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75章


观众正在交头接耳之际,周恩来立即站 了起来,高高地扬起了自己的手表。
  卫士将表送上舞台,魔术师接过表,向周恩来鞠躬致谢,台下掌声雷动。
  当时这是一个很精彩的节目,台下看得禁声屏气。表演结 束,魔术师将手表还给周总理时,周恩来右手朝前一挥说:“这 块表就送给你了!”
  剧场顿时滚过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 唯独郝治平心时一格登:“糟了,糟了,总理真的有些醉 了。”她又轻声对水静说,“一块表倒不要紧,只是总理还要到外 地去,目前不回北京,手上没有表怎么行呢?”
  ““没事!总理清醒得很,不过很兴奋就是了。”水静说,“表 的事好办,难得的是总理这么高兴!”
  晚会终了,周恩来便去看望演员,和他们亲切交谈,询问他 们来了多久,生活是否习惯等等。
  “你们说江西好不好呀?”周恩来抱肘问道。 “好,很好……”演员们大声回答。
  “是的,江西是好。”周恩来说,“江西是毛主席亲手创建的 革命根据地,江西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对革命贡献很大……”
  演员们都说江西的现众很热情,领导部门对他们的工作和生 活也很照顾。
  周恩来接过话头说:“那么,你们就留在江西,做江西老表 好不好?”
  演员们有的说好,有的不知所措的望着柯庆施。柯庆施点着头。
  于是,这个团随即通过正式手续,整团调人江西,又并入南 昌市的一个小杂技团,成为“江西省麋术杂技团”,后来又改称 江西省杂技团。他们不忘周恩来的教诲,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后还到非洲、南亚、西欧等十几个国家演 出,载誉而归。想起这件事,人们笑谈,这是刘书记赌了三杯 酒,输了三亿粮,赢了一个“团”。
  一年后,毛泽东再次来到南昌。这一次,他是为预防国民党 当局利用大陆暂时困难窜犯东南沿海而来的。他一到南昌就召见 刘俊秀、方志纯等几位书记。
  “蒋介石要反攻大陆了。”毛泽东说得并不紧张,“据有关方 面提供的情报,蒋介石正从美、英等国大量进口新式武器,把岛 上的短程飞机也改造成能于海峡之间飞来飞去了,听说还从日本 买了大批血浆……”
  毛泽东支起腿,点着烟:“我看蒋介石他不一定敢来。但我 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备才能无患嘛!他若真的来了,你们江西 粮食供应将如何打算?”
  刘俊秀心里有底:江西早稻种植面积在华东数省中是最多 的,江西人口却在几省中几乎是最少的,只比福建略多些。所 以,他又一次拍了胸脯:“请主席放心,江西早稻马上就要开镰, 确保200万前线将士一年的粮食供应,没问题!”
  毛泽东豪迈地挥手一拍桌子:“行了,关起门来打!”
  当毛泽东的专列又要启程时,省委书记和省长们都来送行。
  毛泽东和他们一一握手,特别关照刘俊秀:“打起仗来,离不开 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啊!”稍顷,他又说:“总理告诉我了,你们已经多拿出三亿斤粮食外调,不容易啊。”说着,毛泽东伸出左手轻轻拍了拍刘俊秀的肩膀。
  ●5.人人检讨,惟林彪独树一帜
  尽管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几经调查,对农业、工业进 行了调整后退,但是由于多年搞“大跃进”和“反右倾”给人造 成的恐慌,一时却难以扭转。有些干部还在等待大好形势的再次 到来,以便再扯“跃进”大旗。他们迟迟不愿收回过大的建设蓝 图,也不愿压缩过高的经济指示。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 井绳”,那时的空气依旧是“左”比右好,被说成是“老左”,无 人介意;若被说成是“老右”,否定“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哪还了得,一有风吹草动,就“永世不得翻身”,还得再踏上一只脚!而大批基层干部被上面吹来的“忽左忽右”的风,弄得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迈步;有人在叹气,有人在埋怨,有人在担忧。
  毛泽东也已觉察,如果像前几次那样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难 以深入全面地调整国民经济和党外政治关系,这种一般规模和开 法的工作会议,尚不足以最有成效地把中央的精神全面准确地贯 彻到县一级。于是他决定召开一次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
  此次的“扩大”,规模空前。除了原先都来开会的各中央局、 中央各部门、省、市负责人外,连地委、县委,甚至重要厂矿的 负责干部,以及解放军的一些负责干部,都聚集北京,共计 7000余人,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七千人大会”。
  会议的第一阶段,是1962年1月11日至29日上午。主要是讨论刘少奇代表中央提出的“书面报告稿”的第一稿。照周恩来的说法,这是会议的“第一个高潮”。
  代表中央的报告还没有经过中央政治局讨论,就直接印发给与会者提修改意见,这在以往也是少见的。后来毛泽东在讲话 中,介绍了这个经过:稿子发下去后,果然议论纷纷,除了同意 中央提出的基本方针以外,还提出许多意见,后经21人组成的 起草委员会讨论修改,拿出了第二稿。大家对第二稿的评价不 坏,认为它是比较好的。经过再提意见后,改出第三稿,作为会 议的正式文件。这个文件是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的报告》名义印发的。
  刘少奇的《报告》对1958年以来工作的成就,列举了12点。这些内容在事后看,评价过高,肯定了一些不该肯定的东 西。《报告》在指出缺点错误产生的原因时,说:“一方面,是由 于我们在建设工作中的经验还很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几年来 党内不少领导同志不能谦虚谨慎,违反了党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 线的传统作风,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党内生活、国家生活和群众 组织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而指标过高、要求过急等缺点、 错误,又助长了这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民主的错误作风。 这样,就妨碍了我们党及时地尽早地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
  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以后,曾在会上讲过后来被证明是错误 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唯独彭德怀的案不能翻”,但他 在这几年的深入调査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所以,在对书面报告 的内容作说明时,他讲了自己许多独到的见解:
  比如说到困难形势出现的原因,他说一条是天灾,一条是 1958年以来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哪一个是主要的呢?有些 地方的农业和工业减产,主要的原因是天灾。有的地方,减产的 主要原因不是天灾,而是工作中的叙点错误。正如有的农民说, 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说到成绩缺点错误的关系,刘少奇也突破了以往“三七开” 的框框:“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 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 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
  再比如说到“三面红旗”:“三面红旗,我们现在都不取消, 都继续保持,继续为三面红旗而奋斗。现在,有些问题还看不那 么清楚,但是再过五年、10年以后,我们再来总结经验,那时 就可以更进一步地作出结论。”这无疑是对评价“三面红旗”的 正确与否开了一个口子。
  刘少奇的讲话,在当时起到了部分地打破一些思想禁锢、正 视错误从而改正错误的作用。但是毛泽东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 不悦,对于任何动摇“三面红旗”的说法他是坚决不能同意的。 由此毛泽东对刘少奇的“右倾”开始“讨嫌”,四年之后,毛泽 东在“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里,抨击“1962年的右倾”,首先 就是指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这次讲话。
  在会议过程中,与会的许多人感到时间短,有很多话要说, 难以充分发表。于是毛泽东在1月29日下午的大会上提出会议 延长时间,开“出气会”:“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 家满意。”并说7000人一起在北京过春节。30日上午,各省贯彻 各大区会议精神,动员大家打消一切顾虑,趁热打铁,发扬民 主,向上级并重点向省委的缺点错误开展批评。30日下午毛泽 东又在大会上作了长篇讲话。至2月7日闭幕,周恩来称其为 “第二个高潮”。
  毛泽东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没有 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党委的领导,是集体的领导,不是 第一书记个人独断;第一书记同其他书记和委员之间的关系是少 数服从多数;现在有些省委、地委、县委一切事情,第一书记一 个人说了就算数,这是很错误的。他讲了西楚霸王项羽不爱听不 同意见,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项羽终于失败,“霸王别 姬”的故事,说:“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姫’就是了。”
  毛泽东联系自己自我批评道:“去年6月12号,在中央北京 工作会议的最后一天,我讲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当时 讲,1959年不该把反右倾斗争搞到群众中去。提出要对几年来 批判错了的干部、党员甄别平反,要重新教育干部,并要求把他 的讲话传达到各省各地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