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易中天 清算品三国

第27章


刘备说要去投靠苍梧太守吴巨。鲁肃便劝他“自结于东,崇连合之好。”可见在诸葛亮到柴桑见孙权之前,鲁肃已经代表孙权,主动地来劝说刘备和东吴结盟了。因此诸葛亮到柴桑去,并不像易中天所说的那么困难,而是孙权和鲁肃早已有了结盟的愿望了。 
  但有了愿望,还不等于马上可以拍板定案。因为当时主张投降的人太多,对孙权的压力太大,孙权一时产生了犹豫。但经过鲁肃、诸葛亮的劝说,孙权终于最后打消了顾虑,砍案发誓,决计联刘抗曹。至于说动孙权谁先谁后呢?从整个过程来看,应以鲁肃为先,因为在诸葛亮入吴之前,鲁肃就帮助孙权确定了这个政策。饭基本上做熟了,以后诸葛亮、周瑜等人又加了一把火。谁先谁后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就算是众人捧柴吧!而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孙权自己的内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是一个死木头疙瘩,别说是鲁肃、诸葛亮和周瑜,就是苏秦、张仪、郦叟复生,再把天下名嘴都找来,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吧!正如易中天所说: 
  “诸葛亮这次行动的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外交才能,而在于江东集团的政治利益。”(《品三国》196页) 
  这才是最明白的明白话!   
  27 且莫冷落了刘郎(1)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但也是一个疑云密布,迷雾重重的战役,有不少问题至今仍然弄不太清楚,从而史家的争论至今也没有平息过。易书在第二十四集《赤壁疑云》中,对各种不同意见进行了梳理,参照各家之说并结合他个人的意见,对赤壁之战的过程作了一番描绘。因为与我所见略同,所以我就不再罗嗦了。我只是再强调一点,在赞颂周郎的盖世奇功的同时,且莫冷落了刘郎。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齐心协力打败曹操的。后人描述赤壁之战时,往往过于强调周瑜的作用(《三国演义》则过分强调诸葛亮的作用,因为多是没有史实根据的,姑置而不论),而淡化了刘备方面的作用。这种倾向至少在唐代就出现了。脍炙人口的杜牧的《赤壁》一诗说: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另一唐代诗人胡曾诗云: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瑜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至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更尽情地赞颂了周瑜的旷世奇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后世的史书,从宋代的《资治通鉴》直至近现代的各种历史著作,写赤壁之战都按照周黄定计、黄盖诈降、东南风起、火烧战船、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一框架来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周瑜传》及裴注引《江表传》。我们知道:纪传体史书通常有一个特点:一般极力宣扬传主的事迹及功勋,有时甚至与其他纪传相抵牾。这种“各说各话”的现象,有时难免不太客观,常常使读史的人困惑。但这也没有什么,我们既然知道有这种特点,就应该不偏信某一种说法,特别是当本传与其他纪传有重要分歧时,应该审慎地加以考订,要博采各纪传以及其他史书和古典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就以赤壁之战而论,《三国志·周瑜传》和《吴主传》的说法就不尽相同。《周瑜传》描绘了周瑜与黄盖定计,黄盖诈降、火烧战船的经过。然后说,曹军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 
  《吴主传》说: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曹操)烧其余船而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这里与《周瑜传》不同的是:1.“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正视了刘备的作用。2.说曹操自己烧了余船。3.强调了饥疫的严重性。按:“饥疫”似应为“疾疫”,原书有误。 
  《先主传》说: 
  “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武帝纪》说: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兵还。备遂有荆州江南数郡。” 
  如果我们把《周瑜传》放在一边,光看其他纪传,也包括东吴方面的《吴主传》,我们就发现,似乎刘备的地位与作用,比周瑜还要大,至少是不比周瑜差。《吴主传》的“与备俱进”,没有忘记了刘备的存在。《先主传》说周瑜、程普等“与先主并力”,起码也是平分秋色。最值得注意的,《武帝纪》说在赤壁“与备战,不利”竟丝毫也没提到周瑜。《山阳公载记》说: 
  “公(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和我不相上下)但得计少晚(只是计谋慢一些),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我们便没有剩余了。)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不久刘备前来放火,但已经来不及了。)” 
  这条记载,也是说刘备是曹操的主要对手。 
  若是按照这些说法,赤壁之战就是曹刘两家的战争,根本就没有周瑜什么事。这当然也是不对的,与其它的记载是相抵牾的。但曹魏方面的史官为什么这么说呢?恐怕是出于一种对周瑜的蔑视。54岁的曹操竟被34岁的周瑜打败,死要面子的曹操是不肯正视这件事的。据《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事后曹操甚至给孙权写信说: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江表传》的作者虞溥解释说:这是因为周瑜“威名远著”,曹操想要“疑谮之”(离间周瑜与孙权的关系)。 
  当然,贬低周瑜的作用是不对的,但贬低刘备的作用也不对。我总是觉得:长期以来,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是被边缘化了。而这是与史籍的记载不符的,当然也与事实不符。当时孙刘结盟共拒曹操,周瑜、程普率兵三万人,刘备方面共有兵两万人(包括刘琦的江夏兵一万人)可见孙刘两家的兵力相差并不悬殊,能说刘备方面毫无贡献吗?曹操方面把刘备说成是与他们交战的主要对手,也是有根据的。我们今天来描绘赤壁之战,仅仅根据《三国志·周瑜传》是不行的,还应该广泛的参考其他传记,给刘备方面一个适当的地位。就是《周瑜传》,虽然极力渲染周瑜与黄盖火烧战船之事,但也有“与备并力逆曹公”,“备与瑜复共追”的话,也没忘了还有刘备的军队,而且在写追击的时候,还把刘备放在周瑜前面。 
  刘备真是因祸得福,通过这场战事,成了暴发户。当曹操撤回北方,周瑜围曹仁于江陵时,刘备和诸葛亮等带兵南征,取得了荆州的江南四郡,表明刘备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后来孙、刘两家因为荆州问题翻了脸,鲁肃与关羽单刀相会时,关羽在会上说: 
  “乌林之役(就是赤壁之战),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身在军队之中),寝不脱介(睡觉时不脱掉铠甲),戮力破魏……”(《三国志·鲁肃传》裴注引《吴书》) 
  这是刘备积极参加赤壁之战的写照。 
  总之,赤壁之战之所以至今迷雾重重、疑问甚多,是因为各种记载具有片面性,像瞎子摸象一样。我们必须把大家所摸到的各个部位正确地拼凑在一起,才能知道全象是个什么样子。   
  28 两个“空城计”(1)   
  三国历史上究竟是否有过空城计,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易书在附录《心平气和说空城》中,重点讨论了曹操的“空城计”;同时他也透露:有一位叫“红茶杨威利”的网友,否认曹操与吕布乘氏之战那件事是所谓“空城计”,却认为文聘使用过“空城计”,赵云使用过“空营计”。现在我也来凑凑热闹,谈谈“空城计”的问题。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最典型的“空城计”,但那毫无史实根据,只能算是一个民间故事,所以我不想再谈它。赵云用过“空营计”,见《三国志·赵云传》裴注引《赵云别传》,这确实是“空营计”,人们似乎没有什么争议,所以我也不去谈它。我所要谈的是两个“空城计”,就是易中天所认同的曹操的“空城计”,和网友“红茶杨威利”所认同的文聘的“空城计”。 
  曹操的“空城计”,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先把原文抄在下面: 
  “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音皮),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疑,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这段文字有的地方不太好理解。我结合《武帝纪》的正文,试着讲解一下。 
  这是兴平二年(公元195)的事,吕布和陈宫率一万多人从东缗(今山东金乡)到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来打曹操。曹操的部队大部分收麦子去了,留守的不到一千人,营盘不巩固。于是曹操“命妇人守陴,悉兵拒之。”我们讲到这里,就讲不下去了,出现了疑问。 
  疑问之一:说是“屯营不固”,曹操的军营在乘氏城内还是城外另有营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