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11章


  关键时刻,刘玄派将领率领上万人前来增援,结果邓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上演第二次“大破之”——敌总司令成了刀下鬼。此第二捷也。
  更始皇帝刘玄自然不会放任邓禹胡作非为,马上派出了麾下的“双子星座”——比阳王王匡和襄邑王成丹率十万精兵前去和邓禹“掰手腕”。好汉敌不过人多,邓禹只有两万人马,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他自然被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眼看支撑不住了,关键时刻老天开始发威了——天黑了。
  俗话说宜将剩勇追穷寇,可惜王匡和成丹当时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天一黑,他们和邓禹像是达成默契般地停战了,这给了邓禹的疲惫之师喘息之机。邓禹的军师韩歆见自己的军力受损,士气不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逃跑。理由概括起来为两句话。
  第一句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可以用它寻找光明,可以用它寻找生路。眼下夜黑月高,正是赶路寻找光明、寻找生路的绝佳时机。
  第二句话:避其锋芒,击其惰归。眼下敌人势力强大,锐气正旺,我们现在暂时避免和他们正面交锋,等回到老巢搬得救兵再来找他们算账。
  为此,邓禹头摇得像拨浪鼓,回了一句话: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他邓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他邓禹不是一个知难而逃之徒,他满腔热血、满腔智慧,目的只有一个,用双手开天拓地,创造奇迹。
  面对邓禹的坚定和决然,韩歆等人忧虑重重,不成功便成仁,如果不能创造奇迹,那大伙就在全部跟着他立地成佛啊!
  事实证明,老天是眷顾邓禹的,第二天,奇迹果真出现了。王匡的军队不攻也不打,不喊也不叫,总之一句话:整整一天杳无音信。
  他们在干吗呢?在睡觉。原来王匡很迷信,他认为这一天是安息日,不宜出兵。于是,他和邓禹一样,武断地拒绝了部将出兵的建议,选择了“躲进营里成一统”。
  迷信害死人,这话一点都不假。
  一天的时间对一年来说太短,但对于邓禹和他手下的汉军来说,却是太宝贵。
  邓禹利用一天的时间,做了两件事。
  第一,统一整顿军营军制,磨刀霍霍。
  第二,让将士们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第三天一大早,王匡率大军发起了猛攻,妄图一口气吞并汉军,采取的战略自然是高举高打,猛攻猛打。
  对此,邓禹早已想好了应敌之策:偃旗息鼓,严阵以待。
  接下来的局势发展是,王匡大军就像鬼子进村一样,嚣张跋扈、火气十足。当他们来到一直悄无声息的汉营时,只听一声炮响,汉军从四面营寨中蜂拥而出,顿时锣鼓声、呐喊声响彻云霄,更始大军吓得魂飞魄散、丢盔弃甲而逃。邓禹再次上演“大破之”——彻底击溃了十万敌军,斩杀副总司令刘均和河东太守杨宝等多名高级干部,缴获了各类官印五百多颗和不计其数的兵器,此第三次大捷也。
  三战三捷,整个河东郡就这样全部被解放了,成了刘秀管辖之内的一亩三分地了。
  三战三捷,整个河东郡沸腾了,邓禹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威武之师美名扬。邓禹的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骁勇善战,对敌人一个不放。这样的军队怎威武两字可以概括?
  二是仁义之师美名扬。邓禹作为一军主帅,经常深入军营,对士兵们嘘寒问暖,关爱有加;经常深入基层,对百姓嘘寒问暖,体恤有加。这样的仁义之师为邓禹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三是雄壮之师美名扬。三战三捷之后,来投军的人“日以数千”,很快邓禹的军队就由两万变成了数十万,号称百万的雄壮之师。
  四是钦命之师美名扬。因为邓禹三战三捷后名震关西,刘秀多次以信的形式对他表达了赞扬和敬佩之情,除此之外,还有鞭策、鼓励、祝福之言,目的只有一个:早日拿下长安。
  然而,邓禹不会料到,此时的长安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天”。
  兔死狐悲
  有的人活着,碌碌无为,默默无闻。有的人死了,名声大震、声名远播。前者如更始皇帝刘玄,后者亦如更始皇帝刘玄。他在人生的“最后的日子”里有三个人为他而奔波、而苦恼、而操劳,上演了囚之、困之、存之,逼之、羞之、斩之,救之、封之、祭之的好戏。
  首先,来看囚之、困之、存之。
  话说刘玄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长安跑出来后,却悲哀地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实:天下之大,竟无藏身之地。最后他无奈之下只好采取“就近原则”,一口气跑到了高陵县。高陵县有自己的老部下——右辅都尉严本。刘玄满以为到了这里便安全了,便可以松一口气了。事实上,他到这里后的确安全了——被严本派兵“保护”了起来,只是口中的气却喘得更急了——他没了自由权,被软禁的阶下囚能自由吗?
  其次,来看逼之、羞之、斩之。
  赤眉大军进了长安,但并没有因为左手抱金银珠宝,右手抱美女佳人就得意忘形——忘了刘玄。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为此,他们马上下达了这样的通缉令:“刘玄如果在二十天内来投降,可封为长沙王,过期不候!”
  别人的通缉令要钱,赤眉的通缉令要命。十月,这一年的冬雪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更始皇帝刘玄迎来他人生当中的另一个里程碑——投降。
  这一天的刘玄是阴暗的,他的世界在这一天彻底改变了;这一天的刘玄是痛苦的,他的人生之路已经画上一个休止符;这一天的刘玄是无奈的,他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一天的刘玄是憧憬的,他惊恐而又幻想着获得新生。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为了能获得重生的机会,为了能感动天感动地,他光着膀子跪在阶下投降请罪,颤颤巍巍地把玉玺大印交给了建世皇帝刘盆子,期待着长沙王的封号。
  刘玄没料到,自己的肉袒请罪换来的竟然是赤眉军将领们的“二重唱”。
  一是赤眉众将们齐唱“白脸”,具体表现为当面痛骂、肆意羞辱刘玄和当庭治罪,要将他斩首示众。
  二是赤眉个别将领独唱“红脸”,具体表现为据理力争和拔剑自刎相逼,以保全刘玄,以刘恭为代表。
  刘玄的举动没有感动天感动地感动樊崇等人,刘恭的举动倒是感动天感动地也感动了樊崇等人。他们像是幡然醒悟过来似的,来了个悬崖勒马,具体做法有二。
  第一,遵守承诺,赦免刘玄。
  第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们没有按通缉令所说的封刘玄为长沙王,而是封他为“畏威侯”。
  从王到侯,不但地位降了,身份也变了。
  在官职里变着法子骂人、羞辱人,这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首创。此时樊崇等人封刘玄为“畏威侯”,虽然和当年刘邦封的“羹颉侯”大同小异,但好歹保全了性命。按理说刘恭的“红脸”唱得很不错,唱出了成效。
  然而,刘恭并没有浅尝辄止,反而将抗议进行到底。他二话不说,拔刀就抹脖子。刀落、血流、人倒……在众人的“共救止之”下,刘恭虽然并没有因此丧命,但赤眉众将却真真切切地被唬住了,他们最终对兑了诺言——封刘玄为“长沙王”。
  事实证明,赤眉就是赤眉,是打家劫舍的赤眉,是朝三暮四的赤眉,是毫无信义的赤眉,是独一无二的赤眉,他们眼里没有王法二字,没有诚信二字,没有厚德二字,有的只是冷酷无情、铁面无私,言而无信。“长沙王”有名无实,刘玄始终被囚禁在赤眉军将领谢禄的军营中。不久,更始叛将张卬为了“斩草除根”,不断蛊惑樊崇等人,理由是“今诸营长多欲篡圣公者。一旦失之,合兵攻公,自灭之道也”。最终樊崇等人为了以绝后患,授意谢禄把刘玄在长安郊区“缢杀之”。
  成也张卬,败也张卬。当皇帝不到三年,投降仅两个月,刘玄这个平庸的天才就在寒冬腊月中消逝了。
  从一个派出所通缉的逃犯,到起义军中的革命者,再到推倒王莽朝廷的更始皇帝,刘玄似乎把自己的全部人生精华都浓缩在了这三年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享尽了奢侈的荣华富贵。遗憾的是,黄粱一梦,美则美矣,绚则绚矣,却太短矣!
  最后,来看救之、封之、祭之。
  刘玄的遭遇,刘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营救这个爱恨交错的宗族至亲,刘玄刚从长安城跑出来,刘秀便下了这样一道诏书:
  “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朕甚愍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诏书的字不多,但简明易懂,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说明一个现实,通过“破”“逃”“裸”三个关键字,很生动地表达了更始皇帝窘迫的处境。
  第二,传达一个情感,通过一个“愍”字,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更始皇帝的怜悯之情。
  第三,表明一个立场,通过一个“封”字,很果断地表达了自己对更始皇帝的支持和庇护。
  第四,严明一个纪律,通过一个“罪”字,很鲜明地表示了严禁任何人通过任何手段来残害刘玄。
  刘秀一道诏书试图解救刘玄的性命,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一道空纸文,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赤眉根本不理睬刘秀的诏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