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演义

第43章


有的群众高喊:“与其饿死,不如刀下丧生。”有的人号召“卖掉衣服,购买武器”!政府当局派出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宪章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洛维特、柯林斯、哈尼、文森特、奥康赖尔等先后被捕,运动失去领导人。9 月14 日,公会宣布解散。
  但是群众运动还在继续发展,一些地方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威尔士纽波特的矿工在弗洛斯特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准备救出关在监狱的宪章派领导人文森特。1839 年11 月3 日,3000 多名起义矿工在蒙默思河谷集会,他们携带滑膛枪、长矛和短棒等武器。出发时,他们高唱战歌:“起来吧,我们的同伴,我们去攻击敌人,我们的武器是真理和理性??贵族老爷们,只要你们胆敢抵抗,你们的下场就是自取灭亡,不管赞成与否,我们都将坚持,一直到实现宪章。”
  那天晚上,天色漆黑,大雨瓢泼,加上道路崎岖不平,行军非常困难。
  他们到达纽波特时,天已大亮。政府当局早已获得起义消息,派出重兵设好埋伏,等起义军一到达,伏兵枪炮齐发,顿时血流成河。有14 名起义者被当场打死,50 多人受伤,起义领导者全被逮捕,弗洛斯特等被判死刑。后来政府迫于群众压力,改判流放,弗洛斯特等被放逐澳大利亚。到1840 年春,宪章运动的活跃分子约有500 人被捕,第一次宪章运动的高潮就这样结束了。1840 年7 月20 日,英格兰中部和北部的宪章派集会于曼彻斯特,决定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这是工人阶级政党的雏形。协会制定了会章,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组织,参加协会者须赞成协会的宗旨和会章,缴纳会费,领取会员证。协会得到各地宪章派的支持,到1842 年4 月,它已有400 个分会和5 万余名会员。这个协会成了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的领导核心。
  1842 年,英国遭遇严重经济危机,农业歉收,发生饥荒,工厂大批倒闭,失业人数大增,阶级斗争严重激化。在这种形势下,宪章运动很快蔓延。同年4 月,宪章派提出第二次请愿书。除了重申六点政治要求外,这次请愿书还提出取消1834 年的新济贫法、减税、政教分离,取消什一税等社会经济要求。请愿书对宫庭的糜费和穷人的疾苦进行对比,指出维多利亚女王一天的生活费160 多镑,她的丈夫也要这么多,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天只有二三便士的收入。这次请愿书很快征集到300 万个签名,约占全国成年男子总数的一半多。宪章派们把请愿书做成一个巨大的纸卷,约有9 公里长,5 月2日呈送请愿书的队伍绵延5 公里,队伍前由30 人抬着请愿书,浩浩荡荡地送到威斯敏斯特宫。这次请愿书很快又遭到否决。议会的否决再次引起群众抗议浪潮,但群众斗争很快被镇压下去,被捕者达1500 人之众,第二次高潮再次低落下去。
  1847~1848 年,宪章运动又掀起第三次高潮,斗争更加激烈。在宪章派提出的第三次请愿书上签名的人多达200 万。宪章派原定于4 月10 日在国会前举行大游行示威。那天早晨,已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向国会大厦进发了,可是政府宣布全市戒严,决定用武力镇压工人。宪章派的首领得知消息后动摇了,取消了游行示威,劝工人解散回家。这次行动半途而废了。5 月,政府下令解散了宪章派协会,国会第三次否决请愿书。宪章运动的第三次高潮又以失败告终。
  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意义却不同凡响。宪章派提出的要求虽未超过激进民主改革的范畴,但宪章运动参加者们在提出改革议会的要求时,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在获得选举权后,推选工人代表参加议会,最终获取政权。这次运动规模巨大,是英国近代史上工人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独立的政治运动。它表明,工人群众正在觉醒,一支有觉悟的工人阶级大军已经形成。正是:一波未平一波起,改革正未有穷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六回 居长祚 女王赢赞誉 霸全球 帝国夸日永工商金融数第一,全球殖民占先机。
  欲称霸主夸极盛,转眼却到衰落期。
  话说威廉四世继承他哥哥乔治四世的王位仅仅7 年,便一命归西,由于死后无嗣,王位便传给了血缘关系最近的侄女维多利亚。
  1837 年6 月20 日早晨6 点,维多利亚还在睡梦之中,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她惊醒,原来是妈妈在叫她。她赶紧起床,披上睡衣,匆匆走出卧室。只见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宫廷大臣科宁安正在客厅等候。他们的表情说不上是悲还是喜,只见科宁安勋爵急忙迎上前来行君臣大礼,并朗声说道:“先王威廉四世凌晨2 点12 分与世长辞。敬请陛下早登王位!”即日,年仅18 岁的姑娘便成了英国第五位女王、汉诺威王朝第六位君主。
  维多利亚出生于1819 年5 月24 日,她的父亲是乔治三世的第四子肯特公爵爱德华。这位王子同他的兄长一样,喜欢寻花问柳,年轻时爱上一位公爵夫人,两人同居达27 年之久。1816 年的一天早晨,爱德华正在漫不经心地翻阅《晨报》,突然看到一则消息说,由于王太子唯一的孩子夭折,而乔治三世的第二子、第三子均无后,因此汉诺威王朝已有断嗣的危险。报纸敦促肯特公爵断绝与情妇的关系,并按皇室婚姻条例另选佳人,结成合法婚姻,生育王位继承人,如此则王室幸甚,国家幸甚。公爵若如是做,定将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津贴也能增加不少。
  公爵虽然难忘旧情,却也不得不放弃姘居生活。2 年以后,他与萨克斯—科堡的公主维多蕾结婚,10 个月后,生得一女,起名维多利亚。孩子出生刚8 个月,他的父亲就因肺炎撒手西去,留下可怜的孤儿寡母。
  维多利亚年幼时深得舅父、科堡的利奥波德亲王(后来当了比利时国王)的喜爱。公主自幼丧父,缺少父爱,她视舅父如父亲一般。舅父尽力把外甥女培养成好的王位继承人,教她养成良好习惯,阅读政务文件,接见大臣,遇事多加思考,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因为君主之言,驷马难追。舅父还劝告维多利亚与他的侄儿阿尔伯特亲王结婚,后来果真如愿以偿。
  公主的童年并不幸福,她母亲及其男友康罗伊总是爱对她指指点点,约束得很紧,使她缺乏感情寄托。公主对母亲和康罗伊一直没有好感,当她听到有关这一对男女的恋情时,内心更升起一股厌恶情绪。对维多利亚的成长影响较大的是家庭教师乔治·戴维和路易斯·莱荣。前者教她外语、音乐、历史等知识。莱荣则像母亲一样爱护她,保护她免受伤害。
  维多利亚初登王位时,是辉格党老臣梅尔本子爵任首相,此人时年58岁,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1806 年就进入国会,1827 年任爱尔兰事务大臣,1830~1834 年,在格雷内阁中任内务大臣。像他那样出身贵族的人,一般都有良好的绅士风度,待人文质彬彬,对与他同等身份的人颇能宽容。可是,他对穷苦人却有铁一样的心肠,在他那个年代,劳动大众不断起事,他则利用内务大臣的职权,每每调集军警镇压。1834 年,在他的大力策划下,议会通过《新济贫法》,加重了贫苦无助的穷人的痛苦。
  按照1601 年的旧济贫法,各教区须用济贫税去救助那些年老、病残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1795 年又出现“斯品汉姆兰制度”,把救济金额与面包价格和家庭人口挂起钩来,随面包价格的涨落而上下浮动,当时救济并未限定在“劳动院”内,低薪的穷人也可得到救济。实行这种办法后,济贫税猛增,纳税人抱怨不已。待工业革命深入以后,工厂主阶级觉得这种济贫制度会使小生产者与家庭手工业苟延残喘,不利于他们获取廉价劳动力。就是在资产者的要求下,1834 年才通过了《新济贫法》。
  按照新济贫法,对穷人救济只能在专门收容穷人的“劳动院”进行,统治者故意把劳动院办成令人生畏和生厌的地方。一家人一进那里,夫妻子女分室而居,亲情被拆散;吃的是猪狗食,仅能勉强维持生命;男女老少都要进行繁重不堪的劳动。住在里面的人未经监工批准不得外出,不能接见来访者,禁止抽烟喝酒。当时人们把“劳动院”称为“穷人的巴士底狱”,非到万不得已,穷人是不会到那里请求救济的,宁可接受低薪的工作机会,这样起码还能使一家骨肉不被拆散。而工厂主则乘机压低工人工资,源源不断地获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劳苦大众对新济贫法恨之入骨,有些地方的穷人奋起捣毁“劳动院”,梅尔本对这样的事件,总是无情镇压。
  1834 年,因格雷辞去首相职务,威廉四世便任命惯于玩弄妥协和拖延战术的梅尔本组阁。此时,辉格党正处于分裂状态,他结纳故旧,与不同政见者促膝谈心,与激进党和爱尔兰人和解,经过耐心周旋,终于暂时弥合各方裂痕,把辉格党的大臣们拢到一起。中间虽被免职5 个月,但首相任期还是长达7 年之久。
  却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得到梅尔本首相父亲般的指教。女王刚届豆蔻之年,不谙政事,甚至在人多的场合还面带羞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