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当时,都算优势。”(《品三国》145页)
刘备的这个形象,见于《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陈寿写作的目的,是说刘备的形象与众不同,是帝王之相。既是帝王,一切都应该特殊,相貌也是越奇特越好。但这种形象,其实是有点对不起观众的。论个头,一米七十多,平平无奇。论肢体,垂手过膝,像黑猩猩和长臂猿一样,很难看。论五官,耳朵大得出奇,自己能看到自己的耳朵,大概有点猪八戒式的,也很不雅观。另外,据《三国志·周群传》披露说:“先主无须”,是个“老公嘴”。古人很重视胡须,认为这是阳刚之美。《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美须髯”,到了《三国演义》就有了“美髯公”的雅号。而刘备没有胡须,作为一个男人,就逊色不少。现在,我们就总结一下刘备的形象:个头中等,两条胳膊特长,和长臂猿差不多,忽扇着两只猪八戒式的大耳朵,嘴巴光光的,不像帝王,倒像个太监,没有男人气质。如果当年袁绍的士兵杀宦官遇到了他,没准会给他一刀。而且“喜怒不形于色”,脸上毫无表情,像木雕泥塑一样。
至于曹操的形象,史书中没有什么记载。《世说新语·容止篇》注引《魏氏春秋》,说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就是说:他个子短小,却精神焕发,透着精明能干的气质,并没有刘备那种奇特之相。除了个子矮一些之外,其它方面应该比刘备顺眼。
怎么能说刘备的形象比曹操好呢?
48 “集体推荐”说质疑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高卧隆中的诸葛亮,这是刘备集团的一件大事。但事先是谁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是徐庶;裴注引《襄阳记》说是司马德操(司马徽)。但这并不矛盾,一般认为应该是司马徽在前,徐庶在后,徐庶推荐后,刘备便付之于行动,“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顾茅庐的故事,便这样发生了。
易中天也介绍了司马徽和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事,但他又忽发奇想说:
“这应该看做荆州士人集团的集体推荐。”(《品三国》153页)
真理多走一步就是谬误,画好了蛇多加几笔便是“添足”,易中天多加了这一句,就荒腔走板了。
当时群雄角逐,天下很不太平,在一个时期里,荆州却比较安定。刘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三国志·刘表传》裴注引《英雄记》)。所以荆州士人甚多,学风也盛。但这些士人们如同一盘散沙,并没有“士人协会”、“士人联合会”(或“联谊会”)之类的组织,也不存在一个有形的“士人集团”,怎么能集体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怎么酝酿的?怎么决定的?司马徽推荐就是司马徽推荐;徐庶推荐就是徐庶推荐;并不等于是“集体推荐”,也不能“看成是集体推荐”。
当然,诸葛亮那里是有一个小圈子的,见于著录的有那么七八个人。退一步说:是不是这个小圈子的集体推荐呢?看来也不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因为刘备前来拜访,向他询问“世事”,他才乘机介绍了伏龙、凤雏。徐庶的推荐是因为徐庶已经到刘备那里去做事,在上班的时间向刘备推荐的,也都不算是小圈子的集体推荐。
49 赤壁战前的刘备“身无分文”吗?
易书在第十七集《隆中对策》中,说刘备这时“身无分文,要啥没啥。”(《品三国》158页)那么,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果真困窘到这个程度吗?
诚然,这时刘备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只能寄寓在刘表处,为人家看守北大门。若说刘备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是对的,但不等于像叫花子一样“身无分文,要啥没啥”。
那么,刘备都有什么家当呢?
第一,有兵。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到柴桑见孙权,对孙权说:“豫州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这是在溃败以后收集残兵还有一万人,那么战前会更多的。
第二,有粮食和军资。这么多的兵,当然不能喝西北风生活,也不能没有盔甲和武器、车、船等。据《三国志·先主传》说:从当阳撤退时,有“辎重数千辆”(辎重车是装载粮食和军用物资的),关羽的水军“乘船数百艘”。这时刘琮的部下和很多荆州人跟着他走,刘备会新得到许多物资,但也应该有一部分是老本儿。
第三,有一批文臣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麋竺、麋芳、孙乾、简雍……等等,有了一个基本的干部队伍。
当然,这时刘备的力量,比起曹操、刘表、孙权来,是薄弱的,但也不能说“身无分文,要啥没啥”啊。如果是那样,诸葛亮所投靠的,岂非是一个“皮包公司”吗?再者说,如果一点军事力量也没有,怎么能和孙权联手共同打败曹操呢。
50 太史慈不是刘繇的部下
“孙策的大气和聪明使他英气逼人,充满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比如刘繇的部将太史慈。有一次孙策和太史慈狭路相逢,两个人短兵相接,搏斗中孙策抢到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抢到了孙策的头盔,最后不分胜负。”(《品三国》167页)易书关于太史慈事的这段叙述,有错误。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说:“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耶?’但使慈侦视轻重。”
这是说:太史慈和刘繇都是东莱郡人,二人是同郡的老乡。(东莱郡治掖县今山东莱州)。)太史慈到曲阿(今江苏丹阳)去看望刘繇,在那里做客的期间赶上孙策率兵来进攻。有人劝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觉得太史慈年轻,怕用这样的人作大将军会让善于品评人物的许劭(字子将)见笑。只是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出城去侦察一下敌情。
可见,这时太史慈只是在刘繇那里作客,并不是他的部将,出城侦察敌情,是属于帮忙性质。
易书说:“最后不分胜负”,表述也不确切。按照《太史慈传》的说法:太史慈出城时只带一名骑兵,孙策带了十三骑,双方的部队都没有到,二人扭打在一起,不可开交时,“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就是说,正赶上两家的部队都开到了,便把他二人冲开了,并不是二人打到最后还不分胜负。
51 关于孙策杀人的矛盾说法
易书在第十八集《江东基业》中,比较项羽和孙策说:“孙策对人比项羽好,他的军纪也比项羽好,不像项羽,所到之处,不是烧宫殿、坑降卒,就是屠城池,杀无辜。”(《品三国》168页)但接下来又说:“不过孙策也有与项羽同样的毛病,那就是意气用事,喜欢杀人,而且说杀就杀。”(《品三国》169页)下面还说:“我们实在要庆幸孙策没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否则,他杀的人恐怕比曹操还多。”(《品三国》170页)这就使我们胡涂了。易中天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孙策到底是好杀人,还是不好杀人?头一段话,说孙策不像项羽那样“杀无辜”。第二段话,又说和项羽的毛病一样,喜欢杀人。第三段话,又加重了语气,说孙策一旦得手,比曹操杀人还多。
真是前后矛盾,逻辑混乱,不知所云。其实,易中天说:“孙策对人比项羽好,他的军纪也比项羽好”,这是对的;说他好杀人,也是对的。在古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别管是英雄也好,枭雄也罢,哪一个不杀人?令我困惑的不在于孙策杀人不杀人,而在于易中天前后论断的矛盾和逻辑上的欠通。
52 刘表有几个儿子?
“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琦,次子叫刘琮。”(《品三国》178页)其实,刘表不止有两个儿子,见于记载的还有一个刘修。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裴注引挚虞《文章志》说:“刘季绪,名修,刘表子。官至东安太守。(东安郡治在今山东沂水西南)。著诗、赋、颂六篇。”
这个刘修还好批评别人的文章。曹植在给杨修的信中说:“刘季绪才不逮于作者,而好诋呵文章,掎摭(音挤直)利病。(刘季绪的文才赶不上作者,却好毁谤别人的文章,批评其得失。)”杨修给曹植回信说:“季绪琐琐,何足以云。”(刘修絮絮叨叨,不值得去理他。)看来这个刘修是刘表的小儿子,比刘琮还要小,所以没有介入刘琦和刘琮争夺嗣位的斗争。后来长大后在魏国做了官。
这样,刘表最少有三个儿子。
53 张飞“长坂坡一声吼”,不是实
“张飞‘长阪坡一声吼"也是实,但并没有“吼断了桥梁水倒流”,那桥是张飞拆掉的。”(《品三国》186页)
“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这是京剧《甘露寺》中乔国老的唱词。不管根据唱词,还是根据史实,张飞“一声吼”之处都是在桥上,而非长坂坡。
长坂坡是一个绵延数里,高约百米的一个缓缓的土坡,在湖北当阳市东北35公里处。另外,在今湖北汉口至宜昌公路与远安至当阳公路的交汇处,有一块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六个大字,据说那里便是张飞据水断桥,横矛大吼的地方。
小说推荐
- 超神学院之算算算
- 超神的世界,天使与恶魔。当伟力归于己身,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最纯的超神学院同人文,最尊重超神学院世界观的同人文 扣扣群:七七一七八零六七一 作者:一梦大千所写的《超神学院之算算算》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网游小说一梦大千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结局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曹操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抵抗,只好自己一把火烧了战船,退回北方。从此,南北划江而治,东汉帝国也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魏、蜀、吴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