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

第239章


她不跟郭圣通正面接战,不给郭圣通可乘之机。为此,她移居洛阳以外的宫室去居住,主动回避,高挂免战牌,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如果此时郭圣通及时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还来得及,但郭圣通就是郭圣通,她既然选择了血拼、死战,就会坚持到底,就不会半途而废。眼看一时抓不到阴丽华的辫子,她选择了“迁怒”,把愤怒之火转向了后宫中的其他宫女。很快,所有的宫女都对郭圣通避而远之。顿时,后宫陷入了一片腥风血雨、风声鹤唳之中。
  自作孽,不可活。面对郭圣通的无情取闹、不可理喻、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刘秀善意地提醒她,他喜欢的是温柔贤惠的女人,而不是野蛮女友,请她自省、自悟、自重、自尊。但是,郭圣通对此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依然我行我素,肆意妄为。
  宫中充满腥风血雨,这样下去后宫难言花落知多少。忍耐到极限的刘秀终于不再沉默,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他终于在沉默中爆发了,终于正式下诏,废去郭圣通的皇后之位,立阴丽华为皇后。
  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郭圣通终于幡然醒悟,终于停止了吵闹,也终于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原来一哭二闹三上吊并不是所有女人制胜的法宝,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
  废后诏书送到眼前时才明白,太晚了。此时,或许郭圣通唯一寄托的希望就是早点上吊,以彻底解脱自己。
  当然,想要上吊也是需要勇气的,就在郭圣通在绝望中寻找勇气时,朝中的文武百官和大臣们却都在以冷眼旁观的态势,静静地看着后宫这一切故事的发展。他们都十分清楚,刘秀与阴丽华、郭圣通之间有着特殊的“三角恋”关系,错综复杂,这浑水是不能蹚的,弄不好就会惹火上身。因此,面对他们家庭的内务,他们都识时务地选择了沉默。
  哀莫大于心死,就在郭圣通想要准备上吊时,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进行了阻止,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你一定要去远方,好地方就在远方。”
  帮郭圣通解围解难的人是郅恽。
  如果用一段话来形容郅恽就是:一颗红心去当兵,两袖清风站好岗,三军将士不怕苦,视死如归不怕死,五雷轰顶不怕难,六月飞雪不怕冷,七方有难八方援,九九归一冲在前,十全十美兵哥哥。
  郅恽曾经当过守洛阳城北门的兵哥哥。有一次刘秀出猎,天黑才返回,让侍者去叫门。当天正在值岗的郅恽说:“天黑了,我怎么能相信真是皇帝进城呢?”
  刘秀很欣赏坚守岗位的郅恽。第二天赏赐了一百匹布给他,再后来还让他做皇太子刘彊的殿中侍讲,教授《韩诗》。
  眼看刘秀对郭圣通动真格的了,眼看郭圣通准备寻死觅活了,郅恽便找到刘秀说:“自古夫妻之事,连父母都不能过问,这原本是陛下的家事,我一个部下当然更不能说什么。但我还是希望陛下看在郭家曾经的情义的分上,能网开一面。”
  “我不是个无情的人,却将你伤得最深。”刘秀在叹息的同时,马上又下了一道诏书。
  郭圣通原本已经彻底清醒过来,原本以为自己的穷途末路到了,原本以为这次一定是贬居冷宫,甚至逼令自杀的旨意了。然而,第二道圣旨的内容却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圣旨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刘彊继续当他的太子;二是郭圣通由皇后改称“中山王太后”,允许她和儿子一起生活;三是郭圣通所生的次子刘辅升为中山王,封地额外增加一郡(这一郡的收入,则是为郭圣通准备的生活费用)。
  至此,郭圣通和阴丽华这场后宫之争的终极对决,阴丽华笑到了最后。
  无可奈何花落去
  郭圣通在品尝着自己酝酿的美酒的同时,有苦有累,有痛有酸,更多的是失望与绝望。这就如同一个犯了错的孩子,认识到了错误,但却不知道如何改。当然,尽管她很绝望,但还保留着一丝希望。这份希望来自她的宝贝儿子刘彊。
  前面已经说过,尽管阴丽华和郭圣通在生育方面平分秋色,难分伯仲,都生了五个儿子,但在郭圣通当上皇后时,本着立长为储的原则,刘秀还是把郭圣通生的大儿子刘彊立为了太子。然而,刘秀真正喜欢的却是阴丽华生的大儿子刘庄。原因有两点。
  一是爱屋及乌。刘秀真正爱的人是阴丽华,在这个爱的驱使下,自然喜欢阴丽华为自己生的儿子了。二是爱憎分明。刘秀爱刘庄是因为“类己”,刘秀不爱刘彊是因为“不类己”。
  首先,来看刘彊的“不类己”。
  一是刘彊和刘秀的个性“不类己”。刘彊为人忠厚老实,虽然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一致好评,但刘秀却喜欢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类型。他认为刘彊太古板,太墨守成规,太不懂人情世故,因此对呆头呆脑、傻里傻气的刘彊“不悦之”。
  二是刘彊和刘秀的思想“不类己”。刘彊虽然成为皇太子,但却是个“四有青年”。他从小就非常喜欢钻研兵书、研读五经。而刘秀也经常会带着他一起上朝,让他学习为帝之道。退朝后,刘秀不免要询问儿子对政事的看法。
  可是,问题来了,刘彊对政务的见解倒也中规中矩,可是他对军事却显得过于热衷,常常表现出日后要开疆拓土、征战四方的想法。刘秀对此很无奈,要知道他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多年刀口舔血的征战生涯,他体会到的是血腥、杀戮、生灵涂炭、生离死别,他对战争厌倦到了极点,厌烦到了极致。
  不用说,年轻气盛的刘彊关于武力治国的主张和崇尚柔道治国的刘秀完全背道而驰,这让刘秀很不满,他甚至对这个儿子日后会干些什么,能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什么,都不敢多想。因为一想到这些时,他的心就像是被什么敲打着一样,难受至极。长此以往,刘秀嘴里虽然不说,但心里却对刘彊愈来愈恶之。
  其次,来看刘庄的“类己”。
  一是刘庄和刘秀的长相“类己”。刘庄自小长得十分气派,面容方正,颈呈赤色,据说有尧帝之相。刘庄还非常聪慧,从小就师从经学大师桓荣学习,十岁能通《春秋》之义,这对于从小长相俊美、酷爱读书识字的刘秀来说,自然有似曾相识之感。
  二是刘庄和刘秀的政治观念相符合。善于学习和观察政务活动的刘庄很快展示了“政治能力”。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令检查天下的垦田和户口,并命令刺史、太守们逐一汇报。到汇报这一天,还不满十二岁的刘庄站在刘秀身后,观察上报官吏的神色。
  刘秀仔细检查文书,翻着翻着,在陈留县的吏牍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同是大汉国土,凭什么有的地方能调查,有的地方就不能调查?此事对刚建立的东汉王朝至关重要,非要查清楚不可。因为此时的刘秀,已经一连发下了七道圣旨,要求各豪门大族限制使用奴仆,将战乱中贱买的奴婢一律按照听凭自愿的原则无偿送还给各自的父母。
  刘秀莫名其妙,问下面的官吏们,大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站在刘秀身后的刘庄却挺身而出,站出来说:“河南是首都所在,中央高级官吏都住在这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陛下的亲戚多居住于此。因此对这两个地方的田亩数字,负责检查的官员们当然不敢多问。”刘秀恍然大悟,惊叹不满十二岁的孩子有如此锐利的眼光、如此聪颖的智慧,不由得对他赞不绝口。从此,刘秀对刘庄宠爱有加、器重有加。
  刘彊和刘庄皇子之间的对决,刘秀显然是喜欢刘庄、钟情刘庄、器重刘庄的。尽管如此,成为废后的郭圣通还是期盼着自己的宝贝儿子能解救自己。
  可是,刘彊有舍身救母的勇气,却没有大义救母的能力,因为他此时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在历朝历代朝廷后宫之中,都说母以子贵,同样的道理,子也以母为荣。母后被贬后,刘彊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心里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尽管大度的刘秀对他进行百般安慰千般弥补万般关爱,但在刘彊的眼里都变样了,千言万语抵不过一句话,母后的下场给了这个曾经满腔治国抱负的年轻人一个沉重的打击——一切的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一切的权势利益,只是海市蜃楼;一切的风平浪静,只是汹涌波涛中隐藏的狂风巨浪。
  原本开朗的“白马王子”刘彊变成了沉默的“忧郁王子”,他沉默寡言,他拒绝微笑,他心如死灰,他绝望如斯……
  对此,刘彊的老师郅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郅恽找刘彊进行了一次长谈,劝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经过郅恽开导,幡然醒悟的刘彊马上向刘秀打了一个小报告,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请辞太子一位;二是请准还乡,奉养老母。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经过一番作秀表演,刘彊从“谦辞”到“固辞”,再到最终的“泣辞”,而刘秀从“不忍”到“不肯”,再到最终的“应允”,一切看似极为荒谬,一切看似极为曲折,但这是毫无悬念的结果。
  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对太子一位做出调整:一是免去刘彊太子一职,改封为东海王;二是任命原东海王刘庄为新太子。
  刘秀以铁面无情的方式废掉了郭圣通的后位和刘彊的太子位。也许是出于同情、怜悯,也许是出于舆论的压力、权臣的压力,刘秀并没有对郭氏母子赶尽杀绝,而是很快做出了“多情”之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