个“革命阶段论”,说在曹操给孙权送来恐吓信之前,只是曹刘之间的战争,没有孙权的事,孙权管也行,不管也行,不必非下水不可。接到信以后,就变成孙权自己的事,就只有降与战的选择了。而如果要战,就要联合刘备了。(《品三国》199页)其实,从一开始,曹操只要占据了荆州,接下来是必然要打孙权的,所以孙权君臣吓得要命,惶惶不可终日,还分什么阶段?只是他们看到恐吓信以后,怕得更厉害而已。
上面我们说过,易中天讲史写书有一个特点:他自己花很大力气树立起来的一个观点,不定在什么地方,又由他自己来否定与修正了。这不,在201页,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这么一段话:“其实,就算曹操不写这封信,东吴方面也十分紧张。因为单是曹操在荆州的凌厉攻势,就已经使他们‘望风畏惧’了。而且,不管怎么说,曹操”顺江东下“,矛头所指,不是孙权也是孙权。也就是说:不管曹操写没写这封信,江东诸臣的感受都是大祸临头。这才会有投降曹操的主张。如果曹操只是要灭刘备,他们投什么降?”
这才是明白话,再明白不过了。但如果易中天一开始就这么明白,他也不会翻来覆去地说了那么多话,读者(或观众)也就不会感到困惑,我也不会费这么多笔墨了。
26 孙权决策,谁是头功?(1)
易中天提出了一个问题:孙权为什么最后决定联刘抗曹?究竟谁使他作出了这个决定?易中天说:“在一般人看来,扭转了乾坤的当然是诸葛亮。这显然是受了《资治通鉴》和《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是小说,且不去管它。《资治通鉴》是正史,就不能不讨论了。”(《品三国》190页)其实,关于孙权决策的过程,《资治通鉴》并没有利用什么新资料,都是照抄《三国志》的吴主、鲁肃、周瑜、诸葛亮等传及裴注引《江表传》等。只是《三国志》是纪传体,时间顺序有时不够清楚;《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按时间先后把事件串了起来,这就出现了编排是否合适的问题。易中天不满意《资治通鉴》的编排,讽之为“春秋笔法”。在这个问题上,《资治通鉴》把诸葛亮劝说孙权放在最前,其次是鲁肃,再其次是周瑜。他认为:“如果诸葛亮在前,那头功就是诸葛亮的;如果鲁肃在前,那头功就是鲁肃的。”但由于《三国志》记载模糊,《资治通鉴》的排列难免有主观成分,这几个人发言的前后,我们已经难以搞清了。但如果我们能仔细地琢磨,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寻的。《三国志·鲁肃传》说:“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下面是鲁肃劝说孙权抵抗曹操的话。)这段记载先说诸葛亮随鲁肃出使柴桑。“肃亦反命“是说鲁肃回来后,拜见孙权,向孙权交差。那么,他是自己去见孙权呢?还是带诸葛亮共同去见呢?按理说应该是带诸葛亮共同去见,既把带来的客人介绍给孙权,自己也同时交了差。那么,诸葛亮既然见了孙权,就应该和孙权谈话,既有重要的使命在身,就应该涉及实质性的问题。《诸葛亮传》上“智激孙权”的那一番谈话,应该是在这个场合提出的。后来,“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恰值孙权得到曹操要顺江东下的消息),便开会与诸将商议对策。大家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只有鲁肃乘孙权更衣(上厕所)的机会,向他提出了抗曹之议,又建议孙权把周瑜召回共议大事,周瑜回来后,又在军事层面上进行了分析,更加坚定了孙权抗曹的信心。
这样看来,劝说孙权的次序,应该是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周瑜第三。《资质通鉴》的编排,应该是合乎实际情况的。但以诸葛亮为首功,不仅易中天不同意,连一千多年前的裴松之也有意见。他在《三国志·鲁肃传》注中说:“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而《蜀书亮传》曰:亮以连横之略说权,权乃大喜。如似此计始出于亮。若两国史官,各记所闻,竞欲称扬本国容美(争着宣传本国光荣的事),各取其功。”
但所谓谁是首功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地以发言次序为准,而要看实际的作用。裴松之说:孙权联刘抗曹的决策,是鲁肃的本谋,这是对的。我们仔细研究《三国志》吴主、鲁肃等各传的记载,发现鲁肃和孙权早就有联合荆州,共抗曹操的策略。《鲁肃传》说:刘表的死讯一传到东吴,鲁肃就对孙权说:听说刘表已死,我请求以吊丧的名义到荆州去看看,“慰劳其军中用事者(慰劳荆州军中当权的人物)及说备使抚表众(并且劝说刘备安抚刘表手下的人们),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如果能够成功),天下可定也。”
这是鲁肃的主意,孙权并没有提出什么异议,看来君臣二人早就统一了思想。鲁肃前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联合荆州“军中用事者”和刘备,“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说得多么明确啊。但鲁肃到荆州后,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曹操的大军猛扑过来,有如泰山压顶,刘琮望风而降,荆州的“军中用事者”已经趴下,联合的对象就只有刘备了。
《鲁肃传》又说:鲁肃到了当阳长坂,和刘备相会。“宣腾权旨(传达了孙权的意见),及陈江东强固(又陈述了江东的强盛和稳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江表传》有一条记载,基本与此相同。说鲁肃在当阳遇见刘备时,问他要到哪里去?
小说推荐
- 超神学院之算算算
- 超神的世界,天使与恶魔。当伟力归于己身,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最纯的超神学院同人文,最尊重超神学院世界观的同人文 扣扣群:七七一七八零六七一 作者:一梦大千所写的《超神学院之算算算》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网游小说一梦大千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结局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曹操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抵抗,只好自己一把火烧了战船,退回北方。从此,南北划江而治,东汉帝国也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魏、蜀、吴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