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46章


都半个钟头了!”随队医生担心水温太低,影响毛泽东的健康,已经劝过几次了。
  “再游十分钟。”毛泽东不听。
  十分钟过去了,已经游到了沙石公社新码头附近,游程已达00)多米,毛泽东这才上了岸。
  张木奇不停地活动着身子,问毛主席:“冷不冷?”
    毛泽东看他一眼,还是那句话:“下决心就不冷,不下决心就是20度也冷。”毛泽东侧脸问李银桥:“带酒了没有?”李银桥知道毛泽东平常不太喝酒,就是喝,也只来点红葡萄酒,所以这次外出根本没有想到带酒。但他知道主席要酒,说明他身上还是冷,只是嘴上不愿说。他要拧条热毛巾。毛泽东看见了,连忙摆手示意他不冷。可李银桥分明看到主席身上已经被冷风吹起了鸡皮疙瘩。
  李银桥和张木奇见状,便不再征求主席意见,管自拧了热毛巾,身前身后地替主席擦着。毛泽东朝他俩笑笑,欣然接受了。他的身上也渐渐有了红润。
  后来毛泽东又游了一次邕江。对这两次冬泳,他颇为得意地对他的老友周谷城说:“我在南宁时,打算游水。南宁的同志这也怕,那也怕,就是不愿意让我游,其实凡水皆可游,南宁的水是水,南宁的水也可游。这不是很合乎三段论法吗?只要大前提下加上下面几个条件,水只有一脚背深的游不得,近沸腾了的游不得,结成冰块了的游不得。”毛泽东又将游泳同哲学联系起来,他要向人们展示大无畏的精神,一种打破常规的哲学思想。
  这似乎也成了毛泽东反击“反冒进”的一部分。
  11日,毛泽东在南宁主持召开了有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会议。会议向与会代表分发了12份作为受批评的材料。其中就有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关于1957年度计划的报告》节录。
  当天晚上,毛泽东发言说:“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这是政治问题。首先没有把指头认清楚,十个指头,只有一个长了包,多用了一些人(工人、学生),多花了一些钱,这些东西要反。当时不要提反冒进,就不会搞成一股风,吹掉了三条:一为多快好省;二为四十条纲要;三为促进委员会。这是属于政治,不属于业务。一个指头有毛病,整一下就好了。原来库空如洗,市场紧张,过了半年就好了,变过来了。没有搞清楚六亿人口的间题,成绩主要,还是错误主要?是保护热情,鼓励干劲,乘风破浪,还是泼冷水泄气?”日上午,毛泽东一上来就讲他建国八年来一直为工作方法而奋斗:“我们要注意,最怕的是六亿人民没有劲,抬不起头来就很不好。群众观点是从六亿人口出发。看间题要分别主流、支流、本质、现象……工作方法希望改良一下。这一次千里迢迢请同志们来一趟,是总理建议的,本来我不想多谈,有点灰心丧志。”
    毛泽东接着批评说:“1955年年夏季,北戴河会议冒进,想把钢搞到1500万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6年夏季北城河开会反冒进。人心总是不齐的。……右派的进攻,把一些同志抛到和右派差不多的边缘,只剩50米,慌起来了,什么今不如昔,冒进的损失比保守的损失大。政治局要研究为什么写反冒进的那篇社论,我批了不看二字,那是管我的,所以我不看。那篇东西,格子没有划好,一个指头有毛病,九与一之比,不弄清楚这个比例关系,就是资产阶级的方法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为了说明什么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毛泽东特别讲到《登徒子好色赋》这篇古文,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成语出处。
  这篇古文说的是战国时代楚国文人宋玉攻击登徒子大夫的故事。登徒子向楚襄王告状,说宋玉此人“体貌娴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意思是宋玉长得花里胡哨,惯会甜言蜜语,生性好色,建议不让他出人后宫。不料有一天楚襄公竟然把登徒子告状的事给宋玉本人说了。宋玉争辩说,“体貌娴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徽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也就是一口否定自己好色。楚襄王就间他,你说你不好色,有什么根据?宋玉回答说,天下的美人都比不上楚国的美人,楚国的美人都比不上我们家那里的美人,我们家那里的美人都比不上我东边邻居家的美人。这个美人美到什么样子呢,“东家之子,增长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么倾国倾城一个美人勾引了他三年,他“莫之许也”,没有答应她,可见不是好色之徒。接着宋玉倒打一耙,说你看登徒子,他才好色,他老婆头发蓬乱,耳朵也有毛病,豁嘴尖牙,驼背弯腰,身上又是疥疮又长痔疮,难看得要命,登徒子还那么喜欢她,跟她生了五个孩子,大王比较比较,看哪个好色。毛泽东说,结果宋玉靠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办法赢了官司。他还得意地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流传世间,搞得登徒子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词,至今不得翻身。
  第二天,毛泽东又把宋玉这篇赋印发给与会人员,以便大家更了解反冒进的人用的“错误”方法,即是只讲冒进的缺点,不讲冒进的“成绩”。关于“平衡”问题,毛泽东讲了一大段哲学,强调平衡的相对性,不平衡的绝对性。他指出《人民日报》6月20日反冒进的错误是非常错误的。
  这时,参加会议的《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吴冷西才恍然大悟,毛泽东为什么点名让他参加会议,并把他的名字写在了第一个。散会后,吴冷西马上找胡乔木,问他主席指的《人民日报》社论是怎么回事。胡乔木说他也不完全清楚。两人商量后,当天晚上就打电话回北京,要《人民日报》编辑部把6月20日社论的全部过程稿送到南宁,并要他们写一个关于社论起草与修改、定稿过程的简单说明。
  经毛泽东圈点批划,6月20日社论的摘要印发与会有关人员,他在摘要上批示  ;
    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庸俗的辩证法。文章好像既反“左”又反右,但实际上并没有反右,而是专门反“左”,而且是尖锐地针对我的。
  这印证了毛泽东那三个字“不看了”的真正含义。
  南宁空气湿润,窗外时常是轻风细雨,而会议室内空气紧张。毛泽东尖锐地批评道:《人民日报》社论是6月20日发表的,距离李先念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只有五天。那个报告是“反冒进”的,社论发挥了“反冒进”的思想。这篇社论说的是既反右又反“左”。你不能说它一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好像有一点。社论引用我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序言的话。看来作者的用意一来不要冒犯我,二来是借刀杀人。我写的序言全文的主要锋芒是对着右倾保守的。社论引了我说扫盲用急躁冒进的办法是不对的这些话,用来作为反对急躁冒进的根据。社论表面上既反“左”也反右,没有重点,实际上重点落在“反冒进”。上面。作者是在引用我的话来反对我。
  会上,他以反对分散主义为话题批评了国务院的工作后,又尖锐地批评了反冒进的“错误”,说反冒进使六亿人民泄了气,这是方针性错误。
  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对积极反对“右倾保守”的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十分欣赏。1月15日,毛泽东夸奖柯庆施12月25日在上海市党代会作的(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说这个报告把中央许多同志比下去了,中央工作的同志不用脑筋,不下去跑跑,光在那里罗列事实。
  他又在大会上拿出柯文当众问周恩来:“恩来同志,你是总理,你看,这篇文章你写得出来写不出来?”
  周恩来诚恳地说:“我写不出来。”
  周恩来是13日在北京接待外宾后赶赴南宁的。柯庆施也是这一天飞抵南宁的。这天晚上,毛泽东曾约周恩来、刘少奇谈话,直至深夜。
  毛泽东继续发言:“老柯这篇文章把我们都比下去了。上海有100万无产阶级,又是资产阶级最集中的地方,工业总产值占全国五分之一,资产阶级从上海产生,历史最久,阶级斗争最尖锐。这样的地方才能产生这样一篇文章。”
  毛泽东说得更直接了:“你不是反冒进吗?我是反反冒进的!”
    15日的会议上,毛泽东还表扬了今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写得好。”当天晚上,毛泽东找吴冷西和胡乔木到他的住处谈话。吴、胡住在广西省政府交际处大楼,离毛泽东住的经常接待越南胡志明主席的别墅式的高大平房不远,毛泽东主持的会议就在这间大平房的客厅里举行。当他们到达时,毛泽东开始就问“元旦社论是谁写的?”
    胡乔木说是《人民日报》的同志写的。
  吴冷西补充说:“这篇社论经乔木同志作了较多的修改,并经少奇同志和周总理定稿。”
    胡乔木插话:“当时主席不在北京。少奇同志说定稿时已打电话报告了主席。”
    毛泽东习惯地将一支烟撅成两截,一段放在桌上,另一段放进嘴里点上火,他情绪很好:“社论写得好,题目用《乘风破浪》也很醒目。南北朝宋人宗澎就说过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我们现在是要乘东风压倒西风,15年赶上英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