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44章


作为主管全国经济工作的中财委主任的陈云,也是心急如火,他时常来向周恩来汇报,每谈到当前的经济过热,两人都颇有同感。他跟总理说“这个事情我看要提醒大家,经济建设要稳步进行,要注意综合平衡。”
    周恩来点头:“你的意见很对,你要对有关部门讲,我也要讲。”
    陈云讲了。周恩来也讲了,而且讲得很诚恳:“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会清醒些,各部专业会议提的计划数字都很大,请大家注意实事求是。”
    毛泽东和周恩来强调的重点,显然有很大的差异。周恩来在国务院讲话(2月8日)的近一周后,从2月14日起,毛泽东在34个部委相继汇报工作时,不时有些插话,仍然要求加快发展速度,例如说我们工业的发展速度不应该被苏联前几个五年计划所束缚,我们的速度可以超过苏联头几个五年;在谈到这个速度时,还提出了“一空二白”即后来说的“一穷二白”。他说:“中国有两条好处,一日空,二曰白,一点负担都没有。美国在华盛顿时代,也是白,所以发展起来也是很快的。苏联开始也是白,富了不行。”这些不切实际的论点,一经传达,不能不起到鼓励冒进的作用。
  渐渐地,周恩来与几位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从防止冒进走向了反对冒进。
  防止和反对冒进,关键在于控制基本建设投资。从1956年下旬开始,周恩来集中做这方面的工作。他告诫有关方面“基本建设一多,就乱了,各方面紧张。”1月20日,他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1月50日,他又在政协二次会议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我们应该努力去做那些客观上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这样做,就要犯右倾保守的错误,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所许可的范围,不勉强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盲目冒进的错误。”
    为了预算指标的问题,一向尊重毛泽东意见的周恩来与毛泽东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争执。
  那是4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在颐年堂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追加1956年基建预算20个亿,毛泽东话音一落,会场里顿时嗡嗡地小声议论起来,多数委员都表示反对,周恩来发言最多:“追加基建预算将会造成物资供应紧张,增加城市人口,更会带来一系列困难……”
    虽然周恩来依然温文尔雅,说话的声音也不大,但在毛泽东听来却相当刺耳,难以接受。尽管他一向乐观地看待孤立,相信“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但真的陷人孤立,其思考多时的远大目标得不到响应时,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当他最后一次提出的意见仍然得不到委员们的支持时,他宜布散会。大家不欢而散。
  会后,周恩来去见毛泽东。毛泽东的怒气未消,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周恩来解释着自己的意见,希望能改变毛泽东的设想,但毛泽东认定的事物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周恩来有些伤心,叹道:“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歹能同意这个决定。”
    这句话极大地触动了毛泽东,他的烟头在指缝间凝住了,好像望着一个陌生人。他疑惑尖锐的目光分明是说:恩来,干革命,搞建设,难道能靠“良心”?!毛泽东讨厌“温良恭俭让”。
  不久,毛泽东就离开了北京。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分歧,表现为“冒进”与“保守”之争,但这与两人的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毛泽东讲辩证,也讲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但更多的是大刀阔斧,有重点论强于两点论;他不喜欢两只拳头同时出击,当两只拳头同时出击时,他总觉得是一个拳头掩盖了另一个拳头,或者说是一个拳头扰乱了另一个拳头,而使出击者本身莫衷一是,所以他喜欢“一个拳头打人”,为了更有力哪怕先缩回拳头,但决不两个拳头同时出击。所以毛泽东的讲话中,不常说“既要又要”什么;或“一手”什么“另一手”什么,而喜欢说“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讲“东风压倒西风”;主张打破平衡,先破后立,不破不立。
  然而经济的许多规律恰恰要求平衡。
  周恩来努力寻求的正是生产上的平衡。他指定薄一波和计委的张玺负责平衡工作,要求把群众的建设热潮同计划的全面平衡结合起来。
  5月11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再次指出:“反保守、右倾,从去年8月开始,已经反了八九个月了,不能一直反下去。”
  在周恩来、陈云等的坚持下,195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讨论了当年的预算问题,这次会议还决定,我国经济发展要实行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会后,刘少奇要求中宜部就反对“两个主义”代《人民日报》拟一篇社论。这就是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
  6月1日,周恩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再次压缩年计划指标和编制1957年计划问题,他认为2月会议压缩后的基本建设投资指标仍是个冒进指标。6月4日,中央开预算会议时,周恩来介绍了上半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提出了准备继续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紧缩开支的意见。
  6月10日,在刘少奇主持下,政治局会议基本通过预算报告初稿,后经修改,其中涉及主导方针的几句话成为:“在当前生产领导工作中,必须着重全面地执行多、快、好、省和安全的方针,克服片面地强调多和快的缺点。……生产的发展和其它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急躁冒进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过去几个月中,在许多部门和许多地区,都已经发生了。急躁冒进的结果并不能帮助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只能招致损失。”
  对于上述提法,在党内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认为这是同去年X季以来开展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方针相背离,会引起思想混乱。6月12日,周恩来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高声说道:“去年12月以后冒进胃了头。因此,现在的情况和去年不同了,已经不是预防而是需要反对了!如果冒进继续下去,又会脱离实际,脱离今天的需要和可能,不能向群众泼冷水,但也不能把少数积极分子的要求当成群众的要求。”
  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读一九五六年的国家预算》。认为预算报告“最值得注意故一点,是在反对保守主义的同时,提出了反对急躁冒进的口号,这是总结了过去半年中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经验得来的结论”。社论在指出急躁冒进的几种表现后说:“希望全国各级组织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认真地重视这一个替号,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
  文章虽然很重要,也许是题目不鲜明,并没有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注意到另一篇文章,即刘少奇委托中宣部起草的社论,这篇社论用了鲜明的标题:《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文章在发表前,经刘少奇、周恩来等审阅修改,刘少奇批示:“主席审阅后交乔木办。”已经回到北京的毛泽东接到此稿后,批了三个字:“不看了。”毛泽东将自己极大的情绪压抑下来。“不看了”三个字是毛泽东婉转的反对,是他保留意见的一种方式。
  虽然毛泽东表示“不看了”,但社论中一些论断却深深地刺激了他,比如文中提到:“急躁情绪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它不但是存在在下面干部中,而且首先存在在上面各系统的领导干部中,下面的急躁冒进有很多就是上面逼出来的。”
  毛泽东是否认为这个“上面”就是指的他?
    ●3.周恩来仍在努力反冒进
    反冒进的工作,在6月的人大之后仍继续着。
  这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反冒进,主要是围绕着1957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进行的。编制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1956年7月开始的。那时,国家计委管长期计划,刚成立的经委管年度计划。经委是不赞成冒进的,然而各部、各省市自治区报上来的指标还是偏高。报的基本建设投资指标共计243亿元,比1956年的140亿元多了103亿元。1956年的计划已经“冒”了,1957年不能再“冒”了。经委一开始就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主张高些的,认为压到150亿元就可以了;一种是认为150亿元太高了,主张压封100亿元。在薄一波拍板时定为亿元,各种意见相持不下,只好报周恩来和陈云了。
  周总理的意见是: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压到150亿还不行,而应明显低于1956年的实际水平。他强调,把过高的投资额压下来,是1957年全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投资总规模下不来,过高的积累率就下不来,预算会继续出现赤字,物资供应缺口会继续存在甚至扩大。
  根据周恩来和陈云的意见,经委最后定案为110亿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