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30章


为了达到一击而中的效果,刘秀重新进行了排兵布阵。
  首先,来看他的“排兵”。
  一是“布奇兵”。任用屡立战功的来歙“监护诸将”,成为征西的总指挥。
  二是“布穴兵”。任用劳苦功高的马援为“副手”,成为征西的副总指挥。
  三是“布狼兵”。任用狼虎之才的冯异、耿弇、盖延、马成为征西“四大将军”。
  其次,来看他的“布阵”。
  一是长蛇阵。征调了一支强大的后勤部队——军民数万,驴四百头负驮,运送粮草。
  二是兜底阵。提供了一线战场足够的粮草——在汧县积谷六万斛,随时补给。
  三是埋伏阵。专派了一支引敌归降的奇兵——用重金收买陇地的商人,内接外应。
  来歙被刘秀委以重任,他很快就因地制宜地做出了这样的战略部署:围点打援、重点突出、剪其羽翼、各个击破。
  事实是用时间来证明的,一年的时间给了来歙足够的空间,一年的时间给了来歙一展才干的机会,一年的时间也给来歙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一是围点打援,成功击溃公孙述派来的援军。
  二是重点突出,成功斩杀了隗国的“双子星座”赵匡和田弇。
  三是剪其羽翼,成功劝降了死守高平的隗将高峻。
  四是各个击破,成功逼降了死守冀城的隗纯。
  隗将除了王元逃往益州投靠了公孙述,其余非死即降。至此,东汉王朝统一凉州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当然,汉军也为此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四大将军”之一的冯异在和隗纯僵持冀州的长达数月时间里,鞠躬尽瘁,不幸病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大树将军”的威名却永存于世。
  《后汉书·冯异传》记载:“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这段话意思是,每次大战结束后,诸将多忙于邀功请赏,而冯异从不居功自傲,往往独自静坐在大树下,反思经验教训。久而久之,人们便送给冯异一个充满赞誉之情的别名“大树将军”。而这个简洁而精辟的固定词组,成为著名的历史典故,千百年来,经常被人们在诗文中引用。
  北朝大文学家和诗人庾信在其代表作《哀江南赋》序中留下了这样的千古绝句:“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中同样有点睛之笔:“无由睹雄略,大树日萧萧。”
  造化弄人妒才,英年早逝的冯异是万般遗憾的。
  后人赞美如斯,大树将军冯异应该会含笑九泉的。
  冯异死了,但来歙等人却没让刘秀失望,他带领耿弇、盖延、马成等人在这年的寒冬里迎来了冬日暖阳。内忧外患,久困被围的“光杆司令”隗纯究竟还是没能坚持到底,他在大将周宗等人的带陪同下,选择了归顺。
  刘秀和隗嚣的这场战争历时了四年多,牺牲了手下两员最为得力虎将的性命,牺牲了无数士兵的鲜活生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心智。
  但历史却是这样一步一步拓出来的,最终能得陇,用一句话来形容刘秀就是:累并快乐着。
  内力大比拼
  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要想完成全国的统一大业,刘秀还有一步要走,最为关键的一步,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一步,那就是啃下盘踞在巴蜀地带的最硬的一块骨头,消灭人生当中的最后一个劲敌——公孙述。
  “望蜀”之战,比的是内力,比的是潜力,比的是定力,比的是实力,比的是修为,注定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较量,注定是一场最精彩、最壮烈的终极对决。刘秀和公孙述的大决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跨越时空的“口水战”。
  “口水战”的特点:君子动口不动手。
  “口水战”的焦点:谁是正统皇帝之争。
  “口水战”的亮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口水战”的盲点:喷死人不偿命。
  “口水战”的精点: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是谁。
  “口水战”的观点:五德论、谶纬、符命、瑞应。
  前面已经说了,刘秀以图谶说称帝。他和大哥一起在南阳起后时,便是在“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这条谶言上大做文章,从而以“君权神授”这个正统观念来笼络人心、吸引人心、凝聚人心。后来刘秀经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后,在河北得到大发展,又是凭着《赤伏符》的“受命之符”为由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从而开始了一统天下之旅。
  公孙述也以图谶说称帝。他同样是一个善于玩弄谶纬的割据者、独裁者。史称公孙述“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
  一是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
  二是引《录运法》“废昌帝,立公孙”和《括地象》“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等种种高深莫测的话来说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之类。
  三是引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
  四是自称手纹有奇特之处,以及得龙兴之瑞云云。
  总而言之,公孙述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刘秀是“草莽龙蛇”,不符合也不适合当皇帝;他才是“真龙天子”,理应为九五之尊、天下至尊。
  公孙述把他潜心研究出来的理论,经过精心加工包装后,印成宣传资料,向中原地区进行公开免费发行,结果效果明显,达到了“感动众心”的目的。
  面对公孙述的先发制人,刘秀以不变应万变,马上上演后发制人。他主要运用了两招致敌的政策。
  一是借力打力。他在公开场合对公孙述的谬论进行了“答辩”。主要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反驳。
  反驳一,图谶里说的“公孙”,是指汉宣帝,难道你不知道吗?
  反驳二,代汉的人姓当涂名高,难道你就是当涂高吗?
  反驳三,用掌纹为祥瑞,王莽就是前车之鉴,这个值得你效仿吗?
  第二层意思:忠告。
  忠告一,你不是我的乱臣贼子,仓促之间误入歧途而想当君主,这个情有可原,只要你幡然醒悟,及时悬崖勒马来得及。
  忠告二,你自己年事已高,老婆孩子都弱小,你应该未雨绸缪,早点确定今后的大计,这样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忠告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当皇帝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好皇帝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坐稳皇帝宝座的。你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刘秀的反驳辩文公开发出去后,公孙述对此三缄其口。且不管他是不是沉默是金,刘秀靠这招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显然是达到了。
  二是借题发挥。
  公孙述杜撰出这些东西来,刘秀自然也不甘落后,他马上也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杜撰出一些经典的谶语来。史书有这样的记载:“是时,述废铜钱,置铁官钱,百姓货币不行。蜀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者窃称王莽称‘黄’。述自号‘白’,五铢钱,汉货也,言天下当并还刘氏。”
  这段话表白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公孙述废除原通行的铜钱,设置铁官新铸钱,结果造成了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这说明公孙述货币战争是失败的,他的改革创新、强国富民的想法落空了。
  第二层意思:以“黄”喻王莽,“白”喻公孙述,陈述公孙述是在赴王莽的后尘,重走王莽当年的不归路,
  第三层意思:以“窃言”代表传播之人,以“五铢”代表刘汉,说明天下归根结底还是要归顺于刘氏的。
  总而言之,刘秀和公孙述这场“口水战”和“舆论战”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结果自然是难分伯仲。
  第二阶段:超越国界的“境外战”。
  “境外战”的特点:君子动口亦动手。
  “境外战”的焦点:看好自家的门,管好自家的人。
  “境外战”的亮点: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
  “境外战”的盲点:玩死人不偿命。
  “境外战”的精点: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他的是他的,谁也别想多得。
  “境外战”的观点:支援、配合、帮助。
  在“口水战”没分出胜负的两人,没有把全部精力白白费浪掉,而是马上进行了隔山打牛般的“境外战”——通过第三国进行军事力量对比和交锋。
  这个第三国自然是隗嚣所在的陇地了。刘秀全力进攻隗嚣时,公孙述自然不会也不能袖手旁观。他和隗嚣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个不存在了,另一个也不能独自存活,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唇亡齿寒。
  然而,最终阻止公孙述放手一搏,大张旗鼓地进行境外战的不是刘秀,而是自己手下的众臣。因为他手下很快出现了两派:一是主战派,二是厌战派。
  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荆邯、延岑、田戎。
  主战派的主要观点是:与其坐以待毙,与其坐井观天,不如放手一搏——自强。
  主战派的优势在于:千言万语抵不过一个“理”字。
  厌战派的代表人物是:吴柱和公孙光(公孙述的弟弟)。
  厌战派的主要观点是:与其鸡蛋碰石头,与其决胜负于一举,不如躲进蜀地成一统——自保。
  厌战派的优势在于,千言万语敌不过一个“情”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