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32章


  刘秀读罢,掩面流泪而泣,做了三件“身后事”。
  一是赠祭言: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遭命遇害,呜呼哀哉!
  二是追封赏:追封来歙为中郎将、征羌侯,谥节侯。
  三是从厚葬:他亲自戴孝为来歙送葬。
  来歙虽然是死不瞑目的,但此时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来歙的“临终遗书”五条,刘秀都照办了,唯有第四条刘秀却婉拒了。刘秀没有按来歙的嘱托用盖延来接替他,而是任命扬武将军马成以代理中郎将的身份取代了来歙的职位。
  北路军就这样被公孙述的“奇门暗术”所阻。公孙述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成功干掉了来歙,稳住北线后,接下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南线的岑彭。
  为此,他采取的战术是“饿虎扑食”。具体做法是“双管齐下”:一是派延岑、吕鲔、公孙恢(公孙述弟弟)“三剑客”驻兵于广汉(今四川省射洪县)和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二是遣悍将侯丹率二万雄兵驻扎在黄石(今重庆市涪陵区)。目的是以逸待劳,请君入瓮,静等岑彭往里钻,全歼汉军。
  对此,岑彭再次展现自己的超级才干,他同样还以声东击西的“双管齐下”:一是派护军杨翕、臧宫从涪水上平曲,以打“游击”的方式牵制住延岑等蜀将;二是自己率主力部队避开了公孙述的主力部队,顺江而下还江州,然后溯都江而上,偷袭黄石的侯丹,结果“大破之”。再接着,岑彭绕小道,从荒无人烟的地方日夜兼程,一举拿下蜀地关要之地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后,直逼公孙述老窝成都。
  面对岑彭数日间长达数千里的乾坤大挪移,公孙述自然又是大惊大骇,并且发出了“是何神也”的感慨来。
  是啊,此时的蜀军主力被彻底甩在扞关一带,此时的成都,相当于不设防。要想和岑彭进行真情对对碰的直接对决,那是没法做到了。
  关键时刻,公孙述毕竟是经过大风大浪之人,虽然惊慌,但并不惊乱,他再度使出了曾对付来歙的方法——暗杀。
  岑彭丝毫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丝毫没有察觉到潜在的危险。这天晚上,他就率大军就近驻扎下来。
  不巧的是,岑彭所驻扎的村子竟然叫“彭亡”。
  汉高祖刘邦在一次平乱中,路过柏人,原本准备就宿的,但觉得柏人这个地方太“迫人”的了,于是临时改住地,这才阴差阳错地避开了一场灾难。
  而此时的岑彭听了自然直皱眉头,这个地名实在是欺人太甚,难道是要他完蛋吗?然而,他还是决定凑合着睡一晚。
  刘邦一生小心谨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终小心驶得了万年船。
  岑彭一生光明磊落,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最终大意失去了生命。
  这天夜里,公孙述的刺客乘着夜幕混进军营,刺杀了岑彭。这一次刺客同样没有把刀带走,据说是故意不带走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汉军,这是公孙述这边的人干的,想起到震慑的作用。
  彭亡真的成了岑彭的葬身之地,巧合还是天意?这就和三国时的庞统在“落凤坡”上遇难一样,令人感叹。后有诗叹曰:
  雨骤风驰善用兵,公孙击地欢如神。
  如何壁垒疏防夜,已悟彭亡竟殒身。
  尘埃落定
  岑彭死了,还有后来人。刘秀一边表达对岑彭的哀悼之情,一边把吴汉从幕后推到台前当主将。
  吴汉接任后,以“哀兵”的方式马上向公孙述发起了总攻。吴汉很快在鱼涪津打败了公孙述的两员大将魏党和公孙永,在武阳还斩杀了公孙述的女婿史兴,然后以不可挡之势攻取广都,随后在绵竹逼降了王元,又在涪城斩杀了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面对汉朝的步步逼近,公孙述手下的将帅在恐惧之下,选择了“日夜离叛”,结果“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
  这时,刘秀来猛料了,劝降公孙述,劝降信归纳起来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冤家宜解不宜结。你不要因为暗杀我的手下的大将来歙和岑彭而担心,你应该放下顾虑,主动投降才是唯一出路。
  第二层:相逢一笑泯恩仇。只你肯主动投降,所有的恩怨一笔勾销;只要你肯归降,不但可以免你一死,而且还可以赦免你的宗族。
  第三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保证我所说的是实话,天地为证,日月可鉴,决不食言。
  对此,公孙述的回信只有一句话:“宁可玉碎,不可瓦全。”
  一个是开门纳降,一个是终无降意。谈判不成,那只有手底下见真章了,决战不期降临了。此时的汉军拔江州,获田戎。吴汉挟胜利之余威,自带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并且在离城十几里扎营,做浮桥,派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带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距二十余里,以为掎角之势。
  吴汉显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此时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果然,是夜,公孙述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十多万嫡系部队,向吴汉发动了全面的反攻,另外在刘尚回救的必经之路设上伏兵。果然,吴汉与蜀军大战一日,兵败被围。
  眼见战士的情绪低落,吴汉就把将士召集在一起,大声说:“我们现在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如果我们同心协力,共同抗敌,不但可以突围出去,而且还能立下大功;如果大家都怕死,就必败无疑了。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此一举了。”诸将都说愿意拼了。于是,在吴汉的安排下,他们接下来依靠有利地形,接连三天不和公孙述的兵交战。这三天他们在干什么呢,除了一些哨兵在山上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外,大家都在睡觉,养精蓄锐。
  一连三天汉军都没有动静,谢丰和袁吉也放松了警惕。第四天夜里,吴汉带领自己的残兵败将悄悄撤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敌人竟然没有发现。他们很快就与被隔绝在外的刘尚部队联合在一起了。有了兵马,他们又有了底气。而此时的谢丰认为吴汉已成了自己的瓮中之鳖,不足为虑,他派袁吉守在这里,他亲自带一队人马去袭击江南。他认为只要江南拿下了,汉军便全完了。
  按理说他的设想是好的,然而,他不会料到自己此去江南不是去立功,而是去送死。因为他到达江南,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座空城,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当吴汉和刘尚率大军切断他们的退路时,他们顽强的抵抗也是无能为力了。结果谢丰在乱战中战死。而与此同时,袁吉还在纳闷汉军的军营怎么会一直没有动静。等了大半天后,他派人一打探,才知道他们围着一座空山,山上竟无一人。于是,袁吉率军来支援谢丰。汉军此时早已设有伏兵。结果袁吉没有救出谢丰,倒是把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这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吴汉一路势如破竹,直捣公孙述所在的成都。汉兵跑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来了,公孙述困兽犹斗,他派出了自己的“杀人组”。为了让他们尽死效命,他不惜散尽了国库和自己私人的所有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这群敢死队悄悄地从城里后门溜出来了,然后对睡着的汉军进行了偷袭。汉军接连取胜,此时又把成都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他们自然料想不到城里的敌人还敢来偷袭他们,结果猝不及防,汉军大乱。
  敢死队虽然只有五千士兵,但个个经过特殊的训练,技艺不凡,而且被公孙述的金帛所买,视死如归。他们犹如困兽一般,突然挣脱了铁笼,自然精神百倍,以一当十,以一敌百。乱军中,汉军也不知道敌人的虚实,于是,乱成一团,死伤无数。
  吴汉这个时候也无能为力,只能选择三十六计,逃为上计。但在逃的过程中,慌乱中的他居然掉进了水里,幸亏在溺水后抓住了马尾,才逃得性命。
  此战不说损兵折将,而且更为糟糕的是汉军此时只有七天的粮食了。也就是说这七天如果拿不下成都,那就只能“望都兴叹”,悻悻地打道回府了。
  时穷节乃见。关键时刻,吴汉没有退缩,他决定坚持到底。
  如果公孙述再在成都城里坚守一个星期,等汉军没有了粮草再发动全面反攻,那么吴汉就算是长了翅膀也难逃彻底溃败的命运。然而,就是这七天却成了公孙述的魔咒。他一刻也等不及,要把城外这些在他眼里耀武扬威的士兵全部消灭。
  支撑着他立即发动反击的不是人,而是上天。这天公孙述在一本“天书”中看到了这样四个字:“虏死城下”。他联想到刚刚的大胜,心里大喜,吴汉等人应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既然他们注定要死在城下,如果我此时不出兵,等他们七天一到撤兵了怎么办,这不是违背了天意吗?
  于是,公孙述就亲自带领城中的全部精兵来攻打吴汉。这场世纪大战,从清早一直打到中午还没有分出胜负。正是晌午时分,火毒的太阳像针一样扎着大地,人在战场自然是苦不堪言。双方又累又饿,公孙述就上前商量是不是行个方便,先填饱肚子再继续打。吴汉可不管这一套,他大手一挥,一支精锐的骑兵便以雷霆之势冲向敌人军中。我的人马还没上,你就说休战,天下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事啊!
  公孙述的士兵本来就已经到了体力的极限,此时敌人突然杀出的铁骑把他们那点残留的意志给彻底摧毁了。于是,接下来战场就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了。公孙述眼看大势已去,逃命要紧,但他哪里会料到自己早已是吴汉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