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曹操又见到蒋济,大笑着说:“本来想要百姓避免被吴人抢走,反倒都把他们驱赶到吴国那边去了。”
由此可见,那时的军事性的强制迁民,对百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百姓并不拥护这种做法。
33 刘备和关羽是君臣,还是兄弟?
“就在曹军欢庆胜利的时候,关羽封存了曹操所有的赏赐,留下一封书信,悄悄离开曹营,寻找他那个跑得比兔子还快的哥哥去了。”(《品三国》87页)这段话有受《三国演义》影响的痕迹。说关羽去找刘备是去“找哥哥”,这个观念分明是从“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来的,但那是小说家之言,不可相信。据《三国志·关羽传》说:刘备初起时,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在人多集会的场合)侍立终日。”这里所说的“恩若兄弟”,是形容刘备与关、张关系密切,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则是君臣关系的典型写照。《张飞传》上又说“少与关羽共事先主(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共事先主”,是说共同做为刘备的部下,事奉刘备;“飞兄事之”,是说张飞把关羽当做兄长来事奉。在社会生活中,把比自己年长的人当做哥哥来看待,称呼某人为“哥哥”、“大哥”,这是古今都有的事,并不一定非得是拜把子兄弟才如此称呼。关羽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诏问群臣:“刘备是否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全始全终了。”(《三国志·刘晔传》)在这里,从魏国人看来,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又是“恩犹父子”了。古人有“君臣如父子”的观念,所以这个说法并不值得奇怪;同时也可以反证: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并不是把兄弟,他们的当代人对此是很清楚的。如果说:关羽和张飞虽然不是拜把子兄弟,但“飞兄事之”,说明两个人是称兄道弟的哥们儿;而刘备和关羽则只能是君臣关系,除了初起时可以没大没小,“恩若兄弟”外,在平生的大部分时间段里,是不能称兄道弟的。
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而生年不详。元代有一位学者叫胡琦,考证了关羽的年龄,结论是:他生于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左右,比刘备还大两岁。另外,在清朝康熙年间,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有人在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着关羽的家世。有一个名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在文中说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公元160),与胡琦的考证相近。按照这种说法,比刘备大一岁。如果二人以兄弟相称的话,那么刘备反倒是弟弟了。
34 烧粮车还是烧粮库?
火烧乌巢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关键所在,而这又是许攸的一大功劳。许攸在最关键的时刻投归了曹操,向曹操透露了重要的信息,促成了曹操的成功。易书说:“许攸一到曹营,就为曹操出了‘火烧乌巢’的计谋。曹操也当机立断,亲自率领轻骑兵直奔乌巢。乌巢是袁绍的粮库,却没有派重兵把守。曹操化装成袁军,人衔枚,马缚口,趁夜色,抄小路,急行军奇袭乌巢,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品三国》89—90页)现在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在乌巢烧的是粮库吗?这里没有重兵把守吗?我们且看有关的记载:《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
《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许攸曰)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烧)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三国志·袁绍传》:“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
这些记载都说得很清楚:袁绍有一万多车辎重,其中主要是粮食,还包括一些其它军用物资,从北方启程,向前线发运。袁绍怕发生闪失,派大将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一万多人迎接与护送。走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北),离官渡还有四十里,在那里宿营休息。曹操从许攸那里获得了信息,乘淳于琼戒备不严的机会,出轻兵打败了淳于琼,烧了辎重车。被烧的多为粮食。一则曰:“遣车运谷”;一则曰:“辎重有万余车”;一则曰:“北迎运车”;可见淳于琼等人的任务是护送辎重车,不要让粮食和军用物资受损失,而不是保卫粮库。曹操烧的是以粮食为主的辎重车,而不是粮库。
35 一个“粮”字了得!
官渡之战,从白马和延津之役算起,一共经过了八个月(公元200年2—10月),而双方在官渡对峙,就有两个月(8—10月)。双方相持不下,后来曹操方面军粮不继,士卒疲乏,曹操感到有些难以支持,曾一度产生退兵的想法。但到了最后,袁绍却一触而溃,曹操有如摧枯拉朽一般大败袁军。原因在哪里?易书总结说:
“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袁绍大势已去,接下来只能是全军覆没,土崩瓦解。”(《品三国》90页)
这些当然都是袁绍溃败的诸因素,但都不是关键之所在。
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溜就溜吧,反正他手中并没有多少兵,而且此人尽打自己的小算盘,对袁绍三心二意,有什么大用?易中天说得好:“就像年三十的凉菜,有他过年,没他也过年。”
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叛逃就叛逃吧,这智囊就像瞎子戴眼镜,他就是在袁绍身边,袁绍也不听他的,有等于没有,去和留都一样。
张郃反水,袁绍折了翅膀:张郃确是好将,失去太可惜了。袁绍在白马之役失去了颜良,延津之役失去了文丑,现在又失去了张郃,当然在军事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袁绍人多势众,其他将领也足以抵挡一阵,还不至于因此就马上垮台。
那么关键之处何在呢?是一个“粮”字,是因为曹操在乌巢烧了袁绍数量庞大的粮食(一万多车辎重,主要是粮食)。没有粮食,军心动摇,斗志陡降,想到也许不久就会饿死,还有什么心思作战?于是便在曹操的凌厉攻势下,一溃而不可收拾了。
易书对袁绍溃败原因的分析,恰恰就忽略了,或者说淡化了这个画龙点睛的“粮”字。在叙述火烧乌巢时,说是“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也没有提到“粮”字。当然,“所有的军需物资”应该包括粮食在内,但毕竟对粮食强调得太不够了。
许攸叛逃,确是袁绍溃败的关键,但问题不在于“袁绍丢了智囊”,而在于他向曹操提供了粮车到达乌巢的信息,使曹操把快要到达前线的这批救命粮食付之一炬。
说一千,道一万,一个“粮”字了得!
36 公孙康未设鸿门宴
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退回了冀州,二年后死去。后来曹操又打败了袁绍的儿子,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和袁尚逃到乌桓部落中去。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乌桓,在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击败了乌桓,二袁逃到辽东太守公孙康那里去,被公孙康杀了,传首于曹操。关于擒拿二袁的过程,易书说:“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当时公孙康设下‘鸿门宴’,将袁尚和袁熙一举擒拿。”(《品三国》91页)此说不确。我们先看看《典略》是怎么说的:“(公孙康)乃先置其精勇于厩(马棚)中,然后请熙、尚。熙、尚入,康伏兵出,皆缚之,坐于冻地。”
这是袁熙、袁尚到辽东后,初次和公孙康相会时的事。公孙康先在马棚里设下伏兵,然后请二袁进来,二袁一进来,伏兵就出来捆绑了二袁,把他们放到外面的冻地上。《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这件事,说二袁进来之后,“未及坐”就被擒了。(这是本之于《后汉书·袁绍传》。)哪来的“鸿门宴”?别管酒菜好坏,“鸿门宴”总该有个宴会作样子,这仅仅是宾主之间的初次相见,屁股还没有坐下,就被捉拿了。
37 卞氏是曹操第几任夫人?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倡家”。”(《品三国》105页)
此说不确。据《三国志·后妃传》裴注引《魏略》说: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刘早终,丁养子修。”
又:《三国志·后妃传》说:
“建安初,丁夫人废,遂以后(卞氏)为继室。”
根据这两条记载,曹操的第一任夫人是丁夫人,第二任夫人是刘夫人,刘夫人生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字子修,因为她早死,曹昂由丁夫人抚养。后来丁夫人与曹操离异回家,卞氏便被立为正室了。
可见,卞氏至少是曹操的第三任夫人,根据记载:在她之上除了丁夫人之外,还有一位刘夫人,至于没有记载的,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又:《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说:
“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
小说推荐
- 超神学院之算算算
- 超神的世界,天使与恶魔。当伟力归于己身,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最纯的超神学院同人文,最尊重超神学院世界观的同人文 扣扣群:七七一七八零六七一 作者:一梦大千所写的《超神学院之算算算》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网游小说一梦大千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结局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曹操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抵抗,只好自己一把火烧了战船,退回北方。从此,南北划江而治,东汉帝国也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魏、蜀、吴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