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档案

第76章


宫廷例行的“舍粥”活动,动手早,声势大,花钱多。雍王府变成雍和宫以后,舍粥由喇嘛出面操办。“腊八”前三天,大内就派十多名“著名”的熬粥专家,到雍和宫去协助喇嘛开展工作。五口大锅同时点火。众喇嘛身披“袈裟”,围着粥锅转圈念经助威。粥专家撸胳膊挽袖子,汗流浃背地烧火熬粥。熬好一锅,由喇嘛分给路人一锅。火候掌握得好,五口大锅同时“出货”,分粥的场面,更加壮观。
  到“腊八”这天,熬粥下的料更讲究,用御赐的糯米,还要加奶油、干鲜果品。喇嘛把粥送入大内,皇帝亲自“掌勺”,先供奉太庙、奉先殿,以及大内和皇城内各佛堂、寺庙的各路神仙,再分赏后妃、皇室、宗室、王公、大臣。别看佛、神、人加在一起,成千上万,而喝粥又不是“点香油”;但是,“狼吃驴”,仍然有剩。粥锅一次下米二十多石。每年熬腊八粥,皇家需用白银十万两。
  雍和宫最后一次熬粥、舍粥,是在1937年。喇嘛们可能不待见“日本鬼子”,不想让他们分享这份幸福。
  雍和宫法轮殿岁末,宫中照例由雍和宫的喇嘛在中正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焚毁)“跳布扎”,俗称“驱鬼”。殿内供冠袍带鞋,殿侧竖立一个草人儿(鬼);殿前搭一个圆形黄色毡子帐房,叫做“小金殿”。皇帝驾临小金殿,“大喇嘛”为皇帝“祓除”——拂拭衣帽,念经,恭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一百八十多名喇嘛出场,执五色彩旗,转圈念经;接着,在鼓乐声中,一些喇嘛分别扮作“二十八宿”或“十二生肖”,出场“跳舞”,“大喇嘛”喃喃诵经。最后,一名喇嘛装扮成“鹿”,蹦蹦跳跳地闯入;众神围追堵截,捕而获之,再揪起草人儿,胜利班师,从神武门出宫。
  弘历对喇嘛教咒语“门儿清”。他刚当太上皇时,有一天早朝结束,传和珅入见。和珅到了养心殿,看到弘历正在闭目端坐,口中念念有词;没敢吭声,悄悄跪在弘历面前。呆了好半天,弘历突然睁开双眼,问:“所说何人?”和珅立即回答:“高天德、苟文明!”事后,“儿皇帝”颙琰问和珅:“太上皇念叨些什么,朕一句也没听明白,你怎么就能随口应对?”和珅说:“他老人家念的是喇嘛教咒语。念这种咒语时,所要诅咒的人,即使远在天边,也难逃厄运。奴才知道他老人家平日最恨白莲教的首领,就说出了他们的名字。”
  和珅能得到弘历的赏识和庇护,也很不容易,“付出”也是相当巨大的。至少他得成为弘历肚子里的蛔虫,知道弘历成天都在想什么。
------------
第十四章 皇帝的法宝(6)
------------
  自弘历起头,清代皇帝陵墓增加了设施,建造佛楼,供奉佛像,摆设法器和法物。弘历建造陵墓,花了二百多万两白银。他的裕陵地宫,简直就是佛国寺院。券顶、墙壁、石门,都刻满了佛教图案,有四大金刚,有八大菩萨,有五方佛、二十四佛;还有佛塔,以及梵文、藏文咒语和佛经。弘历的遗体没有像古埃及法老那样,制成木乃伊;那会儿中国的科技水准也差点儿劲,不能把皇帝老儿的遗体保存下来供后人瞻仰。但是,法老、弘历的陵墓,都向游人开放。
  中国台北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馆和中正(蒋介石)纪念堂,坐落于市区之中。国父纪念馆的唐代风格建筑,色调偏黄。塑像两侧,各肃立一名宪兵,头戴白盔,腰扎白武装带,持小巧玲珑的冲锋枪。卫兵换岗也堪称一景。四名交接班的宪兵把手中枪摆弄好一阵子,颇似孙悟空耍金箍棒一般,令观者眼花缭乱。作为国民堂第二代领导核心,蒋介石的纪念堂,建筑风格及色调,类似南京中山陵;但是,占地面积比国父纪念馆小,看样子也就相当于南京中山陵的十分之一二。遗体未存放在中正纪念堂而是“暂厝”于桃园县一座建筑物里的石棺中,期望将来回归浙江奉化祖坟。
  紫禁城中,有专门为皇帝礼佛而设的梵华楼、雨花阁等多处佛堂。后妃、太监、宫女,也多设佛堂,或自供佛像。专门供太后、太妃们礼佛的,有慈宁宫大佛堂、寿康宫佛堂、寿安宫佛堂;慈宁花园中的慈荫楼、吉云楼、宝相楼、咸若馆,后来也都被改建成佛堂。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从储秀宫搬到乾隆皇帝为自己建的“养老院”。她住在乐寿堂,每逢初一、十五,都到前院养性殿西边的塔院去礼佛。那里有一座小二层楼,楼上、楼下,四壁都供奉着许多“佛”。据说,室内的方砖地擦得“贼亮”,没有椅子和凳子,摆着一些锦垫儿。冬天,生一个白色煤球炉子取暖。老佛爷不礼佛时,“工作人员”常常席地而坐,围着火炉子烤白薯,烤烧饼,烤“油炸鬼”。老佛爷装作看不见,要是闻到“腥”味,那就要严惩不贷了。
  清代皇帝并不排斥道教,只是礼遇稍逊于佛教。京城西南的白云观,经常得到皇帝的重赏。御花园里的钦安殿,供奉着真武大帝;同大内的其他神灵相比,显然是“位居中宫”。“玄武”原本是“北方七宿”的总称,自宋代,“真武”脱颖而出,由古代的四方护卫神之一变成了道教首屈一指的“大神”,称“玄天上帝”。神像披发,着黑衣,“仗剑龟蛇”;随从都拿着黑旗。按中国传统的“五行”之说,北方属水。清代皇帝是把真武大帝当作“消防队长”供着,以便大内免遭火灾。每逢元旦,皇帝都亲临钦安殿,拈香行礼。不过,这位大帝显然辜负了皇帝的信赖和重托,常常玩忽职守,大内到了儿也未免火灾之患。
  皇帝的祭祀行事历雍正皇帝胤禛信佛,原本与道家不大近乎。宗室中的某些人,把老道贾士芳视为“神圣”,曾遭到胤禛的严厉训戒,贾老道也被赶出了京城。后来,胤禛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他想,朕还有好多事几没干完呢,不能就这么撒手而去!然而,一向敬重有加的佛,眼看着一点儿忙也帮不上。胤禛只好改弦更张,求助于道家。他密令各地官员,着力寻求“有道之士”。贾士芳又被选中,卷土重来。
  贾老道憋着一肚子气,非要让皇上瞧瞧自己的真本事不可!他使出浑身解数,念咒布符,作法熬药,还给皇上按摩。最初,胤禛嘴上不说,身体却感到很舒坦。随着健康状况日渐好转,他对老贾也显得“友好”起来。不料,有一天按摩时,胤禛破解了老贾念的咒语,那意思是:“天地听我主宰,鬼神由我驱使。”胤禛心里直嘀咕:一切都由你这家伙“主宰”,还要我这个皇上干什么?过了几天,胤禛找了个“碴儿”,把老贾宰了。出了这么一个“坏人”,并未影响胤禛对道家的信任。他继续服用丹药,据说最终死于丹药中毒。现在,故宫尚存有他身着道袍的画像。
  朝延保护正当的宗教信仰和活动,对各色邪教却高度警惕,坚决取缔。顺治二年,有官员奏报:异端峰起,有白莲、大成、混元、无为等教门,煽惑人心,或起异谋。皇上立刻下旨,着都察院五城御史巡捕衙门及各省官员,严捕,处以重罪“以防微杜渐”。雍正十年,新任直隶总督李卫奏报,到任后即留心察访各地“反动会道门”及盗匪奸宄,现已分别惩创,云云。
  清宫的祀典活动很多,一年到头,几乎接连不断。
  皇帝的祀典,有大祀、中祀和群祀三种。《史记》说:“冬至日,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礼也。”大祀就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祭社稷等十三项。群祀包括祭火神、祭城隍、祭先农、祭先医、祭先蚕等五十三项。祭祀场所,从紫禁城内,到京城四郊,到处都有。
  清宫有一系列的祭祀列祖列宗的严格规定:“日献食,月荐新,初一、十五朝谒,出入京城奉告……”即,每天都要给列祖列宗上供,每月刚下来的时鲜果蔬,都要先让祖宗尝尝。一般一月为韮菜、生菜、鸡、鸭,二月有芹菜、台菜、冰蒌蒿、鹅,三月茶、鲤鱼,四月樱桃、杏、青梅、鸡,五月桃、李、茄子、麦仁,六月莲蓬、香瓜、西瓜、冬瓜,七月枣、葡萄、鲜姜、雪梨,八月藕、茭白、嫩姜、粳米、鳜鱼,九月橙子、栗子、红豆、鳊鱼,十月柑子、橘子、山药,十一月甘蔗、荞麦、鹿、兔,十二月波菜、芥菜、鲫鱼等。每月初一、十五,举行小规模的祭祀活动;到外地出差、旅游,要向祖宗请假,回来以后要销假。元宵、清明、中元、霜降、生日和忌日,隆重祭奠,挂“庆成灯十四对”。元旦、万寿、冬至,大祭,挂“满堂红灯八十盏”。
  大祭前三天,礼部尚书到太庙内的牺牲所视察,看看准备牛、羊、猪等“牺牲”的情况。太常寺进“斋戒牌”和铜人,设置在乾清宫门前。皇帝到斋宫沐浴、斋戒。郎中及参将(约相当于司局级)以上陪祭官员,也同时开始斋戒。大祭前两日,祝版官送“祝版”到内阁,由中书起草祝词,呈送皇帝审阅。皇帝审定后,行三拜礼,令人将祝版送到太庙神库。
  祭祖当日,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太庙前殿第一层台阶左右。皇帝穿祭服,从乾清宫乘礼舆出发,内大臣、侍卫等前引后扈。到太和门,皇帝降舆乘辇,驾发警跸,“午门严鼓,法驾卤簿前导”,“鼓吹设而不作”。太庙的正门,在天安门内御路的东端。皇帝沿太庙街御路入左门,到外垣南门外“神路”右侧降辇,由两名负责赞引的太常卿恭导,到戟门幄次盥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