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天下分崩离析之时,不能不有一个统一的年、时、月、日的观念,以记载事情的先后,那就应该用一个国家为标准来纪年。由于“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所以用汉、魏、晋的年号来记各国之事。也就是说:这纯属技术问题,是为了记事的方便,“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按照这种说法,司马光虽然用魏来纪年,曹丕纂位之后,称为《魏纪》,但对于蜀,吴的君主也没有岐视之意,只是称呼(符号)上有区别,并没有“正闰之辨”。易中天抱怨温公对曹操不公平,但以曹氏的政权来记年,虽说对魏、蜀、吴一视同仁,我总觉得魏比蜀、吴风光得多了,有什么不公平的?
第二. 记事秉直而书,用史料说话,并没有故意地抑此扬彼。用司马光自己的话来说:“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庶几不诬事实,近于至公。” 就拿对曹操的记载来说,始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止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共三十六年。我们把《三国志.·武帝纪》以及有关的列传、杂史等,和《资治通鉴》对照来看,凡是曹操露脸的事,只要经过考证认为可信的,基本都记上了,并没有重要的遗漏。例如:
曹操一出世,就记载了太尉桥玄和名士何颙赞颂曹操之言。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 颙说:“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先给曹操来了个开门红,挑帘彩!
又如:公元190年,起兵讨董卓后,济北相鲍信赞扬曹操说:“夫略不世出(有谋略的人非常少),能拔乱反正者,君也。……君殆天之所启乎。” 曹操在酸枣,见到名为讨董卓的各路诸侯每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对他们进行了批评,并为他们做了军事规划。以及荀彧、郭嘉分析曹操有十胜、袁绍有十败,大长曹操威风的长篇谈话,司马光也照录不误。此外类似的言论还很多,就不烦引录了。再有,曹操在用人方面的长处,曹操出奇制胜的军事谋略(如延津之战的饵兵之计,焚烧鸟巢军粮等等),也都披露无遗。一些有利于曹操的史料,何曾都被删除了?
当然,司马温公善恶皆书,一些不利于曹操的史料,也都秉笔直书,并没有曲意回护。如屠徐州,坑袁绍降卒,收扑董贵妃、伏后等逼宫之惨状等。
对刘备亦然。刘备围攻成都时,曾与诸将相约:“如果攻下成都,府库中的财物,都分给将士,我不干预。” 及至进入成都,士卒们把仓库抢光。以致使军用不足。还有人建议把成都的私人田宅分赐诸将,由于赵云的反对,才没有剥夺百姓的田宅。这些事原来记载在《三国志·刘巴传》和《三国志·赵云传》裴注引《赵云别传》中,这都是一些对刘备不利的记载,使他的所谓“仁义之师”的形象大打了折扣,但《资治通鉴》还是照书不误的。
《资治通鉴》利用了大量的史书、浩澣的资料,但为了简化易读以及突出“资治”、“鉴戒”的主题,对资料作了大量的删削。上面提到:开始时所作的“长编”,份量很大,最后定稿时,则去其繁复,取其精华,因此才使此书成为一部史学名著。易中天孢怨《资治通鉴》删去一些有关曹操的资料,其实这不是对曹操抱有什么成见,而是出于编纂上的需要。不仅曹操的资料有所删削,刘备、孙权方面的资料又何尝是有闻必录的?依我看来,有关曹操的资料,被删削的并不算太多,大部分主要的东西都保留了。
使易中天最为恼火的,是把乘氏之战从两天改为一天,把他所说的曹操的空城计改得无影无踪了。其实是因为所谓曹操的“空城计”出于《魏书》,《魏书》的记载与《三国志·武帝纪》不同而又不太合理,所以司马光采用了正史,而不用《魏书》,这是他的严谨,而不是什么“猫腻”。这件事在前面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过多地重复了。
另外,在赤壁战前,孙权和鲁肃谈话,删去了“此天以卿赐我也” 这句话,易中天也以为不妥。那么,我们且查查《三国志》的记载是怎么回事。
《鲁肃传》写鲁肃向孙权献策后,孙权最后以叹息的口吻说了一句:“此天以卿赐我也。” 而按《周瑜传》:周瑜从鄱阳回来向孙权献策,孙权最后又用叹息的口吻说了一句:“此天以卿赐我也。” 二者完全雷同,文字有些累赘,所以司马温公删去了对鲁肃说的那句,而保留了对周瑜说的那句。这是文字的风格与技巧问题,并没有什么深意。
第三. 纪传体史书的缺点是:人自为传(或纪),有时看不出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次序;而编年体史书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个要求。司马光在北宋时代编写《资治通鉴》时,他所看到的唐朝和五代的史料,数量浩瀚,远远超出正史的记载范围,他把许多重要内容,编入了《资治通鉴》,所以研究唐和五代的历史,《资治通鉴》很有史料价值。而在他那个时代所能看到的三国史资料,却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差不多是相同的。裴松之所引用的那140多种古书,在宋代就基本上都失传了。所以《资治通鉴》所用的史料,我们在《三国志》正文和裴松之注中基本上都能找到。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治通鉴》对于研究三国史来说,史料价值并不高。它对于史料的时间顺序的排列,可作为我们的重要参考。这种编年,有的在《三国志》的正文和注文所引书中有眀确的说法,有的原文具有模糊性,就只能根据一些资料进行推理,推测,把它放在一个较佳旳时间段里。因此可以这样说:《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的排列,有的是有出处的,有的是推论出来的,具有相对性,只能说这件事大致发生在哪个时间段里,而不是确指。但尽管如此,也要做大量的考证工作,对于我们读史还是很有作用的。易中天抱怨说:
“司马光不但在史料的取舍上做文章,还在时间的顺序上做手脚。……谁先谁后,也就变成了一种‘春秋笔法’。”(《品三国》203页)这主要是指孙权联刘抗曹决策的过程说的。按照《三国志》的诸葛亮、鲁肃、周瑜各传,这三个人都劝说过孙权联刘抗曹,究竞谁先谁后,《三国志》的记载并不那么明确。《资治通鉴》把诸葛亮排在前面,易中天附合裴松之的意见,认为是抢了鲁肃的头功。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了,现在不再重复。
最后我要谈的是:易中天认为司马光偏袒刘备,事实并非如此。《资治通鉴》在写到公元221年刘备武担山称帝一事时,司马光紧接着便写了一篇很长的史评来谈正闰问题(我们在上面引述过部分內容),文中表示了他对刘备的汉朝宗室血统的怀疑。他说:“昭烈(刘备在历史上称昭烈帝)之于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及晋元帝(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相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
这完全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的、实事求是的立场,怎能说他偏袒刘备呢?
30 试析易中天讲史的特点(1)
在品读和研究易中天的《品三国》的过程中,我发现易中天的讲史有许多特点,其中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值得学习借鉴;而所谓的缺点,也许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和一孔之见,谨提出来与易先生及广大读者商榷。
一是风趣幽默。
通过现代视角讲史,有时也穿挿一些现代语言或者和现代事物相比附。这可以触动不同读者的某一根神经,使之哑然失笑。例如:说关羽、张飞、赵云对诸葛亮的话“理解也执行,不理解也执行。”(《品三国》7页)说袁绍想当皇帝.” 人还在, 心不死”(《品三国》57页)。说刘备自已还是光杆司令,“给诸葛亮封个‘上校团副’之类的头衔,有什么意义?”(《品三国》160页)这些都是文革那个特定的年代非常通行的语言,可以触动50岁以上的人的神经。而对于50岁以下的人来说,则淡而无味,不知所云,就幽默不起来了。
再有,有一些时尚性的东西,可以引起青年人的共鸣。如说关东诸侯起兵讨董卓,“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整天开派对,泡酒吧,玩
电子游戏。”(《品三国》46页)还插入一些民间谚语。如说官渡之战时,刘备从袁绍那里开溜,“很可能是已经预感到袁绍的失败。刘备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他就像海轮上的那些耗子一样,知道这条船会不会沉。”“他之于袁绍,就像年三十的凉菜,有他过年,没他也过年。”(《品三国》89页)
还有,易中天还常用一些现代商业上的语言,以比附古人古事。如把某一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人物称作“老板”,说当时士人出仕都愿意找一个“好老板”。又把刘备比作“绩优股”,把袁绍比作“垃圾股”。(《品三国》132页)总之,易中天调动了多种幽默风趣的语言形式,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书的可读性,使人兴趣盎然,不致犯困或改变频道。这是他走红的原因之一。但搞得太多太滥,就是庸俗化和过度娱乐化。这些问题我们在下面有专章进行讨论。
二是荟萃众说,思想活跃。
三国史上有许多难解之谜(其它朝代的历史也无不如此),有一些问题历来就在学者中间争论不休。
小说推荐
- 超神学院之算算算
- 超神的世界,天使与恶魔。当伟力归于己身,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最纯的超神学院同人文,最尊重超神学院世界观的同人文 扣扣群:七七一七八零六七一 作者:一梦大千所写的《超神学院之算算算》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网游小说一梦大千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结局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曹操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抵抗,只好自己一把火烧了战船,退回北方。从此,南北划江而治,东汉帝国也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魏、蜀、吴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