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易中天 清算品三国

第42章


所以张飞并非在“长坂坡一声吼”,而是刘备的军队在长坂坡被打败,撤离到此桥时,由张飞断后,才在桥上来了这么一嗓子,竟成为“千古绝吼”了。 
  这座桥,史书上无名,《三国演义》称为长坂桥,恐怕不实,后人称为“当阳桥”,是因为它在当阳县境内,也未必是原来的桥名。 
  长坂坡原称长坂,并没有那个坡字,因为坂(也写作阪)就是坡的意思,长坂就是长坡的意思。后人称为长坂坡,倒成了“长坡坡”了。至今都约定俗成地这么叫,其实是不通的。   
  54 关羽的水军哪有一万人   
  “但是,刘琦手上,只有一万人马;关羽手上,也只有一万水军。这两万人合起来,能抵挡曹操的泰山压顶吗?”(《品三国》186页)赤壁之战前关羽有多少水军?《三国志·先主传》和《关羽传》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易书以及有些书上说关羽有水军一万人,大约是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上诸葛亮对孙权所说的一句话:“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但这话的确切意思是:现在我方的兵力不下一万人,其中包括“战士还者”,就是步兵,骑兵被击溃四散后又回到部队中来的,以及关羽的水军,都是精兵。可见这一万人不单纯是关羽的水军。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加在一起共有五万兵力,其中东吴方面三万人,刘备方面两万人,这两万人包括刘琦的江夏兵一万人,剩下刘备的一万人,如果这一万人全是关羽的水军,那么刘备、张飞、赵云等人岂非全是光杆司令吗?《三国志·先主传》《关羽传》都说关羽的水军“乘船数百艘”,以当时刘备集团的实力,不会有太大的舰船,假如是500艘船,每艘船上平均十人,那么就共有水军5000人,另外的5000人,便是步兵与骑兵了。这个估计当然并没有什么史料作根据,但无论如何,关羽手下没有一万水军,是可以论定的。 
  易书在下面又谈到了这个问题,一次说“剩余部队加上关羽的水军,也还有一万人马”(《品三国》194页),这说法是对的。但下面又说:“关羽在江陵,手上也有一万人”(《品三国》219页),又把正确变成了谬误。前后矛盾、思路混乱,是易书的一大特点。   
  55 《资治通鉴》不是“正史”   
  “《三国演义》是小说,且不去管它。《资治通鉴》是正史,就不能不讨论了。”(《品三国》190页)在史书的类别方面,“正史”一词原来涵义很广,没有严格的界线。乾隆中期,编辑《四库全书》时,才规定只有经皇帝御定的纪传体史书,才可以称为“正史”。这个观念,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说:被称作“正史”的史书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在体例方面,必须是纪传体的,而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等)、纪事本末体(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未》等)、典制体(如《通典》、《文献通考》等)、就不算“正史”了。二是要经过皇帝批准。这样的“正史”,到清代为止,共有二十四部,称为“二十四史”,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下令,把近人柯绍忞所著的纪传体史书《新元史》纳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本来,“正史”是一个特定的说法,并不表示它比非“正史”(如《资治通鉴》)就一定高明,有些未被纳入“正史”的史书,就一定比“正史”差。但“二十五史”毕竟还是我们研究中国历史的最基本的资料宝库;而且相对来说,要比杂史、野史等要严谨、可靠一些;所以还是不能忽视的。   
  56 田横不是匹夫   
  易书第二十一集《临危受命》,写诸葛亮智激孙权,对孙权说:“如果江东能和中原抗衡,不如及早和曹操一刀两断。如不能,就应该偃旗息鼓,俯首称臣。”但孙权却反唇相讥说:“既然如此,你们刘豫州怎么就不投降呢?”易书接下来写道:“诸葛亮却大义凛然地回答说:想当年,齐国壮士田横不过是个匹夫,尚且不肯投降,何况刘豫州!“(《品三国》193页)这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核对原文,诸葛亮仅仅说:“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并没有说田横是“匹夫”。易书却既称“壮士”,又称“匹夫”。匹夫指平民百姓,而田横却不是平民百姓。他是齐国的贵族,秦末起兵,称齐王。刘邦建立了汉朝,他与部众五百人逃居海岛。刘邦命他到洛阳朝见,他不愿意向汉称臣,在途中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人,听到这个消息,也都自杀,史称“田横五百士”。可见田横不是匹夫,诸葛亮称他为壮士,是因为他是一个壮烈的、有血性的男子汉,与社会身份无关。 
  据《三国志·程昱传》裴注引《魏略》,程昱与曹操谈话时,就提到了田横之事:“昔田横,齐之世族(贵族),据千里之地,拥百万之众,与诸侯并南面称孤。”这样的人,尽管逃到了海岛,手下还?span class=yqlink>性感烂奈灏僮呈浚跄芩闶瞧シ颍?/p>   
  57 刘备的“皇叔”身份于史无据   
  易书里几次提到“刘皇叔”。第十五集说:“刘备为帝王之胄。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今皇上还要叫他一声‘叔’。”(《品三国》144页)第二十一集说:“何况我们这位‘刘皇叔’,可历来就是能屈能伸的。”(《品三国》193页)第二十四集说:“孙权恐怕就会这样说:瑜哥呀,你先打着试试看。打得赢就打,咱捞一把;打不赢就回来,咱不管那‘刘皇叔’的死活了。”(《品三国》214页)在这三处叙述中,第一处明言“皇叔”之说是根据《三国演义》,而第二处、第三处虽然加了引号,却又言之凿凿,大体上是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这就需要澄清一下了。 
  刘备的皇族身份,是见于史书记载的。如《三国志·先主传》说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诸葛亮也说他是“帝室之胄”。(《三国志·诸葛亮传》)。尽管古代史学家如裴松之、司马光、胡三省等对此有所怀疑,但毕竟是见于史书的明确记载,和刘备同时代的人,大体上也承认。至于他的辈分是否是“皇叔”,则不见史书和谱牒的证实,就只能是小说家之言了。当然,此说并非始于《三国演义》,比《三国演义》成书大约早30-50年的《三国志平话》,就有“刘皇叔”之说。《演义》在此基础上,为了突出刘备的正统地位,便特别强调他的皇叔身份了。   
  58 “始作俑者”的典故,不能这样用   
  在易书第二十二集《力挽狂澜》中,评论鲁肃说:“建议刘备联合孙权的,是鲁肃;说服孙权联合刘备的,也是鲁肃。鲁肃是孙刘联盟的始作俑者,也是孙刘联盟的第一功人。”(《品三国》204页)“始作俑者”,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引用的是孔子的话,俑,是偶人,古代用木制或陶制的俑来陪葬。孔子反对这种做法,说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开始用俑来陪葬的人,不是要断子绝孙吗!)孔子为什么反对?是因为“象人而用之”(用人的形象作成俑来陪葬)。古代帝王和贵族有的用活人来陪葬,孔子认为这是不人道的,不仅反对用活人殉葬,连用俑来代替,他也反对,认为在骨子里也是不人道的表现。后来用“始作俑者”的典故来比喻第一个做某种坏事和开创某种坏风气的人。是贬义词组,对于做好事的人是不能用的。对于孙刘两家来说,鲁肃首倡孙刘联盟是一件好事,怎能说是“始作俑者”呢! 
  不久以前,台湾的领导人陈某,在讲话中曾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义工们作了很多好事,引起全岛舆论哗然。“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用尽)南山之竹,书罪无穷。”是形容罪行累累,砍尽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恶。这个典故只能作贬义用,不能来形容做好事。“始作俑者”的典故和这是一个道理。     
  第四章 古语今言   
  59 周瑜和孙策并非“从小一起长大”   
  “《三国志·周瑜传》告诉我们,周瑜是孙策的‘铁哥们’,从小一起长大,而且‘独相友善’,已达到‘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的程度”(《品三国》209页)孙策和周瑜是年轻时的朋友,这不假;但说“从小一起长大”,却是不确切的。 
  孙策是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市)人,周瑜是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二地相距遥远,古代交通又不方便,二人“从小”是不可能相识的。《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和《周瑜传》都说:孙坚初兴义兵,讨董卓,把家属迁徙到舒县,从此孙策才和周瑜相识,而且成为好朋友。孙策与周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周瑜把道南的大宅院给孙策全家住),升堂拜母,有无通共”(《周瑜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