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是初平元年(公元190),孙策和周瑜都是16岁,相当于现在高中生的年龄,二人何曾“从小一起长大”呢?
60 赤壁战前,关羽到过江陵吗?
“当时刘琦在夏口,手上有一万人;关羽在江陵,手上也有一万人。刘备兵败当阳后,无法再去江陵,遂‘斜趋汉津’(汉津是一个渡口,在今湖北省荆门境内),和前来接应的关羽会合,渡过了沔水,又遇到江夏太守刘琦,一起到了夏口。”(《品三国》219页)
这段表述有错误。综合《三国志·先主传》、《关羽传》和《鲁肃传》的记载:刘备从樊城渡过汉水后,另派关羽率水军乘船数百艘沿汉水(又称沔水)向江陵方向进发,约定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会师。刘备在当阳之长坂被曹操的轻骑击溃,向江陵的方向退走。途中遇到东吴的鲁肃。鲁肃劝刘备往东吴的方向靠近,以便与东吴结盟,共抗曹操。于是刘备改变撤退路线,斜着向汉津进发,到了汉津,恰好和关羽的水军相遇,渡过了汉水,又遇到刘表的儿子江夏太守刘琦率兵一万余人前来,于是共同到了夏口。
易书说关羽在江陵,大约是对《三国志·先主传》和《关羽传》的记载解读错了。《先主传》的原文是:
“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
《关羽传》说:
“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城将南渡江(汉江,即汉水),别谴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二传所说的“使会江陵”、“会江陵”,是说派关羽率水军沿汉水(沔水)前进,目的地是江陵,刘备计划与关羽在江陵会师;并不能理解为关羽已经到了江陵。但刘备遇见鲁肃后,改变了计划,不向江陵进发,而是“斜趋汉津”,向夏口的方向退走。“适与羽相会”(《先主传》),“适与羽船相值”(《关羽传》),是说刘备走到汉津,恰恰遇到了关羽的船只。这时关羽正走在路上,便与刘备相会了。于是关羽便不再向江陵前进,率水军与刘备、刘琦等共同到了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北侧)。
由此可见,开始时关羽率水军想要去江陵,但在汉津遇到刘备后,便改变了方向。易书说:“和前来接应的关羽会合”,是说关羽到了江陵,又回来接应,岂不是瞎折腾一气!事实是:关羽在去江陵的路上,就随着刘备急转弯了,何曾到了江陵?
1 面目全非(1)
——古文翻译纠误之一
1.“刘氏种不足复遗”
“董卓打算废少帝(即刘辩),立陈留王(即刘协)时,曾经找袁绍来商量,并且说:‘刘氏种不足复遗’。也就是要彻底颠覆大汉王朝,结果当场遭到袁绍反对。”(《品三国》43页)
这件事见《三国志·袁绍传》。董卓所说的“刘氏种不足复遗”,不能翻译成“要彻底颠覆大汉王朝”,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
遗,在这里音“位”,是交付、给予、赠与的意思。刘氏种,指皇帝的刘氏宗族,“刘氏种不足复遗”,意思是:在他们老刘家这一族人当中,只有刘协还好一些,不能把帝位再给予其他人了。
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说:
“卓欲废帝,谓绍曰:‘皇帝冲闇(暗),非万乘之主。陈留王犹胜,今欲立之。”
这条资料可以做上述文字的注脚。“皇帝冲闇”,是说少帝刘辩年幼愚昧,因而在“刘氏种”中“陈留王犹胜”(陈留王刘协还好一些),可见其他人就“不足复遗”(不配给予帝位)了。
这时董卓入京不久,他虽然要废立皇帝,人选还只能在“刘氏种”中选择,怎么会说出“要彻底颠覆大汉王朝”的话来呢!
2.“车驾旋轸,东京榛芜”
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决定迎奉天子,许多人有疑虑,荀彧和程昱坚决支持。《三国志·荀彧传》记载了荀彧的话,其中有“车驾旋轸,东京榛芜”的句子,易中天翻译为:“天子在颠簸,洛阳一片破败“(《品三国》73页),这译文是错误的。
车驾,是皇帝外出所乘之车,引申为外出的皇帝,或皇帝的代称。轸,车后横木,也代指车;旋轸,掉转车头返回。榛,是一种落叶的小乔木,果实就是榛子;榛芜,是草木丛生,一片荒芜。“车驾旋轸”,并不是“天子正在颠簸”的意思,而是说:天子的车驾已经回到了洛阳;“东京榛芜”是说洛阳一片荒芜,并不是一片破败的意思。杂草丛生是荒芜,满目断瓦残垣是破败,二者有所不同。尽管当时洛阳是既荒芜,又破败;而从原来的词意来说,应该是荒芜。
这年7月,16岁的汉献帝在军阀杨奉、韩暹的护送下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回到了一片荒芜残破的洛阳,处境仍然非常困难,所以曹操有奉迎天子的想法,与手下的谋士商谈此事。如果天子还在军阀的控制下在外面颠簸,曹操才不去淌那汪浑水呢!
3.“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初平元年(公元190),渤海太守袁绍和冀州牧韩馥等人,要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曹操表示反对。易书写道:
“曹操悲愤地说:‘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也就是说:‘你们到幽州去朝拜新皇帝去吧,我自己一个人西进长安,到那里保卫当今皇上去!’”(《品三国》74页)
这件事见于《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原文说是“太祖答绍曰”,是口头回答还是书面回答,不详。易书写为:“曹操悲愤地说”,而“悲愤”之意,为原文所无。这件事,只是一个基于本集团利益的口水之争,曹操并不是与现任皇帝有什么真情实感,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勤王”,有什么可以“悲愤”的?易中天添加一些情绪上的东西,往往会失去历史的真正韵味。而最主要的是:对“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的翻译是错误的。北向,是面向北方,尊奉那个幽州的皇帝刘虞;西向,是面向西方,尊奉长安那个皇帝刘协;并没有让袁绍等人到幽州去朝拜新君,曹操本人西进长安去保卫现任皇帝的意思。说的是“北面”和“西向”,并不是“北上”和“西进”。
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注引《先贤行状》的记载: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攻克邺城,袁氏的守将审配被俘,曹操有意不杀他,而他始终没有说一句服软的话。临刑时,面向北方而死,说是“我君(袁尚)在北。”说明古代的忠臣义士,以国君或主公所在的方向为贵,有大事时要向那个方向祷告或跪拜,临死时也要朝着那个方向死去。我们看史书,这种例子很多,可以作为“北面”和“西向”的注脚。
4.“分野”与“奔北”官渡之战,袁绍惨败北逃,沮授被俘。易书说:“沮授也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就迎上前去说: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没想到我们在这里见面。沮授说:袁公失误,穷途末路(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沮授的力量和智慧都用完了,活该做你的俘虏。”(《品三国》98页)这件事见《三国志·袁绍传》裴注引《献帝传》。原文是:“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絕,不图今日乃相禽(擒)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擒)耳。’”易书对这段文字的翻译,主要有两处错误:第一. “分野殊异,遂用圮絕”,易书翻译成“天翻地覆,沧海桑田”,是错误的。分野,本指古代分封诸侯的疆域,后来与星象家的观念相结合,把天上星象的位置与地上诸侯国的政区相对应。圮,音癖,毁坏破裂之意。圮绝,意为分裂隔绝。“分野殊异,遂用圮绝”的意思是:我们由于处在不同的政治阵营中,因而造成了分裂与隔绝。
第二.易书把“以取奔北”翻译成“穷途末路”也是错误的。北字的本义是二人相背,军队打败仗要背向敌人逃跑,所以称为“败北”。而“奔北”是临阵脱逃的意思。袁绍在官渡溃败后,与儿子袁谭单骑渡河逃走,所以说他临阵脱逃。
5.掇、辍有别易书在第十二集《天下归心》中,介绍了曹操的《短歌行》。其中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翻译成“明明的是那天上的玉轮,不知何时才中断他的运行。”(《品三国》117页)把掇翻译成“中断”,是和“辍”的意思混淆了。掇,音多,不音绰(chuo四声),是拿、拾取的意思,而不是终止、中断的意思。这句诗应改译为:“你的明亮好像那天上的玉轮,我什么时候才能把你捧在手心?”
《短歌行》全诗抒发了曹操渴望招纳人才的情怀,把人才比作天上的明月,恨不得一下子把他抓在手心中,他怎么会希望那美丽的玉轮停止运行呢!
6.益众、自实易书第十六章《三顾茅庐》,引用了《魏略》的诸葛亮自荐说。诸葛亮自己去见刘备后,和刘备有一番对话。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易书写道:“诸葛亮说:将军度量一下,刘镇南(指刘表)和曹公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将军自己呢?刘备说:也比不上。诸葛亮说:都比不上,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我也发愁,那你说怎么办?
小说推荐
- 超神学院之算算算
- 超神的世界,天使与恶魔。当伟力归于己身,你是否还能不忘初心。最纯的超神学院同人文,最尊重超神学院世界观的同人文 扣扣群:七七一七八零六七一 作者:一梦大千所写的《超神学院之算算算》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网游小说一梦大千连载中
- 最新章:第六百一十一章 大结局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
- 曹操完全没有想到会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的抵抗,只好自己一把火烧了战船,退回北方。从此,南北划江而治,东汉帝国也分裂为三个独立王国:魏、蜀、吴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6章
- 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 有理由认为,未来的世界舞台,将是三大文明唱主角。哪三大文明?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是这样吗?是。请看世界地图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8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
- 文明是人类自己上演的节目,它的初潮很晚,前戏很长。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国家,是文明与史前的分水岭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2:国家》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9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
- 郑庄公命令各部,只要看见大旗一挥,就击鼓进军。他的手下一箭射去,拉开了新时代的帷幕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4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他是汉武大帝,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作者:所写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
- 秦始皇的尸体被秘密运往咸阳,身边堆满了鲍鱼 但他的事业却被刘邦全面接手,包括他开拓的疆域,他开创的制度,他开辟的道路,以及背后的理想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7:秦并天下》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2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
- 刘渊明明是匈奴天子,却定国号为汉,把刘邦、刘备奉为列祖列宗,选择了“借壳上市。石勒不过是个被人贩卖的奴隶,却封王称帝,成功实现“逆袭。苻坚一统北方,踌躇满志,淝水一战,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剃光头、留辫子,原始野蛮的鲜卑拓跋部,悄然在北方崛起“胡无百年国运”的神话从此被打破。拓跋改为元姓、独孤改为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
- 武王砍下了纣王的脑袋,不等于拔掉了殷商的根子。生于忧患又偷天换日的周人,必须证明革命的合理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作者:所写的《易中天中华史卷3:奠基者》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