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能够荟萃众说,加以考证、对比,然后作出自已的结论或者存疑待考。他用力较勤,思想很活跃。他的讲述是开放型的,可以引导受众思考问题,起到一定的互动作用。这也是他走红的原因之一。
三是化简为繁,故弄玄虚。
搞学问需要深入,应该有创见,不能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但深入和有创见,不等于哗众取宠和故弄玄虚。具体地说:不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具体问题细碎化。
例如:皇帝问题,当时确有一定的复杂性;但也不是那么太复杂,好像没有必要用大量的篇幅翻来覆去地、多侧面、多角度地来叙述这个问题。表面看来,似乎把问题引入一个空前的高度,跨上学术的顶峰,实际上,对一些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玩那么多的花样吗?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逐渐烦琐化,有人解释《尚书》的“尧典”两个字(那是一个篇名),就写了几万字,至今成为文化史上的笑谈。易中天在解释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到东吴游说孙权之辞时,就有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具体问题细碎化的倾向。特别是诸葛亮对孙权所说的开头的一句话:“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就解释得过于叮咛备至,好象诸葛亮所说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都可以奉为经典。我们知道: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以及赴柴桑和孙权谈话时,当时并没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场面,那都是史家事后的追忆之词,大致的意思可能是那样,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去咀嚼,去死抠,只能“观其大略”,宜粗不宜细。否则就不是深刻,而是故弄玄虚。
再如:易中天提出了《隆中对》的四个版本以及刘备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前者概念模糊;后者名词烦琐,彼此之间也不好界定,英雄之志与英雄之魂有什么区别?英雄之魂与英雄之气又有什么区别?如果名词越多越表示深刻,越表示水平高,那么我们还可以一口气再说上一串:英雄之魄、英雄之心、英雄之道、英雄之德、英雄之才、英雄之胆、英雄之度、英雄之情、英雄之智、英雄之威……;有人也可以借鉴易中天的那种方法,提出五个版本的《出师表》,八个版本的《述志令》,岂不是把本来简单的问题,搞得更复杂了吗?那后果恐怕不会是惊世骇俗、振聋发聩,而成为学术界的奇闻与话柄了。
第三章 纠错70条
四是见解游移,自立自破。
易中天为了树立某一个观点,可以不惜笔墨与精力,运用大量的资料,占用大量的篇幅,翻来覆去地来论证这个问题,使它终于能够自圆其说(即荀子所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又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也许是几页之后,也许是几集之后),往往又会冒出一段话,把先前的说法修改或否定了。我把这种现象叫做“见解游移,自立自破”,例如:在皇帝问题上,袁绍的谋士提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的谋士则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易中天认为:“实际上,这事从一开始曹操就高了袁绍一头。高在哪里?高在格调,高在品位。……奉,是尊奉、维护;挟,是挟持、利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目的是要实现国家统一,‘挟天子而令诸侯’的目的是要实现个人野心。一个光明磊落,一个鬼鬼祟祟,岂能同日而语?毛玠说得对:‘兵义者胜’。不义,气度上就差了一截。”(《品三国》71页)“那么,曹操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是要‘奉天子以令不臣’呢?还是要‘挟天子而令诸侯’呢?曹操的谋士们显然是主张前者的。(《品三国》72页)“在公元196年这个时候,曹操基本上还是想做‘乱世英雄’的,也是主张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的。“(《品三国》74页)“曹操迁都许县以后,便悄悄地开始由‘奉天子’变成了‘挟天子’。……反正曹操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皇帝自己也越来越觉得是从‘被尊奉’变成了被软禁……”(《品三国》75页)现在我们就来整理一下易中天的思路。一开始,易中天说袁绍是“挟天子”,曹操是“奉天子”。“挟天子”坏透了,“奉天子”好极了。接下来又说:曹操及其谋士,在公元196年时,基本上是“奉天子”,是“尊奉现在的皇帝的。”但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曹操变了心,高的“格调”、高的“品位”,又都没有了。什么时候变的呢?按照易中天的逻辑,曹操在196年以“高格调”、“高品位”在实行“奉天子”的策略,但在这一年又变了心。说来说去,所谓“奉天子”不过是一个“蜜月”。好比一对新婚夫妻,丈夫在蜜月里很爱护妻子,过了蜜月就拳打脚踢起来,变得这么快,能说原来是真心吗?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接下来易中天又说了一段话:“其实,‘奉天子以令不臣’和‘挟天子而令诸侯’,并不矛盾。因为要维护国家统一,就必须铲除导致国家分裂的诸侯,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也必须消灭异己。目的虽然不一样,事情和结果却是相同。这事在曹操那里就更不矛盾,因为他个人的野心已经和国家的统一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曹操很清楚,他要实现个人野心,就得实现国家统一;只有实现国家统一,他才能实现个人野心。因此,在战略上,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必须‘奉天子以令不臣’;在策略上,在私下里,则不妨‘挟天子而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口号,是旗帜;‘挟天子而令诸侯’是手段,是牌。什么时候举旗,什么时候打牌,什么时候‘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时候‘挟天子而令诸侯’,他心里清清楚楚,而且做起来游刃有余。”(《品三国》75-76页)这才是明白话,这才合乎逻辑!但既然是这样,你前面兜了那么大一个圈子干什么?.如果你一开始就说:其实“奉天子”和“挟天子”是一样的,曹操和袁绍方面的提法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曹操名为“奉天子”,其实也是在“挟天子”,该有多么干净利落!也省得读者跟你走了那么一程冤枉路。
再如:易书写曹操南征荆州,诸葛亮到柴桑去会见孙权,易中天在前面亮出了一个观点:这场战争乃是曹刘之战,曹操打的是刘备,和孙权没有关系,孙权是被诸葛亮拖下水的。(语见易书195-198等页)但他绕来绕去,在200-201页谈到曹操写恐吓信时说曹操针对的就是孙权,不管曹操写没写那信,曹操的矛头所指就是孙权。这件事我们在前面已经提过,现在就不多征引了。
这种自立自破的写法,前后矛盾,不断地偷换论点,既浪费笔墨,也扰乱了读者的思维,何苦来哉!但易中天为什么好这样说话呢?我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志,产生了两个印象。一是他对自己的某些观点信心不足,不能用响当当的、义无返顾的态度来支持自己;二是态度圆滑,左右逢源,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我都说了,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是无懈可击的。但都说了,也等于全没说,只是引导读者(观众)同你走冤枉路而已。
五曰偏颇化,情绪化研究历史要有一个严谨、公正的态度,居高临下,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一不向潘,二不向杨”(河北梆子《潘杨讼》台词),既不可偏袒某一集团和人物,也不可夹杂自己的个人情绪来叙述历史。从已经播出(出版)的这一部分内容来看,给人的印象是有偏袒曹操、边缘刘备、丑化袁绍、拔高诸葛亮的倾向。而且研究问题和叙事过于情绪化,什么“可爱的奸雄”、“漂亮的草包”等提法,都是他偏颇化、情绪化的表现。而且为了给曹操多积分,竟迁怒于我们尊敬的老前辈司马温公,说《资治通鉴》有许多“猫腻”。也许是因为老夫孤陋寡闻,鼠目寸光吧,直到如今,还真没听说谁把大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贬低到这种程度的!不管是内行、外行、还是准内行、超内行,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还是平实一些为好。
1 三国历史并非扑朔迷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品三国》1页)
易书在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场白·大江东去》里,就以“扑朔迷离”的字样,给三国历史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三国历史是否“扑朔迷离”?答曰:也是,也不是;归根结底,不是。
为什么说“也是”?逝去的历史时光,对后人来说,有一定的模糊性。不仅三国历史如此,所有朝代的历史无不如此。因为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不能完全复原的,你想要把一切问题都弄得清清楚楚,那是不可能的。过去有“燕瘦环肥”的说法,说五代的赵飞燕,是个瘦美人,唐朝的杨玉环 (杨贵妃),是个胖美人。于是有人就研究杨贵妃究竟有多胖,体重多少斤。研究来研究去,浪费了许多时光,也只能是徒劳无益。这种研究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不可能得出什么结论。其实,我们不仅不知道杨贵妃体重多少,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包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谁又能知道他们体重多少?不仅此也,现在的许多歌星、影星、球星、超女,谁又知道他(她)们体重多少?(有的明星公布“个人档案”,说自己是多少斤,但大部分是个谜。
小说推荐
- 超神学院之算算算
- 超神的世界,天使与恶魔。当伟力归于己身,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最纯的超神学院同人文,最尊重超神学院世界观的同人文 扣扣群:七七一七八零六七一 作者:一梦大千所写的《超神学院之算算算》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网游小说一梦大千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结局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曹操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抵抗,只好自己一把火烧了战船,退回北方。从此,南北划江而治,东汉帝国也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魏、蜀、吴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