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14章


  一是长安的治安很快好转起来,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景象,众人都对刘盆子为首的赤眉政权交口称赞。
  二是那些出逃的老百姓纷纷选择了回归,长安街上正在逐渐恢复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在赤眉军的风气大有改观,长安城的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国家的治安大为好转时,赤眉军的丑陋本性再次显露出来。
  的确,他们平常抢掠惯了,流氓惯了,放纵惯了,迫于皇帝辞职的压力才不得不收敛,勒紧腰带过日子。很快,他们“复出大掠”,结果天堂般的长安城再次坠入了地狱。
  种瓜得瓜
  赤眉军在长安里各自为王,胡作非为、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时,刘秀在洛阳和他们的表现完全相反,他重用贤才、强基固本,大封功臣、励精图治。
  首先,来看刘秀的第一举动:重用贤才,强基固本。
  人才是一个政权的支柱。刘秀来到洛阳后,除了每天感叹“洛阳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美好意境外,还有一个必修课,那就是广纳贤才。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秀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贤内助”——杜诗。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省汲县)人,属于“三派人士”:一是“少壮派”——少年才气出众,十里八乡闻名;二是“公正派”——成年踏入社会,在任郡功曹期间,因为办事公正而声名远播;三是“倒霉派”——在王莽执政时,他怀才不遇,只任郡功曹,典型的名大官小。到更始政权建立时,他仍怀才不遇,职务是大司马府属吏,典型的大材小用。
  更始政权灭亡后,他原本对仕途已不抱希望,只想安稳地过上隐居生活。结果,刘秀硬是把他这块金子给找出来了,三个月之内便将他连升三级,官至侍御史。侍御史相当于公安局局长,专门负责洛阳的社会治安。上任后,杜诗不辱使命,重拳出击,秉公办事,当真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当时有一个叫萧广的人,属于“双面人物”——公职是将军,私职是混混。他“放纵士兵,暴横民间”,成了长安城里的一霸。杜诗对这位“洛阳城里的黑社会一号人物”,采取的策略是先礼后兵,先是对其进行告诫警示,无非是说一些“苦海无涯,回头是岸”之类的忠告话,以及“执迷不悟,后果严重”之类的警告话,希望萧广能改邪归正。
  然而,希望越多失望越多,萧广把杜诗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不悔亦不改。杜诗这回没有再犹豫了,他很快就搜集了大量萧广的罪证,然后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把萧广给正法了,然后再向刘秀汇报。先斩后奏,这多半是将在外做出的无奈之举,但杜诗却在刘秀的眼皮底下这样做,显然是他的果敢作风使然。
  事情闹大了,众人持观望的态度,等着看杜诗的好事。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刘秀非但没有责怪杜诗的我行我素,反而对他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赞赏有加。
  为此,感恩戴德的杜诗更加努力的工作,后“历经擢用,政绩卓著”。
  于是,洛阳在杜诗的治理下自然井井有条。就这样,刘秀通过重用贤才,达到了强基固本的目的。
  其次,来看刘秀的第二举动:设置百官,励精图治。
  刘秀到洛阳后,照着汉制设置了官吏,分封了官员,其中大部分是跟随刘秀多年的老功臣。而在其分封的“十大将军”中,却有一个叫王梁的人比较陌生。原来,他的入选是有原因的。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今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人。他因为与吴广、盖延一起率渔阳突骑和刘秀会师有功,被封为偏将军。后来,平定河北后,被封为野王令,隶属于河内太守寇恂部下。此时王梁能一跃挤入“三公”之列,成为不折不扣的“高管”,倒不是说他的能力有多突出,贡献有多大,而是因为一幅图——《赤伏符》。
  我们都知道,刘秀是靠《赤伏符》起兵的,甚至连称帝也是把此作为重要依据。因此,刘秀尽管是属于知识分子,是明白事理之人,但他不信佛教却信谶语,不尊《道德经》,却尊《赤伏符》。王梁是幸运的,他入选了《赤伏符》:王梁主卫作玄武。一句顶万句,刘秀便以此为理由和借口,对他委以重任。
  就在刘秀日益壮大的同时,赤眉军被“苦日子”折腾得没法立足了。城中粮尽,食不果腹,连宫女们都得吃草根树皮,甚至泥巴来充饥了;城中萧条,衣不遮体,活着已是奢望,死亡才是必然。最终,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一个大胆之举:离开长安,一路向西,去外面寻找衣食无忧的花花世界,去外面闯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他们走之前,还亮了亮剑,掠掳了满城的金银珠宝;他们走之前,还点了把火,燃烧掉了所有宫室;他们走之前,最后挥了挥衣袖,和屁股还没坐热的长安城道了别。
  谁的青春不冲动
  邓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了,终于入城了。虽然没有人打出“长安,欢迎你”这样的口号来,但邓禹已经很知足了。拼搏了这么久,奋斗了这么久,等的就是这一天的到来。他的眼睛突然湿润了,他笑了,马上做到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报喜。他给刘秀写了一封报喜信:长安,等你来。
  第二件事:庆祝。他通过“军昆明池,大飨士卒”来庆生。
  第三件事:祭祖。他派人修缮了西汉诸帝的园陵,“为置吏士奉守焉”,并且遵循刘秀的旨意,把“冤死”的刘玄尸骨葬于霸陵。
  就当邓禹在长安城里励精图治时,赤眉大军却来了个“归去来兮”。
  原来,赤眉大军上演“收载珍宝,火烧宫室,引兵而西”三部曲后,虽然动摇了革命政权核心的根据地,但兵力却并没有失去,甚至可以用“强大如斯”来形容。因此,尽管逃跑的行为不光荣,但他们走得却不窝囊,相反很是风光和潇洒。
  出了长安城,他们不急着赶路,而是在城外南郊上演“祭天拜地”之举,是忏悔,也是祈祷,更是憧憬。随后他们沿南山西进,结果沿途遭到了更始政权残余势力的阻击。赤眉军先是在陕西遭遇到了更始将军严春。双方掰手腕的结果成一边倒,严春被打得一败涂地,一溃千里。
  初试身手,感觉良好。这是赤眉大军的感受。然后,他们不会料到,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当他们来到甘肃一带时,受到了刘玄老部下隗嚣的“特别待遇”。
  “我的地盘我做主。”隗嚣在说完这句嚣张的话后,马上派手下的“不败将军”杨广出马迎敌。结果杨广不负众望,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大败赤眉军。遭遇当头一棒的赤眉大军只好选择“避其锋芒”——退军。结果杨广顺势而为,乘胜追击,不断扩大战果。屋漏偏逢连夜雨,大雪呼啦啦地下,终致“坑谷皆满,士多冻死”。
  前进无路,停留受困,无奈之下,赤眉大军只好选择“重走长征路”——悬崖勒马,及时回头。于是,他们又转回到长安来了。
  在回长安途中,路过程西汉皇陵时,他们做出了千夫所指的恶行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盗墓。他们挖掘了西汉皇帝的陵墓,取出金银财宝占为己有。
  二是辱后。他们把沉睡在了地底下百余年的吕后从棺材中刨出来,极尽污辱之能事。
  盗墓是为了生计,为了盘缠,为了炫富;而辱后是为了泄愤,为了清浊,为了扬名。赤眉军在大干一番,心满意足之后,精神焕发地直袭长安城。
  赤眉军的“回马枪”显然杀了邓禹一个措手不及。他仓促组织人马迎敌,双方在郁夷进行第一次正式交锋,结果“只能胜不能败”的赤眉大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他们打败了常胜将军邓禹。为了避免“被动挨打”,邓禹最终不得不率军退出长安。
  九月,是邓禹人生当中极为灰暗的时刻。天才少年,天才将帅邓禹第一次品尝到了苦果,从长安退守到了云阳(今陕西省淳化县)。
  而与之相反的是,赤眉军第二次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长安城。在外面转悠了一圈,在外面遭遇了挫折的磨砺之后,他们深深地体会到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长安城再破、再烂、再穷,也是他们的老窝啊!
  为此,赤眉军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开始针对长安做“强基固本”之举,在三辅之地和当地军阀延岑军团、更始旧部汉中王刘嘉军队展开了“三角恋”。
  赤眉大军在外,邓禹认为夺回长安城的绝好时机已经到了。于是,他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马上率军杀了个“回马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邓禹的大军刚到长安城下,赤眉的援军便到了,里外夹击下,邓禹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只有溃败的份儿了。
  邓禹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样一句俗语:偷鸡不成蚀把米。
  自从不败金身被破,邓禹两战皆败,他的人生遭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挫折。威名受损、粮草缺乏导致的后果很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军士饥饿,皆食藻菜。
  二是军心涣散,士兵溃逃。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让邓禹身败名裂:杀归降使者。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那么,聪明的邓禹为什么会干出这样极为冲动、极为愚蠢的事来呢?
  事情是这样的,汉中王刘嘉自从在甘肃成功阻击赤眉军后,虽然扬眉吐气了一回,虽然笑傲江湖了一回,但事后他心里还是很害怕,毕竟赤眉军是以残暴冷酷著称的,赤眉军也是数量多而闻名的,赤眉军更是以报复立世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