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57章


周恩来担心毛泽东过于兴奋而后会疲劳,指着手表对毛泽东说:“主席,天快亮了,您该休息一下了。”
    “哦?”毛泽东掀起窗帘,朝外探了探,又看了看表,他笑了,挥了挥手,“好,大家可以休息了。”
    林一山站起来正想离开,毛泽东站起来拉住他:“你不要走,我请你吃早饭。”
    四个人在会议室里休息了一阵,天大亮了,专列停在郑州附近的一个小货车站上。周围环境很静。有服务员来请吃饭,他们便跟着来到餐车。进食车时,周恩来再三让林一山先进,林一山执意不肯,用力把周恩来推进了餐车。当林一山走进很车时,一眼就看见了江青。她站在毛泽东的身旁,也微笑地望着陌生的林一山。江青一听林一山的口音,就知他是山东人,但搞不清是哪个县的,她问林一山:“你是什么地方人?”
    毛泽东代为答道;“他是你老乡还不知道,都在山东半岛,你在西头,他在东头,你是诸城,他是文登,隔得多近哪!”
    江青也笑了起来。
  回到北京不久,毛泽东请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联系,要求派苏联专家来华帮助长江流域规划工作。布尔加宁很快给周恩来一个复照,答复立即派首批专家12人来华。苏联专家来后,经过一段了解情况,认为长江流域规划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可以立即着手三峡工程的设计。
    1955年底,周恩来请林一山和苏联专家组长德米特里也夫斯基一同到北京开会。周恩来主持会议。围绕着治江战略重点应放在哪里,是在猫儿峡还是在三峡修建水库等问题,认真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周恩来最后明确指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应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德米特里也夫斯基也赞同周恩来的意见,他们帮助找到了三峡三斗坪坝址。长江流域的规划工作和三峡工程的设计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毛泽东闻讯后很高兴。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后,将他治理长江的理想写进了着名诗篇: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1957年12月3日,周恩来为全国水力发电建设展览会题词:为充分利用五亿四千万千瓦的水力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
    ●8.“两个冤家”聚首南宁会议
    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和电力工业部部长助理兼水电总局局长李锐,对于三峡工程问题意见对立,并且争论了一辈子,至今都不改初衷,可以说是敢于负责精神的典范。
  南宁会议因其“反反胃进”而闻名于世。在“跃进”的气氛之下。“大干快上”三峡工程也成了一个重要议题。毛泽东要秘书田家英派飞机将林一山接来。田家英向毛泽东说到李锐的不同愈见,是否请他也来?毛泽东同意了。于是,一架专机载上李锐从北京出发。在武汉停留时又梢上了林一山。两人过去见过面,但没有交往。两人虽然意见相左,在飞机上也没多交谈,但都不失风度地打了招呼。并从内心里也互相尊重。李锐觉得林一山“夭文地理侃侃而谈,很博学,知识丰富”,李锐也对别人说过“毛泽东、林一山谈话都很有魅力,都是人物。”林一山也夸过李锐:“李锐大个,长得可英俊了,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李锐是不赞成三峡立即上马的。年底,经苏联专家勘察,准备四到五年施工建成时,国务院一次开会谈到三峡工程时,众口一词认为应尽快动工,李锐提出了不同看法。在座的周恩来严肃地看了李锐一眼,大声说:有一人说困难,这很好。随后。李锐将水电局保存的当年三峡重要图纸送请周恩来过目。看来,周恩来对三峡是否过早上马很有顾虑。
  两人坐在飞机上,林一山让秘书带了个大皮箱,装了满满一箱资料,可谓胸有成竹;李锐虽然带的材料不多,但在写文章时曾参考过大量资料,观点和材料都装在脑子里,所以也是安定自若。两人不时观望一下机典下的大地景色,心境悠然平静。
  近中午时,专机到达南宁,两人住进一栋新盖的宾馆。田家英马上来找李锐,急切地把会议形势介绍了一遍,说主席大批“反胃进”,总理当面挨了批评,柯庆施攻击陈云,大家紧张得很,有的人睡不着觉。会上主席擂话很多,发表了许多意见,反对分散主义,权力要集中;批评做经济工作的人只务实不务虚,只专不红;平时不通气,一来文件就倾盆大雨,四时八节逼着签字,这实际上是一种封锁……田家英还谈到胡乔木的看法:主席当时的精神状态,那种“乘风破浪”的兴奋情绪,有点类似抗战初期。一根据林一山和水利部的意见,主席主张修三峡。随后李锐见到周小舟,他也是同样担心,当时在三峡间题上的反冒进,是很不合时宜的。因为晚上就要开会,大家都不及多谈。在饭厅吃晚饭时,人们见了林一山和李锐,都笑起来,说是“两个冤家碰了头”。当天晚上,“两个冤家”参加了接近尾声的南宁会议。
  他们的住处离主席住的“明园”不远,会议就在这个不大的会客室里开。中间放了一张长条桌,大家围桌而坐。林一山和李锐被安排在毛泽东的正对面,毛泽东的两边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
    大家坐定后,毛泽东即要林、李二人开腔。他先问林一山“你要讲多少时间?”
  林一山答:“要两个小时。”
  又问李锐:“你要几个小时?”
  李锐说:“我只要半小时。”
  一番谦让之后,林一山先讲。他从长江洪水灾害谈起,强调三峡工程在解决长江防洪中的关键作用,并列举了三峡工程的航运、电力、南水北调等方面的巨大效益。然后他再谈三峡工程的投资估算和分析。当说到三峡工程造价只需要72亿元时,毛泽东指着茶几上一堆资料说:“怎么少了,过去不是提160多亿元吗?”
  林一山解释:“经过科研,有些突破,因而能省一些。”
  周恩来也很仔细地听着,他问林一山;“三峡电站装机由2500万千瓦减到500万千瓦,50亿元够不够?”
  “够了。”
  薄一波见林一山回答得这样干脆,就问:“25亿够不够?”
  林一山摇头了:“不行。”
  王任重说:“你答应了吧!”
  林一山挺认真:“不行,我又不招标投标。”
  毛泽东欣赏林一山的直率,他手指林一山说:“那好吧,就按你说的这个造价,少装机,先把大坝修起来防洪。不过,你会不会中央决定上马后,你又说不够了?”
  林一山说不会。
  毛泽东又问:“为什么呢?”
  林一山回答:“我们不搞上马预算,我们都算清了;没算清的,从多不从少。”
  毛泽东点点头。
  轮到李锐讲就比较简单,他首先讲长江不同于黄河,自古以来是条好河,是世界大河中数得着的黄金水道,泥沙也不如黄河之严重。他特别强调,现在修建三峡水库,涉及移民间题,如坝高200米,估计移民至少要105万人,极为困难。他认为修建三峡,主要是一个大水电站的作用,三峡水库防洪能保护荆江大堤,但对武汉不起作用。这时胡乔木抽话,说水电很重要。李锐想起胡乔木曾对他说过,主席爱听好事、鼓舞人心之事。于是他说,1957年,我国电量为190亿度,钢524万吨,煤1亿吨。
  15年赶上英国,电的增长倍数最大为十倍。现在只占23%,其他均煤电。他将带去的全国水电开发示意图铺在桌上,立即引起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极大兴趣。毛泽东边看边说:“这个办法很好,一目了然。”李锐又说到左右三峡修建时间的是国家财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电力而不是防洪;三峡工程投资巨大,而用电企业投资一般又为电站本身投资的五到十倍,按水库高程200米,一个装机近2000万千瓦,能发1000亿度以上电的大电站,何年需要投人呢?中国要几十年后才可能有此需要。三峡工程技术问题又很复杂,其他如国防也是问题,同世界形势有关。毛泽东这时插话:“三峡这样的工程当然会吸引敌人的注意,决不能道受破坏。”
  两个人都讲完了,毛泽东发言,“讲了还不算数,你们两人各写一篇文章,不怕长,三天交卷。第三天晚上再来开三峡的会。”
  “我不行,我不会写文章。”林一山怕自己写不好。
  “为什么?”毛泽东奇怪。
  “我只能用我的国语水平勉强来表达我的工作经验,至于文学创作,我是不行的。”
  毛泽东坚持:“我要考考你,你能不能写个像样的文章,让王任重给你当政治委员好不好?”
  林一山知道毛泽东又在开玩笑:“行啊,省委书记当政治委员还有不好的!”
  李锐是个秀才,不怕写文章,但事起仓促,一直到第三天早展才写成。胡乔木、田家英都是李锐在延安时期搞宣传工作的熟人,有关三峡的意见又比较一致,这时,胡乔木急急来找李锐,间他文章交出没有,他说林一山的已经印发了,怎么不见你的李锐说,已经写好。就要交出。胡乔木看了一下文章开篇就说,主席在这次会上提出写文章要有三性:准确、鲜明、生动,你这个开头还不够鲜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