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易中天 清算品三国

第44章


诸葛亮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刘备建议刘表鼓励游民自力更生,并登记在册,这样就可以增加荆州的实力了。”(《品三国》149页)这段译述与原文的意思大有出入。我们且把《魏略》的有关原文抄在下面,然后加以辨析纠正。 
  “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耶?’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两相对照之下,易书的译述有两处关键性的错误。 
  第一. 诸葛亮向刘备献策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扩充兵力问题,而在易书的译述中,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却不见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三个“众”字(这里的“众”是兵的意思)没有翻译出来,把这个最关键的字漏掉了。原文一则曰:“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二则曰:“益众”(增加兵力),三则曰:“众遂强”(兵力便强大起来了)。易中天的译述只泛泛地谈到“增加荆州的实力”,而一语未及“兵”,“兵力”的问题。虽然“实力”也包括“兵力”在内,但人家强调的毕竟是“兵力”,而不是泛言实力。原文中几次谈到“众”,即兵、兵力的地方都被忽略过去,不能不说这种译述既不“信”,也不“达”。若说易中天不懂得这里的“众”字作何解,那可能会冤枉了他;但对这个几次出现的关键字竟视而不见,一滑而过,就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了。 
  第二. “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易中天翻译成:“让刘备建议刘表鼓励游民自力更生,并登记在册,这样可以增加荆州的实力了。”这是把“自实”翻译成“自力更生”,把“录”翻译成“登记在册”,把“益众”译成“增加荆州的实力”了。除了“录”的翻译之外,其他都不正确。 
  自实,是让游民自己申报户口,不是鼓励游民自力更生。“益众”是增加兵力,前面已经讲过;而且诸葛亮给刘备出主意,是想办法增加刘备自己的兵力,而不是“增加荆州的实力”,那是刘表的事,刘备和诸葛亮才不操那个心呢! 
  总之,《魏略》原文的意思是:诸葛亮鉴于刘备兵力单薄,建议他设法增加兵力。当时荆州人口很多,但多属游民,正式在籍的太少,如果从在籍户中征兵,已经无兵可征,会引起在籍户的不满。让刘备向刘表建议,命游户自己申报户口,然后从中征发士兵。刘备照办,果然兵力大增。但由于易中天忽略了三个“众”字,又把“自实”解释错了,所以他的译述变成一塌糊涂,看不出来有上述那些意思。   
  2 似是而非(1)   
  ——古文翻译纠误之二1. 田丰的说辞在官渡之战以前,袁绍的谋士田丰,反对袁绍去和曹操打这场战争。易书写道:“据《三国志·袁绍传》:田丰曾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因此他提出,应该打持久战和游击战。首先,应该发展壮大自己。一是要站稳脚跟(据山河之固),二是要扩大地盘(拥四州之地),三是要建立统一战线(外结英雄),四是要加紧扩建备战(内修农战)。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品三国》92页)易书对田丰说辞的翻译,是似是而非的。“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地”,并不是“要站稳脚跟,扩大地盘”的意思,而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块很大的根据地,据有冀、幽、青、并四州,山河险固,易守难攻;在此基础上,要“外结英雄,内修农战”,与曹操相周旋。易中天把“内修农战”,翻译成“加紧扩建(军)备战”,是不妥善的,因为只翻译出一个“战”字,却丢掉了“农”字。应该翻译为“在内部发展农业,加强军事建设”。古代的兵家、法家,常常把“农战”二字并称,因为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军事应该以经济为后盾,特别是军粮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军粮的供应,都要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如果丢掉了“农”字,“战”字又如何说起? 
  2. “赋役方殷”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注引《献帝传》:在袁绍将要南征时,他的谋士沮授和田丰进谏说:“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 
  其中,“赋役方殷”一句,易书翻译为“税费有增无减”(《品三国》95页),不够确切。赋役,不单纯是“税费”,而是包括“赋”和“役”两方面,赋是赋税,译成“税费”尚属勉强(古之赋税与今之税费有很大区别);但役呢?怎么丢掉了?古代人民所承担的役,包括兵役和徭役(劳役),比赋税的负担还要沉重。“赋役方殷”,是说频繁地征收赋税和征发兵役和劳役,不单纯是“税费有加无减”而已。 
  3. “怆然”与流泪据《三国志·文聘传》:刘表的大将文聘投降曹操时,“欷歔(音希虚)流涕,太祖为之怆然。”易书翻译为:“文聘痛哭流涕,曹操也跟着流泪”(《品三国》109页)按:怆然,是悲伤的意思,怆然泪下,是悲伤而又流泪;光说怆然,并没有流泪的意思。文聘是个忠义之士,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了曹操,感到对不起故主,所以才痛哭流涕。曹操不过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也感到悲伤而已(或者是在作秀),他哭个什么劲儿! 
  4. “矫情任算”“《三国志》在评价曹操用人之道时,说了十六个字:‘官方授才,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就是上一集讲到的‘招降纳叛,尽释前嫌’。”(《品三国》112页)在这段文字中,“不念旧恶”和“尽释前嫌”的意思差不多,可以勉强通过;但“矫情任算”怎么可以翻译成“招降纳叛”呢?如果“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捆绑在一起,都是翻译“不念旧恶”的,那么“矫情任算”的译文何在?总之,无论怎么看,“矫情任算”的意思让易中天弄丢了。 
  矫情,是克制感情。《现代汉语词典》说:“故意违反常情,表示高超或与众不同。”这正符合曹操的心境,看来这个词的涵义,古今是一致的。任算,是充分运用心计、谋略。也就是说:矫情是一种权谋,一种策略。有些人,比如降而又叛的张绣,他所指挥的军队,在战场上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爱将典韦,曹操在感情上是憎恨他的;但从策略的层面上看,接受张绣的再投降,既可以使这个武将和谋士贾诩为自己所用,又可以使自己得到一个宽宏大量的名声,特别是当时正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张绣来降割断了他与刘表的结合,免得腹背受敌,作用非同小可,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对曹操都非常有利。所以才克制了感情,破瞋为笑,接受了张绣的投降。矫情是为了“任算”(充分达到策略上的目的),这是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过人之处。但不容置疑的是:这里面有虚伪的一面,而且是大奸大伪。 
  5. “遂用猖蹶”、“志犹未已”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二人在草庐中谈论天下大事,刘备的开场白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其中,“遂用猖蹶”,易中天翻译成“我现在情况不好”;“志犹未已”翻译成“人还在,心不死。”(《品三国》157页)猖蹶,跌倒、倾覆之意,引申为失败、挫折,“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应该翻译为“一直到现在都在受挫折”。易书翻译成“我现在情况不好”,虽说有那么一点意思,但与原文并不贴切。至于“志犹未已”翻译成“人还在,心不死”,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语言的情调并不对头。这种话,年纪稍大一些的人都很熟悉,是文革时期的流行词句,都是在批判某人时,说他“人还在,心不死”,寓有“贼心不死”、“死不悔改”的意思,是贬义的,不能滥用,刘备怎么能说“我人还在、心不死呢”! 
  6. “西据楚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甘宁献策于孙权,其中有一段话,出于《三国志·甘宁传》。原文是:“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 
  易书的译文是:“黄祖一灭,就打开了一个口子,也就能乘胜西进。那时,我们的天地就广阔了,就连占领巴郡、蜀郡,囊括益州,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品三国》163页)令我们非常困惑的是:“西据楚关”这句关键的话,竟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好象原文并没有这句话。按:楚关,一名扞(音汗)关,在今重庆奉节东,是进入巴蜀的咽喉要地。甘宁的意思是:只有“西据楚关”,才能“渐规巴蜀”。你把楚关弄丢了,从哪里西进巴蜀呢? 
  7. 两个“弗当”据《三国志·刘表传》说:曹操率大军进攻荆州,蒯越、韩嵩、傅巽(音训)等人劝刘琮投降。在傅巽的说辞中,有这样的话:“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囯家(疑漏字,请作者核实),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 
  易中天的翻译是:“以人臣对抗人主,是以逆抗顺;以地方对抗中央,是以弱战强;以刘备对抗曹操,是以卵击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