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33章


还没逃多远,他就被一名汉军用剑刺穿了胸膛。在剑穿心的那一刻,他是否已然明白:虏死城下不是指别人,而是指自己呢?结果公孙述虽然被手下救入城中,但因为伤势过重,这天夜里便一命呜呼了。公孙述在临死前,将自己的兵权交给了最为倚重的大将延岑,希望他能替自己继续战斗。结果,延岑没有做愚忠的臣子,选择了举城投降。
  
第十五章 以柔治国
  “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奋寡而击众,举弱而复强,起身徒步之中甫十余年,大业以济,算计见效,光乎周宣。”
  ——宋·陈亮《酌古论》
  百炼钢,绕指柔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得与失、兴与衰、成与败、起与落。历史就是一张网,网住了你我他,网住了是是非非,网住了浮浮沉沉。历史更是一个魔咒,它总是高深莫测,变化无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让人猜思不透、捉摸不定。
  历史的烙印已经在刘秀身上生根、开花、结果。他二十八岁起兵,到剿隗嚣、灭公孙述统一天下已经四十三岁了。十五年的沧桑历史,十五年的戎马生涯,十五年的风雨淬炼,他荡平群雄,征服大大小小的“土皇帝”,革了多少人的命,他自己也记不得了,只记得那些曾经的岁月和风雨化成了一种结晶,沉淀成为一种永恒,开出灿烂无比的生命之花、人生之果。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狂喜过后的刘秀很快回归冷静,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荣归故里。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正值寒冬时节,但刘秀的心里却暖洋洋得如春天般温暖,因为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刘秀再和父老乡亲们见面时,自然也是感慨颇深,泪湿眼眶。乡亲们也很给力,他们做的举动主要有三个:一是十里相迎,以示对刘秀这个“浪子”归来的欢迎;二是杯酒盛情,以示对刘秀的敬重;三是嘘寒问暖,以示对刘秀的关爱。
  都说言多必失,说着说着就把刘秀的老底给揭出来了:“文叔从小就诚实可信,诚信待人,礼貌待人,和人打交道时,既爽快又柔顺,真没想到能有今天的成就啊!”(文书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
  山不争高入云来,水不拒细汇大海,人不自大成俊才。位如高山、心如大海、人为俊才的刘秀听后,非但没有计较他们的“大不敬”,反而笑着说道:“柔是我的制胜武器,我很感谢它,因为柔我才打下了天下,现在我治理天下,也打算采取柔啊!”(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说着,刘秀马上向父老乡亲展示了自己的“内柔之术”,概括起来为“怀柔三部曲”。
  一是把舂陵乡改成章陵县。现在由乡改镇那都得达到经济和人口等条件,经过上级领导的层层审批才能通过。而现在舂陵一下子由乡变成了县,那上升的速度比经济特区还要快,只能用坐火箭来形容。乡改县,无疑是一项改变家乡人面貌的“达标工程”。
  二是免除徭役。这个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说以后家乡人都不用交粮食不用纳税了。刘秀这个提议等于直接“剽窃”了当年刘邦的做法。当然,这个提议也是最实惠最让家乡人看得见体会得着的。免除徭役,无疑是一项造福家乡人生活的“效益工程”。
  三是大兴建筑。对老家的宗庙和祠堂重新进行修建,打造一流的皇帝故居,此后带来的“红色”旅游业,进一步促进了家乡人的经济和发展。大兴建筑,无疑是一项提升家乡人形象的“惠民工程”。
  总之,刘秀的荣归故里之旅是“感恩回馈”之旅,是“接地气、攒人气”之旅,是以柔治天下的开拓之旅。
  第二件事:励精图治。
  东汉王朝刚建,百废待兴。针对“百姓虚耗,十有二存”的局面。刘秀在治理国家方面将柔进行到底,来了个“怀柔三步走”。
  第一步走是减轻赋税。
  刘秀下令恢复实行“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三十税一”就是指农民收三百斤粮食,交十斤公粮,这是当年“文景之治”时休养生息的减田租最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每逢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刘秀都要下令减免徭役,对于那些鳏、寡、孤、独、贫而不能自给的,官府经常发给粮食。很显然,刘秀这一步走的目的是想从根本大法上解决天下百姓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走是精简机构。
  因为王莽篡夺了帝位,长年的征战,全国人口在战乱中减少了百分之八十。人少了,官位和机构就得减少,否则那么多公务员,都需要财政拨款,也够呛的。更何况,税收都减少了,压缩开支是当务之急。
  于是,光武帝下令说:“设官置吏,是为了奉行皇帝法令,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如今百姓遭难,户口减少,而县官吏职还这样繁多。兹令各郡、国、县削减吏员。县级机构不够设置长吏的,可以撤减合并。”
  这一年,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合并了十个郡、国,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很显然,刘秀这一步走的目的就是想打造一支“干净、忠诚、担当”的官场队伍。
  第三步走是解放奴婢。
  奴婢问题是秦汉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刘秀称帝后,从公元26年到公元38年曾先后九次颁布诏令解放奴婢,并且严禁虐杀奴婢,敢于阻挡者予以严惩。
  很显然,刘秀的这一步走的目的是想使大批奴婢获得自由,解决农业劳动力的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总而言之,如果说刘秀用武力平定了天下,那么,这三步走无疑安定了天下。
  第三件事:改革创新。
  刘秀在安定天下百姓的同时,还不忘做另一项工作,那就是强化皇权,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集权统治的措施,以此来巩固统治,归纳起来为“怀柔五盘棋”。
  第一盘棋是政治棋:加强中央集权。
  刘秀实行“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治体制改革,对功臣中除了个别有较高政治才能的仍然加以重用外,对绝大多数功臣采取的是用重赏代替重用的办法,把功臣们从台前推到了幕后,并以“奉朝请”的名义组成了“名誉顾问”,让他们依然有参政、议政的机会。
  与此同时,提高尚书的权力,把尚书由原来地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员变为政务官,设置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让他们各有职掌,各负其责,不可逾越,有时甚至只是“备员”(充数)而已。他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职务,由他们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等职责。这样,尚书权高位低,三公有职无权,宦官只供驱使,大权便集于皇帝一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宦官虽然只供驱使,但实际上权力要大得多,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这便为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祸根。
  第二盘棋是外交棋:裁军罢兵收权。
  长期的戎马生活,使刘秀迫切希望摆脱鞍马劳顿的辛苦;长期的动荡混战,使他希望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也正是因为这样,崇尚和平之道的他,在外交上采取了和平共处的原则。除了称帝初十几年“剿匪”的需要,当政期间,刘秀没有主动发动过任何战争,面对匈奴的频频挑衅、西域的屡屡告急等,他都选择了以和为贵。
  与此同时,刘秀还取消了三种地方军队——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撤销了地方军长官郡都尉,让地方士兵一律退伍还乡,从事农业生产。中央军队称南北军,由中央直接控制,重大的军事行动由京都兵担任。这样,既有利于把军权集中在中央,又能防止地方上的叛乱。
  第三盘棋是内务棋:限制外戚权力。
  西汉两百多年间,外戚曾多次专权,对汉朝统治威胁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在开国之初的吕后专政;另一次是西汉末年,外戚王氏由公而王,继而居摄称帝。刘秀亲身经历了王莽窃位所带来的灾难,因此,对外戚十分谨慎、格外提防。
  称帝之初,他考虑到外戚是他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政权的依靠力量,因而对外戚也多加任用和封赏。如皇后阴丽华的异母兄阴识,在刘秀即位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改封为阴乡侯;皇后同母弟阴兴一直追随刘秀征战,后任卫尉,赐爵关内侯。但统治稳定之后,刘秀便开始抑制外戚势力,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如卫尉阴兴和新阳侯阴就地位显赫,又非常敬重有才能的人。他们非常喜欢能诗善文、尤擅辞赋的冯衍,常有礼尚往来之举。刘秀却下令将外戚结交的宾客都依法治罪,重者被直接送上断头台,轻者也要被摘掉乌纱帽。冯衍因此获罪,落得个罢官归家、潦倒而死的悲惨下场。这样一来,宾客不敢轻易结交外戚,外戚也不敢轻易招揽宾客了。
  到刘秀统治后期,对外戚的限制就更加严厉了。在太子太傅的选择上,他明确表示不用外戚阴识,而用正谏之臣张佚。在临终前四个月,他甚至派司空告礼高庙,降高祖皇后吕雉尊号,宣布她不宜配食高庙。这样,外戚的参政权力被限制、削弱,威胁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皇权便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第四盘棋是文化棋:倡导儒学教化。
  刘秀是个力倡教化的儒者皇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