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林外史--芙蓉旧事

第24章


在“出龙”时,如果你被拦住了路,那你必须从龙身底下钻进去,这叫“钻龙门”,而绝不允许从龙身上跨过去,否则会遭到众人的臭骂,甚至挨揍的。 
  四 
  划板凳龙,除了求子求财求平安外,芙蓉人还利用它来求雨。但求雨似乎是一种例外。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近40年来,这种事只发生过一次。 
  1967年夏,清江地区发生了百年来最为严重的旱灾,旱情持续了5个月,庄稼几乎全部枯死。下蔡周潭是芙蓉后边溪最深的一个潭,也是芙蓉地区水位最低的一个地方,当时它也干涸见底。芙蓉下街的“水井头”,以往天再旱,水井里照样有水,但那次也断了水,露出了沙石旮旯。为了抗灾自救,当地人在下蔡周潭潭底,拼命往下挖,一边架起抽水机,不断地从地底抽水。这次旱灾,受苦最烈的是清江、南塘等地的百姓,他们在当地根本找不到水,只能坐船或步行到芙蓉买水吃,每担花两毛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清江地区许多地方发生了“求雨”现象。 
  所谓求雨,就是向龙祈求降雨。 
  按照民间的传说,龙一般居住在两种地方,一是龙王庙,二是龙潭、龙洞。芙蓉没有正式的龙王庙,而龙潭、龙洞又都在偏僻山区,所以,当时人们求雨,就搬用“潭深就有龙”这句老话,把离芙蓉街不远的一个深潭——师姑潭看作龙潭,随即将香案郑重地摆在了它的岸边。求雨要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而举行这种仪式有一套复杂的规矩。我已不记得祈祷仪式是如何进行的,只依稀记得当时在求雨现场,人山人海,十分热闹,而祈祷仪式举行之后的接连几个晚上,在芙蓉街、海口、后垟、前垟、山外等地方,大家风风火火地划起了板凳龙。其时,板凳龙所到之处,皆为一片锣鼓声、鞭炮声及大家无法听清楚的祈祷声。按照规矩,板凳龙应该是在正月出游的,否则为大不敬,但这回大家之所以打破常规,这显然是出于不得已。不过,我揣摸,当时大家恐怕是这么想的:只要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即便得罪了神龙,神龙也会理解并原谅的,而反过来说,如果神龙真的可怜并保佑苍生,那它也会乐意随时给百姓赐福的,是绝对不会计较那些繁文缛节的。   
  芙蓉板凳龙(3)   
  只是很遗憾,那次求雨没有获得成功,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天依然赤日炎炎,地依然干涸开裂。 
  五 
  诚然,在从事诸如求子求财求雨求平安等封建迷信活动方面,芙蓉板凳龙跟外地的灯板龙没有什么两样,无不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灰色岁月,它是没有什么光荣可言的。然而,芙蓉板凳龙特别是芙蓉下街的板凳龙,它顺从民意,不落窠臼,突出“求乐”,以至人人喜爱,这却是特别值得一提的。 
  芙蓉下街,当地人习惯上叫芙蓉街,它虽说有“街”,但文化生活却严重贫乏,况且,土生土长的民间娱乐项目几乎没有,因此,划板凳龙,大家在求乐方面下了许多功夫。 
  按照外地的惯例,每逢板凳龙出游,队伍总以两支旗灯、两对或四对高照开路,后面伴以长号和细乐吹奏,再以大锣大鼓压阵。可芙蓉街人每次划龙,除了坚持做到这一点外,还增加了一班或两班锣鼓队,同时,以本地“大众”剧团乐队为班底,充实细乐吹奏人员,使唢呐、管、笛、丝弦等八音响乐,能吹打出各种曲牌。另外,他们用摹捐而来的钱,购买大量鞭炮,指派专人在现场鸣放。这样一来,划龙现场的热闹气氛大大增强,使划龙者和观众感到莫名的兴奋。 
  芙蓉街人管锣鼓等行头叫“大闹”,他们在“大闹”敲打方面,更自创了一套打法,这种打法跟外地一般通用的“以鼓声、锣声为主”的打法完全不同,它以钹声、锣声为主,适宜于近听,听起来特别热闹、振奋。譬如:大荆、白溪等地这样打:“同,同,同同康,同同康,康康康,同康同同康,同康!”芙蓉街人却这样打:“妻妻康,妻妻康,妻妻儿妻儿妻康,妻康儿妻康,康妻康!康康儿妻康!”因为芙蓉街每次划龙,差不多都放在天后宫或街道上进行,而天后宫和街道场地逼仄,包围性强,所以,采用这种适宜于近听的“大闹”打法,会收到强烈的回音效果,使现场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静止地看芙蓉板凳龙,它并不好看,其龙身就像一条“长板凳”,既没雕饰又没色彩,很单调,根本谈不上什么漂亮,它远远比不上人家布龙、纸龙、草龙、柴龙、篾龙、钱龙等龙灯那般鲜艳夺目,但如果动态地看,芙蓉板凳龙却充满了野性,它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美,能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刺激和冲击。可以这么说,板凳龙的生命在于运动,魅力也在于运动,离开运动,板凳龙的观赏性就无从谈起,而运动得越剧烈,板凳龙就显得越美,就显得越有吸引力。 
  民俗学家们认为:除了祈雨祈福、娱神娱己,舞龙还有彰显力量的作用。这是因为:一则舞龙本身是一个“力气活”,那些由腾跃、翻滚、盘回、穿插、耸立等构成的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无法完成。二则龙是力量的典型代表,自然界的天象和诸多动物,都将自己的力量投赋在了龙的身上,因此舞龙既是显天力,也是显人力。三则不排除对龙的“调侃”和“不敬”。龙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它常常以张牙舞爪、耀武扬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面目出现,使芸芸众生不得不敬而畏之。但现在不同,大家可以按龙头、折龙身、揭龙尾,借助舞龙尽情地把这个帝王之象折腾、戏耍、嘲弄一番。 
  自然,作为舞龙的一种特殊样式,板凳龙也肩负着“彰显力量”的使命。正缘如此,芙蓉街人在如何加剧板凳龙的运动方面,也就是在如何彰显板凳龙的力量方面使出了许多新招。 
  首先,他们增加了板凳龙的龙身档数。按照外地的通例,一条板凳龙,其龙身只能限于36档。但芙蓉街人不拘泥这一套,觉得龙身36档太短,运动起来气派、声势不够,他们索性放开,让大家自愿加盟,谁扛着“短板凳”过来插一杠,都欢迎。反正每只“短板凳”,两端都凿有榫孔,它们连结时很方便,只要在榫孔间插下活梢就行了。因此,芙蓉街出游的板凳龙,龙身总是显得特别长,常常达六七十档,有时竟超过100档,它前后拉开,逶迤150多米,倘若在夜间滚动,它简直像涌动一条波涛翻滚、流光溢彩的河,其场面之壮观,气势之恢宏,是不消说的了! 
  其次,他们提高了运动强度。以往划板凳龙,芙蓉街人一般将重点放在户外的空旷场地上,大家绕着圈子,顺着来,倒着去,跑跑走走,一会儿将“龙”抱在怀里,扭来拐去的向前疯跑,变出种种阵势,一会儿将“龙”扛在肩上,慢慢向前走,以作休息。现在划板凳龙,他们则将重点放在天后宫里。天后宫是个回廊式的长方形院子,它里头拥有众多的廊柱,划龙时,“龙”就在各廊柱间滚动,成“S”型绕来缠去,龙板撞在廊柱上,会发出嘭嘭嘭的可怕声响。 
  由于“龙”在宫内的廊柱间绕来缠去,拉力强大无比,队伍中任何个人都无法改变它的走向,因而划龙者必须紧紧抱住“龙”而随队统一跑动,否则就有可能被“龙”甩开以至重重跌倒在地;同时,由于“龙”在廊柱间绕来缠去,逢柱必撞,因而划龙者在跑动中须臾不能掉以轻心,务必高度警惕,而每当遇上廊柱,就要咬紧牙关,扎牢马步,弓紧腰,尽量让自己的身体远离廊柱,否则,缓了劲,或松了步,万一让“龙”卷裹进去,撞在廊柱上,那就会出事!实际上,芙蓉街每次划龙,总有一些人跌伤或被撞伤,他们当中既有划龙者,也有观众。因此,将划龙的重点放在天后宫里,让“龙”频频地在宫内的廊柱间绕来缠去,这就大大提高了划龙的运动强度,使得这项运动更富刺激性。当然,这对划龙者的体力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但这恰恰是划龙运动所需要的,也是划龙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的魅力所在。什么叫刺激?有危险,这才叫刺激。什么叫勇敢?明知有危险,偏偏冲着它上,这才叫勇敢。什么叫男子汉大丈夫?不怕一切,敢于冒险,这才叫男子汉大丈夫。也恰恰因为如此,芙蓉街每次在天后宫划龙,划的人总是故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在廊柱间滚动,以此决出雌雄——看谁中途当逃兵,看谁坚持到最后,而谁中途当逃兵,谁就是狗熊,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英雄。于是乎,划龙现场,锣鼓喧天,尘土飞扬,呐喊声、鞭炮声、龙板撞击廊柱发出的嘭嘭声不绝于耳,其场面之紧张、激烈,令人惊心动魄!   
  芙蓉板凳龙(4)   
  少时我爱赶热闹,每逢天后宫举行这种盛事,都拼命地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板凳龙激烈的运动中,龙板与龙板之间,由榫头与榫头摩擦所发出的“格格”声,清晰可闻,那声音仿佛发自骨骼,听起来十分可怕。 
  划板凳龙是一项跑动性、角逐性很强的运动,体力消耗很大,一个人坚持划到底,往往力不从心,会累垮的,所以,在芙蓉街,划龙者与观众是允许可以互换角色的。每当“龙”在天后宫的廊柱间绕来缠去时,观众与“龙”往往贴得很近,他们中的年青男子,无不想抓住机会一试身手,于是,每当发现某位划龙者体力不支,气喘吁吁,步子蹒跚,或发现某位划龙者跌倒在地,或被撞伤,他们便会抢着取而代之;有的青年人,长得瘦弱,明知道自己不行,偏闹着玩,有时也插一杠,结果,才一两个回合,就被“龙”甩了出去,摔倒在地,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他自己乐得也哈哈大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