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15章


打了人家一巴掌,人家自然会来索还的。想到以后冤冤相报何时了,刘嘉惊恐了、害怕了、担忧了,最后苦思冥想了,想出了寻找靠山这条出路。
  这个靠山的人选自然是刘秀了。原因没得说,主要有三点。
  一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关系。刘嘉和刘秀不单单有着亲戚关系,而且刘嘉因为家里穷,从小就被刘秀的父亲刘钦收养。虽然后来因为刘钦的英年早逝,他不得不另谋生路,但这份知遇之恩,舐犊之情却早已沉淀于心,早已铭记于怀。
  二是刘嘉与刘秀发小情深。他们二人从小就“相交甚好”,长大后虽然天各一方,但刘嘉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不世之才贾复、陈俊都是经过刘嘉之手推荐给刘秀的。贾复、陈俊等人如今都是刘秀手下的重量级人物,说一句话都是管用的。因此,有这份友情在,也是刘嘉投奔刘秀的原因之一。
  三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姻亲关系。刘嘉的妹夫来歙是刘秀的表哥。刘嘉爱妹妹,妹妹爱来歙,来歙爱刘秀,结果爱到深处情自浓,刘秀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日新月异的实力吸引了刘嘉,刘嘉对刘秀“甚敬亲之”。而刘嘉厚道的处世风格和纯朴的风格也吸引了刘秀,刘秀对刘嘉“甚亲敬之”。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嘉归顺刘秀也就是情理当中的事了。
  本着就近原则,刘嘉决定直接投入邓禹的部队。毕竟此时邓禹在军事行动上不顺畅,自己的生力军加入后,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为此,他派自己的丞相李宝打先锋,深入邓禹的军营商谈归顺之事。
  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李宝身上。这个李宝虽是文武全才,而且是给赤眉大军当头一棒的大功臣,但在投降事宜上,他和刘嘉的想法却大相径庭。刘嘉想寻找“庇护伞”,而李宝却想“单飞”。偏生刘嘉就派怀有二心的李宝去谈判,结果能成吗?
  答案不言而喻。果然,在李宝的故意“怠慢”、有意“刁难”、存意“拆台”下,事情非但黄了,而且闹大了。接连失利、焦头烂额的邓禹,面对李宝火气十足的无礼,气得一佛出窍,二佛升天,最后忍无可忍,怒不可遏之下,直接把李宝给斩杀了。
  这就是意气用事,这就是血气方刚,这也直接引来了“冲动的惩罚”。李宝的弟弟听闻噩耗,一怒之下,起兵为兄报仇雪恨,结果成功斩杀了邓禹手下的一员猛将。双方爆发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恶战自然在所难免。
  与赤眉的血海深仇还没有报,居然又上演了血淋淋、赤裸裸的“窝里斗”,邓禹在处理李宝事件上显然欠气量、欠策略、欠火候、欠智慧。这样一来,原本就呈下降趋势的邓禹人气指数再度下降,一落千丈,可以说是低到了极点。
  长此以往,军将不军,士将不士,兵将不兵。面对全军溃散的危机和信号,当局者迷的邓禹自然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好在有一个人站出来,及时为他排忧解难。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刘秀。
  刘秀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棰笞之,非诸将忧也。”中心意思只有一个:我知道赤眉的命门所在,就由我来降服他们好了,这事你就不用多操心了。
  信笺委婉而客观,既给邓禹保存了面子,又表达了心迹,要把西征的指挥权收回来,请邓禹主动率军回巢。
  可以说刘秀给了邓禹一个很好的台阶下,邓禹只要顺着他的意思,还能保存最后一丝颜面。然而,心高气傲的邓禹岂是服输的人,岂是狼狈回归的人,他想方设法就是赖在前线不肯撤军,妄图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然而,在和赤眉军的“对手戏”中,他还是接二连三地被打得落花流水。
  自酿的苦酒自己喝,自酿的苦果自己咽。邓禹还在默默品尝痛苦的滋味时,刘秀坐不住了,他这回不再选用“柔功”了,而是改用“硬功”了。他做出了易主换帅之举,派出了“大树将军”冯异出马,代替邓禹。
  乘胜追击败赤眉
  作为刘秀的左膀右臂,邓禹和冯异这对“双子星座”原本深受刘秀的器重和宠爱。在打江山的征途中,刘秀也分别给他们委以重任,一个东伐,一个西征,可谓人尽其才,知人善用。
  事实证明,两人都没有辜负刘秀的期待,冯异在东伐中大获成功,拿下洛阳作为见面礼献给了刘秀。而邓禹虽然在行军途中犯了错误,但最终还是拿下了长安。然而,随着赤眉军的反扑,邓禹年轻、经验不足等缺点便暴露出来了。为了不至于西征大军走到全军覆灭的下场,刘秀派出冯异出马,取代邓禹,显然是在万不得已之下使出一着险棋。毕竟这样不但让邓禹难堪,而且胜负也是个未知数。
  人生难得几回赌,邓禹在和赤眉军的豪赌中失利了,刘秀在派冯异为帅的这次豪赌中已经不容有失。为此,在冯异挂帅前夕,刘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赠物。他赠给冯异豪华战车和七尺宝剑。
  第二件事:赠言。刘秀把冯异送到首都郊外,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家常话,概括起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阐述三辅一带的现状——一穷二白、白骨露野。三辅一带连受王莽、更始的祸乱,再加上赤眉的蹂躏,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生灵涂炭,老百姓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说反抗,连倾诉的地方和对象都找不到。
  二是说明这次讨伐的目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征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对那些图谋不轨之人、兴风作浪之徒,采取的策略是抗拒从严;对那些投降的人,采取的策略是坦白从宽。对劳苦大众,要及时疏导,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总而言之,征伐不一定非要略地、屠城,重要的是在于平定安顿百姓,维持社会稳定,获取人心。
  三是提出了建议和忠告——严以修身,严于律己。刘秀指出有的将军虽然擅长打仗,但却喜欢烧杀抢掠,希望冯异作为一个善于带兵打仗的大师级人物能珍惜机会,好自为之,传承和发挥文明之师、仁义之师的良好风格,严格约束部下,千万不可给地方再添麻烦,给百姓添灾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冯异果然不辱使命,不负厚望,不留遗憾,他所到之处,广施仁义、善施仁爱、乐施仁德、多施仁威,最终取得的效果也是看得见的。雄居各地的豪强们纷纷以投降的形式迎接汉军的到来。看来,文明之师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大军行至华阴一带时,冯异遭遇到了赤眉军,结果冯异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和敌人相持两个多月,十战十胜,最终取得了俘敌五千的战果。看来,威武之师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而对冯异来说,好消息接踵而来。一是获得了名。接到战报的刘秀大为高兴,马上封冯异为征西大将军。二是获得了利。邓禹的西征军很快渡过黄河与他会师了。
  两军会师,冯异高兴,终于可以抱团取暖,有了可以做大做强的坚强后盾了。
  两军会师,邓禹更高兴,终于可以抱头痛哭,有了可以扭转败局的本钱了。
  然而,两人相见容易相处难,高兴过后,很快就是郁闷。原来,两人在军事行动的路线方针上有很大的分歧。
  邓禹急,他急着去找赤眉报仇雪恨,急着挽回失去的面子,急着戴罪立功,总之一句话:急功近利。
  冯异静,他静观赤眉大军的动态,静候赤眉大军不战自乱的发生,静待作战的最佳时机,总之一句话:静观其变。
  面对邓禹的蠢蠢欲动,冯异马上进行了善意的劝告:“避其锋芒,击其惰归。敌人人数多、地盘大,如果我们急于一时,以硬碰硬,肯定难以战胜敌人。现在我们只要按兵不动,静观其变即可。赤眉大军现在缺衣少粮,肯定难以坚持,到时候我们再分兵合围,便可大获全胜。”
  然而,此时利令智昏的邓禹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
  此时的邓禹和冯异一个南辕,一个北辙。邓禹因为坚决不听冯异之言,马上派部将邓弘率领大军主动去找赤眉交战。结果两军大战了一天也没有分出个胜负来。为此,赤眉军很快使出了一招兵不厌诈之举,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鸣金收兵。主动装作失败的样子,大举撤军。这“诱敌计”是示弱之举、诱敌之策,主要目的是吸引汉军来追。
  第二步:撒豆成兵。他们遗留下很多辎重,事先在粮车上装满泥土,上面盖一层豆子。这“苦肉计”是示爱之举、惑敌之心,主要目的是让汉军在争抢豆子的过程中,不战自乱。
  第三步:勒马回兵。眼看时机已到,他们马上杀个回马枪,这是示威之举、慑敌之心,主要目的是收获战斗的胜利果实。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赤眉军显然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汉军求战求胜心切的心里,使出“诱敌计”“苦肉计”,可谓环环相扣、精妙绝伦。这样的局面只怕连神仙也挡不住,更何况邓弘不是神仙,乃凡夫俗子。所以结果没有悬念,汉军大败。最后好在邓禹和冯异及时派兵前去救援,才抵挡得住如潮水般的赤眉大军。
  吃一堑长一智,按理说邓禹应该吸取教训,老实安分地待在军营里,好好反省,以待天时才对。然而,急于搬回老本营的邓禹此时已然像是走火入魔了一般,仍然我行我素,坚决对赤眉主动出击,妄图能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的确,邓禹也有他的苦衷,因为留给他西征的时间不多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