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架的凤凰

第70章


贺人龙被杀后,起义军高兴得酌酒相庆:“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耳!”崇祯帝的多疑、擅杀,自以为是的性格,把帝国拖入了绝境。 
  为了应对内外两场战争,崇祯帝不得不大幅增加赋税,名曰“三饷”――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饷是夏秋两税征收之外的额外措施,带有强迫性和掠夺性。没有一定限制,唯依据军需而定。官吏贪暴,趁机中饱私囊,因此,数额直线上升,民间卖儿卖女也完不了这课税。史书记载:“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如此惨景,即使最善良的老百姓也要拿起武器,铤而走险,寻求生路,致使起义队伍日益壮大。 
  崇祯做皇帝,比谁都努力,比谁都辛苦,但却面临着亡国之运,自己又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和个性,更何况明朝廷已如将倾大厦,社会的各种矛盾积重难返,已很难再扶立起来了。加之他的自相矛盾的性格的悲剧,他虽然倾尽全部力量,也不能让大明朝起死回生,而是加速了明朝这辆巨轮向更深的深渊滑去。   
  星走月中   
  崇祯帝除了勤政,尚可誉之外,其它方面不可恭维。出台的政策是一个接一个的失败而又不思检点,常委过于人。崇祯初年,他为了节省开支,下令大幅度地裁撤驿站。而裁撤的结果是导致全国一大批驿卒下岗,这些驿卒失去了生活来源,为求生存不得不加入起义队伍。后来闻名天下的李自成,就是这批裁减中的一名普通驿卒。可就是这名不起眼的驿卒,却成了明王朝的掘墓人。而崇祯帝裁撤驿站,据后人统计,也仅仅省下30万两银子,还不足皇宫一个月的支出呐!真是得不偿失。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四,崇祯帝向天问卜,得到的卦辞是:“星走月中,国破君亡”。果然,李自成在襄阳自称大顺皇帝的消息很快传来了。 
  而国之将亡,妖孽频生。南京报称,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有不祥之兆发生:三更半夜,从孝陵深处,常有凄厉的哭声传出,吓得守陵军士逃之夭夭。 
  正月,朱氏的祖籍凤阳发生 
  地震;京城北京也出现了“星侵入月”的天象。 
  接连不断出现的怪异现象,令崇祯恐惧万分,心力交瘁。而国库已经空乏,财政拮据,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崇祯在无可奈何之下,就想到向大臣们化缘,请求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踊跃捐出自己的家财银两,充作军费。 
  其实,崇祯帝本身享有丰厚的内帑来源,这是不交国库的。这时候的情况是,皇帝富,国家穷,官吏富,民间穷。到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的时候,国库已经是无钱可供军需了。在此江山存亡的关头,崇祯帝却和大臣一样叫穷,始终不肯把钱拿出来,犒赏将士,鼓舞士气。吝啬以致如此,古今罕有。试想,江山都没了,要钱何用;有了江山,还怕没钱吗?他却在那里坐而论道,要求大臣们廉洁、节俭,不要贪污。甚至要求他们毁家纾难,助饷募捐,保卫江山。大臣们肯定不服了,你自家的江山你都不上心,却让我们把保命钱拿出来,门儿都没有。 
  结果,那些富得流油的贪官污吏们,个个叫苦连天,到处哭穷,末世的人心,末世的人情,人心之涣散,皇权之没落,由此可见一斑,大明朝已现出了覆亡的世情相了。悲夫! 
  崇祯帝只得亲自出面,找到皇亲武清侯李国瑞谈话,因为谁都知道李国瑞富甲一方。崇祯要他拿出40万两银子助饷。李国瑞死活不肯拿出,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没钱,居然别出心裁地将自家的房屋标价出售,家里的一应器皿什物,也都拉到大街上,公开叫卖,以示一无所有,也出了崇祯帝的洋相。崇祯帝自然是怒不可遏,将李国瑞下狱,削爵,后死于狱中。如此一来,外戚哗然,群议汹汹,纷纷上书,指责崇祯帝妄顾恩情,联合起来抵制募捐。崇祯帝见众怒难犯,暂时搁置了这一议题。但军情紧急,人无利不往。民间已被搜刮一空,军费只能从这些贪官污吏手中出了。为了树立榜样,崇祯帝派太监徐高通知周皇后之父、国丈、嘉定伯周奎,让他带头捐献10万两。崇祯帝想,周奎是国丈,与皇家的利益休戚与共。没想到周奎一听说此事,就哭得如丧考妣,说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勉强允下一万两,崇祯帝认为太少,最低不能低于两万。周奎便进宫去向女儿求援。周皇后帮他出了五千,并劝他要深明大义,为大臣们作出表率。 
  但出自内府的这5000两银子,周奎到手后,也只捐了3000两,剩下的2000两银子,周奎雁过拔毛,入了自己的私囊。周奎尚且如此,那些富可敌国的大臣们,更是想出各种办法拖欠、推诿,实在抗不过去了,就装模作样的拿出百金应付。已经致仕的内政首辅陈演则,并为此亲自入宫自白,自己在任职期间如何清如镜、廉如水的。官员则是向李国瑞学习,纷纷在自家门上写着:“此房急售。”京城 
  房价一时大跌。 
  后来闯王入京,崇祯内帑尽为义军所有。刘宗敏日夜拷打明朝的大臣,收获无算。周奎被严刑拷打,交出现银60万两,家中的奇珍异宝、绫罗绸缎就拉了几十车。这真是搜刮来搜刮去,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钱财身外物,淡定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苦命的崇祯皇帝就这样在内外交困中最终做了亡国之君。   
  后宫风云   
  崇祯的母亲身遭不幸,这段记忆对崇祯的人生影响很大,因此,崇祯很重视家庭生活,嫔妃也有限,他和子女妻妾的关系也很融洽。但因为身处末世,其宫廷生活也具有了末世才有的某种悲凉的气息。 
  崇祯的皇后周氏,是前面提到的周奎的女儿,苏州人,后徙居大兴。明熹宗天启年间,选入信王府邸,封为王妃。崇祯继位后,便立周氏为皇后,同时册封田氏、袁氏为贵妃。 
  田妃是陕西人,后随父亲田弘遇移居扬州。田弘遇是个商人,喜冶游,蓄歌妓,纵情声色。扬州乃风月之地,歌妓众多,一个个都是花容月貌,身怀绝技,琴棋书画无所不能。田妃浸淫其间,得到熏陶,田弘遇有意培养女儿的艺术才情,请来当时江南有名的艺师和歌妓,教授田妃各种技艺。田妃不但生得国色天香,而且聪明伶俐,凡所教习,一学就会,无不精进。十二三岁时,琴棋书画、刺绣女工,已是名重一时;吟诗作赋,立马可成,市井之人,无不重金求购,争相传诵。尤其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像她这样娉婷的女子,还善于骑射技术,飞马挽弓能射中靶心,而且箭箭中的,连发不虚。 
  及笈后,她嫁给了信王朱由检,因为她姿色绝伦,妙解音律,大受宠幸。崇祯即位后册封田氏为妃,不久又进封为皇贵妃。田妃的容貌和才艺在后宫,无人能及,她也常以此自矜,素面朝天。少了脂粉之气,多了天然的韵味,使得崇祯帝留连忘返,说我得一美人而具双美。因此,他对于田贵妃的宠爱超过了其她的嫔妃。 
  因为田妃受到了崇祯的格外宠遇,便渐渐有了些骄矜之色,就有些看不起后宫的嫔妃们了,甚至对周皇后,也不正眼瞧了。周皇后见她如此傲慢,在其她嫔妃的挑唆下,决定找机会打击一下她的嚣张气焰。 
  适逢春节,按宫中旧例,田妃得去坤宁宫朝拜皇后。不料等了半天,也不见太监宣召,当时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她在如割的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就叫太监再传,方知袁贵妃早已在坤宁宫了,正与周皇后说笑。直到袁贵妃退出,她才被召见,而周皇后这时却穿起了朝服,盛气凌人地坐在御座上,心安理得的接受田妃的跪拜,拜毕也不交一语,即令她速速退出。田妃委屈得只掉眼泪,仿佛受了极大的侮辱,气恼地回到了自己的寝宫。 
  第二天见到崇祯,田妃即向崇祯泣诉,状告周皇后无母仪天下的风范,对她进行刻意的羞辱,说罢泪流满面,委屈得如雨摧 
  海棠,风折兰树。崇祯听了心疼不已,极力劝慰,始自展颜。 
  不久,春天到了,崇祯领着后宫嫔妃,去上林苑赏花。田妃见了周皇后,犹有余恨,也不答礼,扭转了脸看往别处。这明显的违礼之举,使得周皇后心中顿时火起,便向崇祯诉称田妃无礼。崇祯假装没有听见,周皇后继续絮叨,要崇祯给个说法。崇祯早就为田妃所受的委屈而心里怪罪周皇后,正想找茬呐,见皇后不依不饶,也顿时火起,不由分说,挥臂将周皇后打翻在地。周皇后没有防备,金钗散地,玉钿折断,人也跌倒在花丛中,宫女们急忙上前搀扶。周皇后哭泣道:“陛下初为信王时,因魏阉用事而日夜忧惧,唯妾与陛下,患难与共。今处和顺之境,要弃糟糠之妻吗?”说完转身回到了坤宁宫。崇祯遂想起以前,也深感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心里后悔,但帝王的尊严又使他不能放下架子。 
  毕竟是患难夫妻,三日后,崇祯召坤宁宫的宫婢问周皇后的起居,宫婢回答说:“皇后已绝食三日。”崇祯闻之惊觫,也为之恻然,便将一件珍贵的貂裘,赐给皇后,歉意婉转。周皇后才心有宽慰,勉强进食。但崇祯的感情始终在田妃一边。 
  崇祯没有知人之明,他所信任的首辅周延儒,贪生怕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