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31章


  结果公孙述很赞成主战派的观点,也很赞成厌战派的观点,他选择了一个择中的办法:派赵匡和田弇两位将军带兵去救援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隗嚣,而没有调发国内之精兵,南据江陵,北定三辅,和刘秀死战到底。
  结果我们都已经清清楚楚地知道了,公孙述的境外战失败了,他派出的援军包括赵匡和田弇两位将军都一去不复返,他极力想挽救的第三国陇地也成了刘秀的一亩三分地。总而言之,因为公孙述的优柔寡断,错失了良机,白白放弃了借助外来力量,和刘秀进行真刀真枪、你死我活、放手一搏的绝好机会。这场扣人心弦的“境外战”,显然最终是以公孙述的失败而告终。
  第三阶段:超接地气的“肉搏战”。
  “肉搏战”的特点:君子动手又动脚。
  “肉搏战”的焦点: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肉搏战”的亮点:向钱看,向厚赚。
  “肉搏战”的盲点:打死人不偿命。
  “肉搏战”的精点: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肉搏战”的观点:肉搏、血腥、凄风、苦雨。
  “口水战”和“境外战”显然都是为最终的“肉搏战”来做铺垫的。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又是一个草长莺飞、春红柳绿的春天,雄心勃勃的刘秀开始了得陇望蜀的人生最后苦征之旅。
  和“境外战”的主动权在公孙述手上相反,这一次的主动权被刘秀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这一次刘秀把战火烧到了公孙述的家门口了,公孙述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了。
  胸有成竹的刘秀使出的战术部署可用十六个字概括:南北两线双管齐下,水陆两路齐头并进,具体部署如下。
  南路军。总指挥:吴汉。副总指挥:岑彭。大将:刘隆、臧宫、刘歆等。兵力:步兵六万,突骑军五千。兵力来源:调拨指挥南阳、武陵、南郡、桂阳、零陵、长沙等郡。进攻路线:逆境扬帆——沿长江逆流而上,直捣黄龙——进入益州。
  北路军。总指挥:来歙。副总指挥:盖延。大将:马成。兵力:不详(应该不是很多,绝对比东路军少几个档次)。进攻路线:脚踏实地——从凉州出发,开拓创新——沿古蜀道南下,步步为营——依次攻占汉中、广汉等郡,最后一击——进逼成都。
  对此,公孙述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周密部署,积极布防,采取的防御方针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进行水陆双管齐下的布防。
  陆路:在荆门山和虎牙山这两个“天险关口”严密设防。
  水路:一是在汹涌澎湃的长江上架起一道浩瀚如烟的浮桥,二是在水中立下很多木桩,三是修建了瞭望台,
  目的很明确:拒人于千里之外。
  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公孙述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他的陆路的布防只能防贼,而水路的布防只能防川。这根本上难不倒汉军。且看东路军的主帅岑彭的表演。
  列位看官的眼睛没有看错,岑彭是在兵马未动之前就已完成了“易帅”之举。原因是主帅吴汉犯了“右倾主义”思想。
  南路大军总兵力近七万人。总指挥吴汉出于前车之鉴,为了保证在行军途中“不断食”,在大军集结后,他没有直接下达出发令,而是进行了裁兵,要选三万老弱病残幼的士卒回家种红薯。
  兵不多,而在精,这是吴汉的想法。
  兵贵精,亦贵多,这是岑彭的心声。
  兵马未行,内乱先起,主副帅为裁兵僵持起来,仲裁者当然只能是刘秀了。
  火眼金睛的刘秀很快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他自然知道吴汉的“裁兵保粮”的举动是不对的,在自己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后勤保障面前,在“兵者至上”的大敌当前,这是饮鸩止渴之举,这是自掘坟墓之举。
  这是错误的思想认识、错误的军事决定、错误的恐惧心理。刘秀对吴汉大为失望,为此,他马上做出了“仲裁”调节。
  一是自我揽责,自背黑锅。刘秀给吴汉的书信里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错错错,是我的错。
  二是自我调整,自取其咎。刘秀给足了吴汉面子,还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让他改行去负责进蜀部队的后勤军需供应,同时把岑彭扶正为南路军的总指挥,荆门战役以及此后的益州战事由他全权负责。
  出师未捷身先死
  事实证明,刘秀的当机立断和果敢犀利是正确的,岑彭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面对公孙述水路的“拒敌之术”,岑彭采取的是以牙还牙的“破敌之术”:火攻。
  这个办法和三国赤壁之战周瑜的法子一样。如果我再来分析一下就会豁然开朗。周瑜之所以用火攻,那是因为曹操把船连成一片,想这样踏平江东。而公孙述的浮桥和曹操的船是一样的,也是连成一片的“死东西”,火一来便会被烧得灰飞烟灭。公孙述的碉堡和木桩都是为浮桥服务的,浮桥一旦没了,他的水上防御也就等于彻底瓦解了。考虑到浮桥是在上游,因此,这条计谋能否成行,还要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东风”。
  事实上,岑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借东风上一点也不逊色于诸葛亮。诸葛亮还要在神坛上指指画画,装神弄鬼地折腾大半个早上,而岑彭则是闭上眼就对士兵们说出了火攻的那一天。
  果然,火攻的这一天,原本一直“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天变了,变得风起云涌,而倒吹的东风正好可以刮着船只逆流而上。接下来很简单了,风在吼,马在叫,长江在咆哮,那些装满硫黄等易燃物的船只飞速向浮桥下使去,很快浮桥被点着了……
  火光冲天,顷刻间,浮桥化成浮云,防线化为虚线。
  一鼓作气,枪林弹雨,转眼间,蜀军一败涂地,溺死者数千人。
  大胜之后,岑彭颁布纪律,不得掳掠,违者必究,从而最终达到对民众秋毫无犯。
  岑彭的做法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赞赏和高度好评,他们马上感恩回馈: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皆大喜悦,争开门降;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对此,刘秀给予岑彭嘉奖:一是任命他为益州牧,二是规定以后所攻占的郡县都由他先代理太守。这才叫信任,这才叫重用。
  而岑彭“借东风”成功,名利双收后,再接再厉,马上又上演“借粮草”之举。
  长驱直入后的岑彭在喜悦之后是忧愁,他在为军队的吃饭问题发愁。新上任的后勤运输部长吴汉显然还没有进入角色,没有及时提供足够的军粮来为军队的快速前行加油鼓劲。
  与其等米下锅,与其裹足不前,不如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岑彭把目光停留在了江州西北的垫江县平曲乡,这里是蜀军的“囤粮基地”啊!为此,他做出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一方面派手下大将冯骏派部分人马虚张声势、摇旗呐喊,做出强攻江州的态势;另一方面,他亲率汉军主力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平曲进军。
  结果没有悬念,岑彭战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汉军出其不意地顺利拿下平曲,结果成功“借”到了数十万石军粮,当真是挣得盆满钵满。
  就在南路军取得大捷“兵威益盛”时,北路军也没有闲着,他们也不甘落后。他们面对的拦路虎是投靠到公孙述的隗嚣旧将王元。王元在池河(今甘肃省徽县北)布下“天罗地网”,目的同样是拒汉军于千里之外。
  然而,北路军的来歙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他采取高举高打的战术,与盖延、马成合攻王元,结果大破之,并且顺利拿下了下辨(今甘肃省徽成县)。
  结果,蜀人大惧,公孙述大惊。当然,公孙述不是待宰的羔羊,他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汉军把自己送上断头台,他马上进行了绝地大反击,他使出了独门绝招——暗杀。
  多年来,“三国鼎立”之中的“大哥大”刘秀在中原一带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不断壮大势力。“揽贤侠”的隗嚣在陇地两面三刀,八面玲珑,不断折腾自我。“独居一隅”的公孙述却自给自足,知足常乐。虽然在益州无所事事,但他也没有闲着,一方面修建防御体系,加强国防建设,另一方面组建了一个“刺客训练营”,培养出一大批冷酷无情,且快、准、狠的职业刺客。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此时,该是刺客效犬马之劳的时候了。
  刺客们很快就用实际行动对公孙述多年的精心栽培进行了“感恩回报”。他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潜入来歙的营帐里,然后赤裸裸地给了他一刀。
  刺客一刀正中来歙心脏,一行人惊喜交加(只怕来歙有十条命也难保了),同时也惊慌失措(惊动了汉军护卫队,只怕他们有十条命也难保了)。于是,他们连拔刀的时间也不耽搁了,脚底抹油,紧急撤退。
  刺客不带刀,除了留下破案的铁证外,还延长了来歙断气的时间。来歙忍着绞心的痛,马上把盖延叫来了,开始写遗书。遗书主要表达了五层意思。
  一是说明自己的情况:遭人暗算,危在旦夕。
  二是表达自己的遗憾:没有完成伐蜀的重任,有辱陛下使命。
  三是提出自己的忠告:重用贤才,严惩小人。
  四是建议自己的接班人:臣死后,盖延可以接掌我的位置。
  五是托付自己的亲人:请监管好我几个不争气的兄弟。
  来歙写毕,“投笔抽刀而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