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档案

第73章


行伍出身的朱棣,特讲义气,登上皇位,就开始回报真武大帝。他不再像老爸那样,一碗水尽量端平,而是重道轻佛,花了大量银子,“振兴”道教。湖北武当山的道教“根据地”,特别受到皇帝垂青,“鸟枪统统换炮”:工部侍郎郭王进、隆平侯张信督丁30余万,营造武当宫观,用银以百万两计;连金顶上的那座“金殿”,都是在京城整体铸造之后,再运到山上去的。传说,玉虚宫正殿的梁木,从产地运经武昌时,大木立于黄鹤楼前的长江中,上露尺许,巨浪冲激却屹然不动。朱棣还命令,在紫禁城中建造“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及其领导下的诸路神仙。
  据粗略统计,明代以前,北京有二百五十多座寺庙;其中,关帝庙约有一百多处。明代,光是京城的“南大门”宛平县,就有五十多座关帝庙。
------------
第十四章 皇帝的法宝(2)
------------
  明初,太祖朱元璋承认并恢复了关羽“汉寿亭侯”的封号;但是,对关羽还不大“重视”,也没闹清楚那个封号的意思。
  成祖朱棣作战时,屡次影影绰绰地瞧见,关羽骑着白马,助阵厮杀,对关羽感激涕零。他从南京搬到北京后,建庙祭祀关羽。不过,关羽神像骑的是白马。
  嘉靖年间,朝廷终于弄明白了:“汉寿亭侯”中的“汉寿”,是封邑,“亭侯”才是官职。每年五月十三,朝廷按例为关老爷“过生日”;遇有灾难,则随时“报告请示”。万历年间,关羽被尊为“皇帝”,封号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天启年间,皇宫中原来供奉的两尊关羽神像,人们都说那尊个头小一点的“灵验”,香火百倍于那尊个头大的。熹宗朱由校偏偏爱大个儿的,命令把那尊小的挪到正阳门右边的小庙去,把大的留在紫禁城里,而且“增加祭品”。
  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土耳其商人阿里艾哈巴尔在北京住了三年多。他回国后宣称,朱厚照受他的影响,皈依了伊斯兰教。这件事没有中国文献资料记载,但是,却有旁证:朱厚照在位时,官窑的确烧制过大量印有古兰经文的瓷器;朱厚照还曾降旨,禁止杀猪吃肉。
  自世宗朱厚熜,明代皇帝尊崇道教,简直到了“天地悠悠,唯此为大”的地步。朱厚熜整天与歪嘴道士厮混,乾清宫、养心殿、西苑……所到之处,神坛开设,“制药厂”点火开张。他还给自己加了一大堆“道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恩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圆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管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等等。《明世宗实录》说,朱厚熜的永陵地宫,也是依照道家描述的“九重法宫”模式建造的。
  还别说,朱厚熜也有歪打正着的时候。当时,严嵩“老贼”位高权重,横行无忌,激起公愤。然而,有皇帝撑腰,谁也奈何不得他。有些大臣,不知道怎么就与皇帝身边的道士拉上了关系,内外夹攻,要“打倒严嵩”。朱厚熜自封“普济生灵”的真人,而治下却生灵涂炭。他让蓝道士扶乩,问问神仙:这到底是咋回事?蓝道士装模作样地比划一通,乩盘上出现了九个字:“贤不竟用,不肖不退耳。”老朱又问:“贤者何人?不肖又是谁?”蓝道士继续作法,神仙指出:贤者如徐阶等人,不肖者严嵩也。
  不到半年,严嵩被革职,其子、工部侍郎严世藩等人充军。
  眼见“邪门歪道”毁了朱厚熜,害了百姓,万历初年,大学士张居正一通鼓吹:“佛氏之教”,“无远弗被,功德广大”,借李太后笃信佛祖的“东风”,杀道教的“威风”。少年皇帝朱翊钧相信张居正,削去了江西龙虎山张真人的封号。
  万历七年,十七岁的朱翊钧出疹子,李太后主持设坛,召集僧众作法祛病。张居正又极力劝阻:祖宗一向反对这么干;弄这么多和尚到皇宫来,弄不好就会出大乱子,不如求求祖宗社稷……法事没办成,不到一个月,朱翊钧的病也治好了。
  显而易见,张居正一会说佛好,一会儿又说祖宗行;其实他什么都不信,无非是想把水搅浑,免得朱翊钧重蹈朱厚熜的覆辙。
  无奈,神宗朱翊钧长大后,对“房中术”的热爱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与爷爷朱厚熜相比,也就在伯仲之间。他很快就为江西龙虎山的张真人平了反,恢复了封号。朱翊钧比爷爷还“开明”。只要是“神”,甭管他鼻子有多大,眼睛是绿还是蓝,他都信。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翊钧接见了不远万里来中国传教的洋教士利马窦,特准他在北京建教堂,传播福音。有资料说,耶稣会教士给皇帝、皇后、妃子、太子,都起了教名,朱翊钧叫安东尼,皇后叫安妮;两名贵妃,一叫海伦,一叫玛丽;皇太子叫君士坦丁。到天启末年(1621年),皈依天主的中国人,约在万余。也许朱翊钧这主儿“够神的”,庙号才定为“神宗”吧。
  到崇祯年间,朱家江山风雨飘摇。思宗朱由检“有病乱投医”,初登大宝,视道教为不二法门。正月初九和腊月二十五日,雷打不动,他都到玉皇殿上供烧香,自称“儿子孝敬老爸”。那玉皇殿是老祖宗朱棣建造的,朱棣和玉皇是哥们儿;朱由检管玉皇叫爸爸,朱棣算老几?真是越信“道”,就越没“道”了!
  隔三差五,朱由检就设坛把斋,广求各路神仙。心爱的田妃死了,他不按典章条文加谥号,偏偏要追认她为“孺孝悼灵王元机慈应真君”;还让礼部官员研究研究,就事儿给其他已故妃子,也都弄个“道号”。
  朱由检作梦都想像成祖朱棣那样,能有天兵天将助他一臂之力,玉皇大帝没搭理他;求神仙保佑风调雨顺,神仙们都装聋作哑。非但如此,“妖魔鬼怪”见皇宫中香火旺盛,供品丰饶,纷纷赶来“蹭吃蹭喝”,皇宫中“闹起鬼来”。朱由检吓坏了,急急忙忙请江西龙虎山的张真人下山,在皇宫中设坛作法。张真人率领僧道各三百人,折腾了“七七四十九天”。朱由检每七天亲临道场一次,行香祷告。他还挥舞如花妙笔,给玉皇大帝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效忠信”,请张真人转交。张真人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对付着把法事搞完,没等玉皇大帝“回函”,就赶紧卷起铺盖走人。
  据说,白金汉宫和汉普顿宫也经常“闹鬼”,再加上伦敦塔这座“天牢”也“鬼影憧憧”,英国王宫成了全世界“闹鬼”事件最多的“皇宫”,伦敦也成了全世界最易“闹鬼”的城市。不过,有百分之九十的“闹鬼”现象,最终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只有百分之十成为“不解之谜”。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玉皇爸爸毫无表示。朱由检似乎觉得,主要责任在自己身上——因为他“心有旁骛”,皇宫中的“队伍不纯”,混进来许多“佛”和佛的追随者。这不能不使玉皇大帝感到酸溜溜的。朱由检决心清理门户,颁布了“清场撤佛”的圣旨。金银铜佛像,统统拿去铸钱;木、泥佛像一律搬出皇宫。这一整不要紧,很快就“大祸临头了”。五皇子一病不起,临死前,朱由检去探视,儿子“手指空中”,声称“九莲菩萨降临”,指责皇帝摧残“三宝”(佛像)……朱由检慌了神儿,立刻传旨,把搬出的佛像都“请”回来。
  实在没辙了,朱由检改换门庭,投奔了天主。宗室王公、文武大臣,凡是名字中有“天”字的,都奉旨改了名。史料记载,崇祯末年,宗室中有天主教徒一百多人,太监中有四十多人。
------------
第十四章 皇帝的法宝(3)
------------
  皇帝装神弄鬼、自己设套自己钻的,大有人在;有的皇帝则主要为了吓唬别人,自己却不笃信。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干这行的出身,个中玄机,自然比谁都清楚。他发现宗室中有痴迷求仙问道者,必召来“谈心”,告诉他,“那办法不管用”。清康熙皇帝玄烨称,那些有关长生不老的奇谈怪论,“通经明理者,断不为其所惑”。有人进献“炼丹秘方”,他斥之曰:“皆妄诞不足信,但可欺愚民而已。”光绪皇帝载湉曾私下对人说:与其花那么钱祭神敬佛,还不如把钱用在“强军”上,更实际,更顶用。大约在说这些话的一年前,载湉到太庙祭祖。礼毕,他见左右无人,便在祖宗牌位前挺直身子,举起右手,“打了一个立正”,悄悄说:老祖宗,瞧瞧外国人如何敬礼,好不好?结果,这个举动还是被一个太监看见了。当天晚上,太庙失火,烧毁了大殿一角。那个太监向老佛爷密报了皇上的“大不敬”行为,说是皇上惹的祸。慈禧太后把载湉骂了个狗血喷头。载湉很不服气,事后对人说:明明是太监没管好火烛,反倒罪我!
  男信道,女信佛,是明代皇宫的一大特色。
  大概皇帝特别欣赏追求现世幸福的主张,紧紧抱着“煮熟的鸭子”不撒手,希望长生不老;“歪嘴道士”对皇帝吃喝玩乐不仅不限制,还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皇帝当然会觉得,还是信道敬神实惠,现实。
  后妃、太监和宫女,则深深体会到“苦海无边”,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因此,他们认为,还是信佛有用,可以放长线钓大鱼,今生“储蓄”,来生“支取”。
  思宗朱由检的五儿子所说的“九莲菩萨”,就是神宗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