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疑案正解

第3章


努尔哈赤让他们每人写一份文书呈送。《满文老档·太祖》癸丑年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记载他们控告褚英的“罪状”是: 
  第一,褚英挑拨离间,使“四贝勒”、“五大臣”彼此不和; 
  第二,声称要索取诸弟贝勒的财物、马匹,引起诸弟不满; 
  第三,曾言:“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 
  这些罪状无疑加速了褚英的悲剧进程,而他此时已经失去了申辩的权利。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褚英死,年仅36岁。后葬在清东京陵。 
  褚英是病死,是幽禁而死,还是被处死?在褚英死后300多年时间里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清史列传·褚英》、《清史稿·褚英传》记载:“乙卯闰八月(《无圈点老档》记作“八月”),死于禁所。”也没有交待褚英的死因。《满文老档》记载褚英事迹也很简略。 
  褚英死因之谜是怎样被揭开的呢?事情是这样的:1962年,在台湾台中市雾峰北沟故宫博物院地库里,发现了《满文老档》(即《无圈点老档》)。后广禄、李学智先生以《老满文原档》为书名加以介绍。196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加以影印出版,以《旧满洲档》作书名,陈捷先教授撰写长文介绍。1998年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看到乾隆时期对这份“老档”的整理与重钞的档案。当年官员从满本堂(收藏满文档案房)借还书以及呈送时都用《无圈点老档》这个名字,于是称它作《无圈点老档》,并且对其七部重钞本也分别定了名称。《无圈点老档》中对褚英之死作了记载,从而解开了褚英死因之谜: 
  聪睿恭敬汗以其长子阿尔哈图图们,心术不善,不认己错,深恐日后败坏治生之道,故令将其囚居于高墙内。经过二年多之深思,虑及长子若生存,必会败坏国家。倘怜惜一子,则将危及众子侄、诸大臣和国民。遂于乙卯年聪睿恭敬汗五十七岁,长子三十六岁,八月二十二日,始下决断,处死长子。 
  上面引文,自“经过”以下,至“长子”以上,在《无圈点老档》中被圈画删掉,为《无圈点老档》乾隆朝各种重钞本所讳阙。现看到《无圈点老档》六种钞本——《无圈点字档》(草本)和《加圈点字档》(草本)、《无圈点字档》(内阁本)和《加圈点字档》(内阁本)、《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和《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都没有记载上述文字。乾隆皇帝在命臣工重钞《无圈点老档》时,谕旨圈画删掉努尔哈赤命杀死长子褚英这段重要史料,是为亲者、尊者、贵者、贤者讳,不让创建龙兴大业的清太祖,留下残暴的痕迹。 
  在这里我顺便说一下,满洲宗室有个传统,父亲获罪死后,并不影响其子被任用。比如舒尔哈齐死后,子阿敏后位列四大贝勒,济尔哈朗爵郑亲王、官至摄政王;褚英被杀,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杜度后为贝勒,三子尼堪后为亲王,都受到重用。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询: 
  努尔哈赤究竟为什么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幽死胞弟,杀死亲子,骨肉相残,做出这么违背常理的事情?要知道,舒尔哈齐、尤其是褚英,不仅是他的骨肉至亲,而且是他创业过程中的得力助手、股肱之臣,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最终促使努尔哈赤下定决心杀害他们呢?   
  三、情理冲突(1)   
  有人试图从努尔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认为:“奴酋为人猜厉威暴,虽其妻子及素亲者,少有所忤,即加杀害,是以人莫不畏惧。”([朝鲜]李民寏《建州闻见录》) 
  也有人从利益上找原因,认为努尔哈赤是要保住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还有人从恋情上找原因,说他们父子为了争夺一个女人。这毫无根据,当属戏说。 
  事实上,努尔哈赤也是一个有手足情、父子情的人,幽弟杀子之事实属无奈。特别是年老之后,努尔哈赤每每回顾这些事情,都心怀惭德,久不平静。应当说努尔哈赤一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囚杀了长子褚英。为了不愿再看到子孙们骨肉相残的事,天命六年(1621年)正月十二日,天命汗召集诸子侄孙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等,对天地神祇(qí),焚香设誓: 
  今祷上下神祇: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如有残忍之人,不待天诛,遽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坏(怀)礼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似此者,天地祐之,俾子孙百世延长。所祷者此也。自此之后,伏愿神祇,不咎既往,惟鉴将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当然,后金执政集团内部的斗争,不会因努尔哈赤率领众子侄等对神祇设誓而化解或消失。同样,“怀礼义之心”的诸王贝勒,对于觊觎汗位者,也不能“化导其愚顽”。有汗位,必有争夺;有争夺,必有厮杀。 
  清太祖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到天命十一年(1626年)逝世,共44年。其间,满洲宗室内部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努尔哈赤与胞弟舒尔哈齐的斗争,第二次是努尔哈赤与长子褚英的斗争,第三次是努尔哈赤与次子代善的斗争。应当说,满洲宗室在44年间发生三场大的冲突,并不算多。努尔哈赤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三场冲突都迅速得到处理,化风浪为平静,化凶险为平夷,没有酿成大的裂变;相反,每斗争一次,满洲宗室内部不是分裂、而是整合,不是衰弱、而是坚强。 
  我曾经说过,努尔哈赤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清朝兴起的一个经验,就是坚持一个“合”字。有人说,像努尔哈赤这样,哥哥把弟弟幽禁致死,父亲把儿子杀了,这应当是“分”啊,怎么能说“合”呢? 
  努尔哈赤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当他的力量还很弱小时,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的大目标共同奋斗。这其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他就要去调整。当正常手段无法协调时,万不得已,他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来求得整体的和谐。这个骨干队伍主要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宗室贵族集团,如褚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另一个是军功贵族集团,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等。当褚英被推到执掌国政的地位时,因为他没有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两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反对他。努尔哈赤不处理褚英,就会出现三个不合:宗室贵族不合、军功贵族不合、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后,既使宗室贵族合,又使军功贵族合,更使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大合。 
  历史证明,清初宫廷经过舒尔哈齐、褚英、代善三大事件后,出现了三次政治飞跃: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从而为大清事业奠定了基础。 
  由上可以看出,所谓“合”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异、没有斗争、没有冲突,而是妥善处理,恰当整合,化险为夷,整分为合。就是说“合—分—合”的过程,本来是合,虽然有分,不是分裂,而是疏理,整分为合,出现新合。以小分,促大合;以旧分,成新合。这就是“努尔哈赤斩子”故事给后人的历史启示。 
  相关推荐书目 
  (1)孟森:《清太祖杀弟事实考》,《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2006年 
  (2)阎崇年:《清朝通史·太祖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3)周远廉:《清太祖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 
  (4)阎崇年:《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华文出版社,2005年 
  (5)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中华书局,2006年     
  孝庄太后下嫁   
  一、孝庄皇太后   
  清朝有两位皇太后对清朝政治至关重要,清初的一位是孝庄皇太后,清末的一位是慈禧皇太后。 
  孝庄皇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布木布泰是皇太极中宫皇后哲哲的侄女、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的妹妹。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生,天命十年(1625年)与皇太极成婚,时年13岁,皇太极35岁。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永福宫庄妃。她于崇德三年(1638年)为皇太极生下第九子福临,时年26岁。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死时庄妃31岁。这年多尔衮32岁。孝庄太皇太后病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享年75岁。 
  布木布泰出身于蒙古贵族名门,容貌秀美,聪明知礼。她活了75岁,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是清初的重要人物,为清朝的守成兼创业作出重大贡献。 
  第一,身负满蒙联姻重任。天命十年(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从科尔沁草原来到建州,与35岁的皇太极成婚。这时皇太极早已同她的姑姑哲哲结婚11年了。天聪八年(1634年),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皇太极。姑姑与侄女三人都嫁给同一个男人,是出于政治的原因,满洲和蒙古科尔沁部建立了姻亲关系,共同开创清朝的事业。布木布泰嫁过来的第二年,丈夫皇太极继承汗位,她从贝勒福晋变成大汗福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