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60章


周恩来暗中一算,这不可能是一亩田的稻子,至少得几十亩田的稻子移过来的。因为有外宾在场,周恩来没有当场提出批评,但是回来以后,心情十分沉重。7月18日,周恩来到上海市郊马桥镇看高产田,听说“夜战”“苦战”,一亩地种了12万穴,他当即指示,要合理密植,要关心社员的生活,要让社员吃好休息好。同月,周恩来在广州召集一些县的负责人了解情况时,对他们说:粮食产量要避免虚假性,要保证社员的口粮,千万不要讲大话,损害群众的利益。在大刮“共产风”时,周恩来到河南去视察工作,批评省委主要负责人,要他谨慎。
  “大办钢铁”,是大伤元气。
  河南新乡市放出一天产生铁102万吨的高产“卫星”。周恩来看到这个材料后,间身边搞过钢铁生产的秘书顾明,这有无可能?顾明回答说:“我们在鞍山钢铁厂,炼一吨生铁需要贫矿石三四吨,炼焦用煤要二三吨,加上石灰石、辅助材料等要10多吨。7万吨生铁,需要1000多万吨的运输量,所以这不可能是真的。”周恩来就要顾明到河南去看看。顾明去后,把土法炼出的所谓生铁带了回来,实际上,其中最好的也不过是含铁成分较多的海绵铁。大批农民上山炼铁,许多地方分不清什么是铁矿石,把比较重的黑石头块当成了铁矿,也弄不清一吨是多少,把一担当作一吨。周恩来心中很不安,照此下去,废铁成山更是浪费。他每星期亲自主持一次钢铁会议,还调了1万多大学生去各地帮助分析化验。到了冬天,中共四川省委工业书记陈刚向周恩来请示汇报,说四川还有几百万人在山上,既无衣被御寒,又无粮食充饥,钢铁任务没有完成,怎么办?周恩来当机立断:立即下山。
  对此,一直关心粮、钢跃进的毛泽东不能说不闻不问。他走出红墙到各地视察时,在红薯地边,有人上前扒一块红薯,个不大,再扒一块,还不大。毛泽东看在眼里,不让再扒,转身留下一句话:“亩产13000斤?秋后我再来看。”从小种过地的毛泽东对亩产10万斤有过怀疑,他指着一位负责人说:“你没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这是放大炮。”有人解释,用电灯为水稻照明,用鼓风机朝水稻鼓风就可以亩产10万斤。毛泽东仍摇头:“吹牛,靠不住。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
  有人想让小孩子往水稻上站以证明一下,毛泽东还是摇头,说“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哩。”
  人们也许会奇怪,既然毛泽东不相信这些,为何又不制止呢?一个原因,那就是毛泽东始终认为,这只是具体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是10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的问题。对大跃进的方向,他始终是坚信不移的。对亩产10万斤这件事,他曾对秘书高智作过这样的解释:你不要相信这件事。可是群众运动“不热不行,不热群众起不来。不冷也不行,热过了劲就要坏事。咱们现在根本达不到那个水平”。他的意思是群众热起来的时候,只能淋一点毛毛雨,不能泼冷水。所以,对群众中出现的狂热和浮夸,他不相信,但也不批评,相反还要鼓励,因为他相信这股空前的热情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尽管毛泽东不愿向群众拨冷水,但触目惊心的事实却不能不让他顾及事物的另一面。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这就是第一次郑州会议。这次会议是为了纠正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以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为主要特征的前一段的“左”倾错误。提出社会主义时期不能消除商品生产,不能剥夺农民。接着毛泽东又在。11月21日到27日在武昌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会议。毛泽东在23日讲了一次话,提出要“压缩空气”:“我在这里反冒进。从前别人反我的冒进,现在我反人家的冒进。……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学破除了。”接着,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召开。这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醒全党认真注意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在战术上要重视困难,既要有冲天干劲,又要有科学分析的原则,认真使经济计划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上,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互相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次会议气氛很融洽。会议结束的那天,湖北省委为了表示庆贺,在东湖宾馆宴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以及各中央书记处的书记。毛泽东平时不喝酒,有客人时也只是稍喝一点。这天他的兴致很高,喝了两杯,满脸通红。身边的工作人员祝酒时,他说:“总理的酒量好,请总理喝。”
  于是工作人员便举着酒杯来到周恩来面前,请他干杯。周恩来即将酒杯高高举了起来:“是应该庆祝一下。”大家几乎是排着队来敬酒。周恩来一杯接一杯地喝,脸也不发红。可是这天晚上周恩来喝醉了,到了半夜,鼻子出血的毛病又犯了。第二天一大早,罗瑞卿一见到昨天给周恩来敬酒的工作人员,就责怪道“你们怎么搞的,怎么能向总理这样子敬酒?就是大家高兴,也应该有节制,以后不许这样干!”
  仿佛是高速列车紧急制动了两下,就要脱轨的经济找回了轨道。
  毛泽东的“紧急制动”,正合周恩来之意。这使得周恩来的步履变得轻快了,他又比较好说话了。他不时提醒人们,高速度要建立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经济发展要遵守有计划按比例的法则。作为一国总理,他不能不忧虑经过1958年的大浪费后,来年人民如何生活了。12月24日,他到河北安国县和徐水县视察,看了制药厂、机械厂、农业红专大学和一些新居民点。徐水本来是个极平常的县,大跃进开始却不同凡响起来。他们有句着名的口号传遍了全国,那就是“白天赶太阳,夜晚追月亮,黑夜当白日,一天当两天”,他们还有许多“拳头产品”,比如“葡萄串”式与“满天星”式的水库,还有惊人的粮食亩产目标。毛泽东8月份曾来此视察过,曾和乐观的农民探讨过粮食多了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在这里,他笑谈过“一天吃五顿也行嘛”;四个月过去了,这里究竟如何?当周恩来看到把不够中学程度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学习,挂起大学的牌子,他心里一阵酸楚,一路上直摇头。在返回的路上,他对陪同他参加的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人说: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随便减少耕地,今年的吃饭不要钱的口号,“把共产主义庸俗化”了。他指了指路边闲置的耕地,说得很实在:“我对放开肚皮吃饭这个口号有怀疑,吃太多对人的胃没有好处,人身体每天需要的营养是有一定数量的,到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可能出现紧张局面,要注意听老农的话,允许吃饱,但不能浪费粮食。”第二天,他在看过话剧《烈火红心》后讲话,又联系到工业、农业:光凭蛮干是不行的,干劲要有,但也得有科学根据。
  为了讨论经济工作、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和国家机构的人事配备,1959年3月25日,中央在上海召开八届七中全会。毛泽东在听了薄一波(关于第一季度工业计划执行情况和第二季度的安排)的报告后,当即借题发挥,对各部门的工作狠狠地批评了一番:“搞了10年工业,积泉了10年经验,还不晓得一套一套要抓。安排了98套(指大中型轧钢机),2月底还报可完成套,结果只搞了16套,还有一部分配不齐全,这是什么人办工业,是大少爷!现在工业要出秦始皇,我看你们搞工业的人不狠,老是讲仁义道德,搞那么多仁义道德,结果一事无成。搞那么多干什么?削它500项,如果不够,再削,削600项(指基建项目)。”
  周恩来顺着毛泽东的话题说:“要有决心,头上要沾点血。”
  毛泽东:“根本不要决心,干掉就完了。”
  周恩来:“这句话就是决心。”
  邓小平插话:1000多个项目,一季度只有10多个投入生产。
    毛泽东:“何必那么忙,急得要死,一定要搞多项,又搞不成。搞成我赞成,问题是你搞不成。从前讲轻重缓急,现在讲重重急急要排队,算得一点经验了。重中有重,急中有急。”
    毛泽东、周恩来的意见,是把计划定在确实可靠的基础上,宁肯将来超过,大家心情舒畅一点。毛泽东说:“现在看,人心所向,横直没有东西,我们从前讲过的,钱只这么多,现在是钢材只有这么多,看办多少事。”
    过了几天,周恩来在会上讲了三条经验:一定要有保险系数,统统打满不好,要留有余地,藏一点。从北戴河以后步步退却,就是因为不落实;逐步提高定额,超额完成;实事求是。
  5月17日,周恩来写了《关于总理和八个副总理分别到九个产铁重点地区去视察的报告》,请邓小平批转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核阅。报告说:
    根据我在中央书记处、政治局和主席处的报告,为了了解目前各地钢铁,主要是地方生铁的生产情况和问题,为六月中央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议提供这方面的材料,我已征求陈毅等八个副总理的同意,我们于本月20日前后分别出发到九个产铁重点地区去视察,于月15日左右回京。分工视察的地区是:周恩来——河北,陈毅——山西,可能时再去内蒙……
    可以说,在庐山会议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周恩来一直在努力剑正经济上的浮夸、蛮干,一直在坚持和宣传自己的上述观点,当然,这鼓点是和毛泽东的节奏合拍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