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风云中的毛 泽 东与周恩来

第97章


当朗读到《鸟儿问 答》最后两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时,周恩来的嘴角 轻轻弯了一下,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次笑声。
  有一天,当邓颖超又来看望他时,他以微弱的声音,在她的 耳边说:“小超,有好多好多的事我没有告诉你,现在太晚了邓颖超眼里噙着泪,喉头哽咽着:“恩来,我也有好多事一 直没有告诉你……”
  1月7日,周恩来的气息十分微弱,全天处于昏迷状态,鼻 子里插着氧气管。深夜11点,处于弥留之际的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微微睁开双眼,用几年听不见的声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 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 那里更需要你们。”周恩来说完这最后几句话,又昏迷过去,再 也没有醒来。
  1月8日9时57分,一颗博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 动。
  中央领导接到周恩来去世的消息,都急匆匆地赶来了。李先念是第一个走进病房,他弯下腰,双手紧握着周恩来的手,只叫 了一声:“总理……”便再也说不出话来,泪水一下涌了出来。 他悲痛得双手发抖,站都站不住了。工作人员赶快把他扶到沙发 上。他坐在那里,双眼直望着总理的遗容,无力地抽泣着。
  邓小平、叶剑英也来了,他们站在总理床前,深深地向总理鞠躬。
  11时30分左右,江青来了。她走进病房,高声喊着要见邓颖超:“小超在哪里,我要见小超。”她没有靠近病床,没有看静卧在床上的周恩来,而是一边喊着“小超”,一边退出了病房……
  ●5.愿望:如果毛泽东能到周恩来病床前坐坐
  在周恩来病情日渐加重的时候,毛泽东的身体状况也已令人 担忧。肺心病不时地困扰着他,常常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他讲话 困难,只能从喉咙内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字句。只有长期在 毛泽东身边的张玉凤还能听懂一些。所以,每当毛泽东同其他领 导人谈话时,她就得在场,学说一遍。但有时毛泽东的话音实在 难以辨别,只能从他的口形和表情来揣摸,获得毛泽东点头认 可。当毛泽东的语言障碍到了最严重的地步时,又不得不说时, 他就用笔写出来几个字。由于长年累月躺卧在床上办公、看书, 特别是晚年活动量减少,导致身上的肌肉都有所萎缩,两条腿膝关节不能伸直。他的行动已很困难,两条腿不能走路。如果没有 人搀扶,连一步都走不动了。
  周恩来的心脏停止跳动的前十几个小时内,他的病情报告不 断地送到毛泽东这里来。毛泽东静静地看着一份又一份病危报告 和治疗抢救方案。
  张耀祠得知周恩来逝世噩耗,马上来到毛泽东住处的大厅, 告诉了外面值班的护士小于。小于拿起铅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 这一沉痛消息,将纸条放在条桌上。
  护士孟锦云此时正在毛泽东卧室里值班。毛泽东躺在床上看 ―本鲁迅选集。小孟听到外面大厅里有人走动的声音,知道这是 有人送东西来。她悄悄地走出去,看到纸条,一行字清晰地映人 眼帘。她急忙将纸条叠起来,放进口袋,回到了毛泽东的卧室, 装做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下午3时,政治局派人送来了周恩来逝世的讣告清样。小孟 收下来,看毛泽东睡醒觉,精神还算可以,就决定把周恩来逝世 的消息告诉他。
  按照惯例,这时小孟要给毛泽东读报,读文件。她先读了些 别的内容,而后就拿出那张讣告清样,低沉、缓慢地读着:“中 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 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小孟的声音哽咽了, 她抹着泪,坚持把讣告读完。
  毛泽东听着,慢慢闭上眼睛,眉头紧锁,始终不说一句话。 他的面颊上留下了一道泪痕。
  周恩来逝世时,枕边还放着毛泽东诗词。一般老百姓都有一 个良好愿望,如果毛泽东在周恩来病危期间能到周恩来的床边坐 一坐,哪怕只是握一下手,历史将留下感人至深的一笔。然而没有。
  张玉凤后来回忆说:“周总理逝世几天后,中央拟好了有关周总理追悼会的规格,参加追悼会的政治局及党、政、军负责人 的人数和悼词一并送主席审阅。
  “毛主席审阅这个报告时,我一直守候在侧。不知道为什么 在我这个普通人的心里,一直存有一线希望,或许会有四年前参 加陈毅同志追悼会那样的突然决定,或许也能去参加周总理的追 悼会。一句憋在我心里许久的话,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像孩子 般冒昧地问主席:‘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 一直处于悲伤中的 主席,这时,一只手举着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文件,另一只手拍拍 略微翘起的腿,痛苦而又吃力地对我说:‘我也走不动了。’”
  “听到这里,再看看眼前病榻上痛苦万状的毛主席,我无法 抑制自己的泪水……我后悔真不该问已经无力行动的毛主席。”
  “毛主席不无歉章地说:‘那几个人的追悼会,我也没能去。’ 那几个人,我理解可能指1975年4月去世的和他一起参加第一 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董必武等人,以及其他几个老同志的 追悼会。他让我递给他用惯了的那支红铅笔,在送审报告上写有 ‘主席’ 二字的地方端端正正地画了一个圆圈。悼词千言,这个 圆圈寄&了主席对总理深切的哀思。这个圆圈表达了主席对总理 的深厚情谊。可是在人民的心目中,它确实是弱了,太弱了…… 这一笔怎么能表达得了对与自己风雨同舟几十年的战友的离别之 情呢!”
  1月11日深夜11点。一辆车头扎着黑黄两色绸结的红旗牌 轿车从八宝山返回。这是周恩来生前乘坐的车子。司机也没变。 司机的耳边仿佛又响起周恩来的声音:“开慢一点,马路是大家 的,要照顾步行和骑自行车的人。”周恩来外出时,司机的车速 一快,坐在后排的周恩来总要这样叮嘱。可现在,周恩来的座位 上却换成了他的骨灰盒。
  1月12日,周恩来的骨灰盒安放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 太庙里,供群众吊唁三天。
  1月15日,周恩来的骨灰分装在四个白绸布袋里,由飞机播撒在密云水库、天津和黄河的上空……
  追悼会的前一天,也就是1月14日下午,又是盂锦云给毛 泽东读报的时间。她读了追悼会上由邓小平致的悼词的清样。毛 泽东听着,不再是默默地流泪,而是失声痛哭。他依旧没说一句话。
  周恩来逝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情绪都笼罩着一 层悲伤。他脸上几乎已无笑容,常常沉默着。
  ●6.毛泽东的最后时光
  1976年是中国农历的丙辰年。按照十二属相,辰属龙,故曰龙年。
  这一年,中国人民的确遭遇了 “龙卷风” 一般的灾难。
  自1月8日周恩来总理离世而去,这个世界就再没有安宁过。
  4月5日,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国的天安门事件。为了抗议 “四人帮” 一伙对周恩来的不公,人们拥向天安门广场,那里顿 时成了花圈和诗词的海洋,也留下了斑斑血迹……
  7月1日,老资格的“布尔什维克”张闻天含冤去世……
  7月6日,向周恩来敬过最后一个军礼的“总司令”朱德元帅,走进了人生的终点……
  7月28日,天光闪动,大地轰隆,唐山顷刻间成了一片废墟……
  这天深夜,在“游泳池”,窗玻璃同样“哗啦啦”、“哗啦啦” 地震响。不知谁喊了一声:“地震了!”毛泽东身旁的值班的警卫 们呼地一下站起来,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一下围到毛泽东身 旁,屋里的气氛也顿时紧张起来。有的喊:“快!主席的头丨”卫 士周福明跳起身双臂抱住主席的头部,用身体挡住万一上面掉下什么东西。
  “游泳池”的房屋有些是木质结构,再加上年久失修,有些 地方已经陈旧不堪。为了毛泽东的安全,中央政治局常委立即做 出决定:立即把主席转移到游泳池南边的“二〇二”。那里的房 屋修建不久,比原来的住处要安全得多。
  但是要移动毛泽东也不是件容易事。
  毛泽东历来怕热,一年四季不盖被子,铺着凉席,病重期间 由于长期卧床不起,床单下铺的凉席也不觉得凉快,身体与床常 接触的两侧髋骨早已长出了褥疮。天气进入夏季以后,毛泽东觉 得炎热难耐。后来张玉凤想了办法,她让护士拉着床单的四个角 把毛泽东抬起,自己赶紧去换下面铺着的凉席。谁知毛泽东的身 体刚一离开床,凉席还没来得及换,毛泽东就昏了过去。原来肺 心病最忌讳动,这次摘得很紧张,惊动了中央主持工作的华国 锋。后来大家想出了 “换床”的办法,就是用两个床来回倒替。 新做的木床比双人床小,比单人床大,类似医院用的“治疗床", 床板可以上下升摇,床的四腿还带有轱辘,能原地360度打转。 这样一来,要换床的时候,先把要换上去的褥子、凉席一层层地 铺好,再用白布单把铺的褥子、凉席平平整整地包住,再把毛泽 东躺着的床相并,由卫士们将毛泽东躺着的床单轻轻地拽到要换 的床上。尽管每次大家都忙得一头汗,但都为换床成功而髙兴。 但华国锋还是嘱咐:“每次换床你们提前做好准备,通知我们到 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