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朱祁镇

第33章


于是,他连夜草拟奏疏,建议郕王下令:
一、将通州仓所储粮草移入京师。
二、征调两京、河南备操军立即入京。
三、征调山东及浙江、福建沿海备倭军入京。
四、征调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入京操练。
五、急调宁阳侯陈懋率往浙江剿捕叛匪的军队回防北京。
当时,地处漕运北端的通州仓储有大量的粮食,由户部仓场侍郎管理收支。瓦剌军若由紫荆关侵入,通州是进攻北京的必经之路。通州城垣低矮,防守薄弱。有人担心通州粮仓若为瓦剌所掠得,足够他们一年的军需。因此主张坚壁清野,将储藏在那里的粮食全部焚毁,以免落入敌人之手。
当时在北京的应天巡抚周忱,是一位最务实善理财的名臣,他建议说:“通州仓米数百万石,可充京师一年之饷,弃之可惜,焚之更暴殄天物,不如令各军自取之。”
于谦正在筹划如何将通州储粮运入京师,他十分赞赏周忱的建议。于是下令进京各军均由通州入,自行带足半年人马所需粮秣。又上奏郕王批准,令户部调集顺天府五百辆大车,转运通州粮入京师各库。并制定奖励政策:凡运粮二十石纳入京仓者,给脚银一两。
除了组织车辆转运粮食,户部又通知京都文武官员,自九月至明年五月的俸粮,提前在通州仓支领。在籍军户均提前发半年粮。除此,还发动新选丁余、旧操舍人、守城匠人、门军伙夫及普通民壮乡勇,自愿报名参与运粮,分别给予白银和布匹作为酬劳。
郕王下令,委派右都御史陈镒、都督同知武兴、都指挥杨节负责统筹管理运粮事宜,使运粮工作有组织有秩序地顺畅进行。
由于朝廷决策果断,各项措施得力,组织工作井井有条,通州仓所储存的数百万石粮食,在半月之内全部转运到了京都各仓。至此,京师军民粮食储备充足,就有了长期防卫的底气,人心也渐渐安定下来。
况且,通州仓所储的大量粮食被移走,对以轻骑进扰、就地取食的瓦剌军也是一大打击。从而延缓了也先企图进犯北京的步伐,为后来惊天动地的北京保卫战赢得了聚集军队、加强操练和布置防御的宝贵时间。
第十四章 清算阉党罪行
一 叛阉的丑恶嘴脸
与英宗一道被俘的太监喜宁,是皇宫重要部门御用监的掌印太监,其权势仅次于司礼监王振。喜宁有蒙古血统,《明英宗实录》说他是“降虏”。至于他是如何得宠成为宫中最有权势的太监已不可考。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蒙古血统,又贪生怕死,从被俘的第一天起,他就彻底背叛了他的主子,心甘情愿地投降瓦剌。由于他会蒙古语,一见到太师也先,他就用蒙古族的礼仪跪拜祝福道:“长生天庇荫太师得胜。小臣愿认祖归宗,归依太师帐下效犬马之劳。”随即,他把明朝各边镇,特别是大同、宣府、居庸关等处的防御体系、驻军多少、将帅履历等机密情报一一泄露给也先。
也先开始还有些怀疑:明朝皇帝身边唯一的亲信太监,怎么这么容易就背叛他的主子呢?其中莫非有诈?可是经过一一核对,喜宁提供的边关情报是完全真实的,有许多还是他们未曾掌握的机密内情。由于喜宁的蒙古裔身份,加之以后他又陆续出了一些有用的主意,也先开始信任这个矮小的阉官了,也就不把他派去服侍英宗皇帝,而是留在太师帐中参赞顾问军事。
土木堡事变的第二天,喜宁就给也先出主意道:“太师莫若即奉大明皇帝至宣府城下,那里的守将或许还不清楚昨日土木堡的战况,或可赚开城门。即使不成,也可以皇帝为人质,勒索金帛。”
也先听从了喜宁的主意,便派了一支兵马挟持英宗来到宣府城南门。英宗骑在马上,身旁有一队士兵穿着明军服装,举着从土木堡缴获的黄罗伞盖。瓦剌军首领命袁彬朝城上高声宣谕:“大明皇帝驾到,着宣府总兵杨洪、参将纪广、都督同知朱谦、右副都御史罗亨信开门迎驾。”
守城军士将信将疑,朝下面张望了半天。分明是一队挎着圆月弯刀的蒙古骑兵,为何谎称大明皇帝驾到?况且皇上听说被围困在土木堡,缘何突然出现在这里?
当时已是薄暮时分,雾霭朦胧,军士们看不太分明,莫辨真伪。于是他们秉承长官的意志,高声回答道:“我等奉命守城,天色已晚,不敢开门。况且总兵官杨洪已往别处,不在城中。”
瓦剌首领又让英宗命袁彬走近城下,前去叫门。城门仍然没有开启的迹象,任凭袁彬喊得声嘶力竭,却毫无动静。
城上的军士见袁彬纠缠不休,把监军的宦官请来辨认这个叫门的人。宦官不认得袁彬,军士们便用火枪对准他,威胁他若还不走开,便放枪打死他。
当时,巡抚宣府、大同的右副都御史罗亨信仗剑坐在城下,传令说:“出城者斩!”他早已识破了也先的诓城之计。即使他辨认出黄伞盖下坐的真是当今皇上,但你身后是虎视眈眈的瓦剌铁骑,我怎敢开门揖盗?
也先见不得逞,面对宣府高耸的城墙和严防死守,自忖难以攻下,只得调转马头,悻悻地离去。
当天晚上,也先挟着英宗一行,向北涉过南洋河安营扎帐。这天夜间骤降暴雨,电闪雷鸣。一道道闪电劈空而下,竟然将太师也先的坐骑青骢驹劈死。蒙古人迷信意识很重,认为这是上天的谴罚和不祥之兆。
也先率领众首领齐集帐外,顶着风雨忏悔祷告,祈求长生天饶恕他们在土木堡屠戮数十万生灵的罪过。
而他们的囚徒大明英宗皇帝,刚刚落入敌手,心怀恐惧,不知道也先将会如何处置他。夜里,他蜷缩在凋敝的帐篷里,听着外面的风声雨声,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便叫醒身旁的袁彬,让他装着小解,到帐篷外面去观察瓦剌人有什么动静。
袁彬来到帐外,四周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当他往回走时,蓦然见到万道红光覆盖着英宗栖身的地方,久久不散。他这才知道真龙天子果真有上苍庇护,因而安心不少。
当晚,也先帐下有两个和乃公一样的首领,觉得带着明朝皇帝是个累赘,起心想谋害英宗。当他们提着刀蹑近英宗的帐篷,忽然眼前一道红光,晃得他们睁不开眼。瓦剌人极为迷信,见此异兆,自然不敢造次,他们跪在地上祷告长生天,请求原宥自己的罪过后,悄悄遁去。
有人将这些异兆报告给了太师也先。翌日清晨,也先带着伯颜帖木儿等人来到英宗寝帐,毕恭毕敬地向他请安,并奉上热喷喷的牛羊肉和奶酪,还送来了上等的寝具。
二 也先大同索贿记
八月二十二日,也先挟持英宗皇帝到达大同,他仍然如法炮制,拥戴英宗坐黄盖伞下,命袁彬前往宣谕:“大明皇帝驾到,宣广宁伯刘安、都督佥事郭登、给事中孙祥、知府霍瑄开门迎驾!”
此时,大同守将刘安、郭登都在城上督促士卒坚守。他们虽然辨认出黄盖伞下的确是英宗皇帝本人,但他们早已得到土木堡兵败的情报。皇帝现在已经被瓦剌人控制,城门一开瓦剌铁骑岂不一拥而入?
于是郭登只得站出来朝城下喊话:“朝廷有令,城门不得擅自开启,皇上请善自保重。”
英宗皇帝见郭登不买他的账,生气地又让袁彬传旨道:“朕与郭登是姻亲,为什么这样对待朕?”
原来,郭登是明初大将武定侯郭英之孙。郭英有一个儿子娶了太祖朱元璋的永嘉公主,又有二女分别为辽王朱植和郢王朱栋的妃子,孙女为仁宗朱高炽的贵妃,可谓亲上加亲。仁宗的贵妃就是郭登的堂姊,所以英宗发怒说郭登慢待了他这位至亲。
面对英宗的质问,憨直的郭登想:皇上你好糊涂!难道不知道瓦剌人是拿你当幌子来诓开城门吗?于是他硬着脖子对城下的袁彬喊道:“你转告皇上,臣今日奉命守城,不知其他。”
袁彬见他如此强硬,自己无法向英宗复命,倔劲一来,怒不可遏地对着城上大叫道:“郭登,你无父无君,我跟你拼了!”
袁彬一面大声喊叫,一面用头猛撞城墙,撞得鲜血直流,差点晕死过去。
郭登见状,怕无端闹出人命案来,将来一旦英宗放归,就会是一宗罪名。便命军士放下一个箩筐,将袁彬吊上城来。
袁彬上得城墙,即与郭登抱头痛哭,冰释前嫌。他传达英宗的旨意,说瓦剌此行只为贪财,也先答应只要得到重金赏赐,便可释放英宗皇帝。
郭登将信将疑,但皇上在人家手里,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姑且一试。
袁彬又说:“我一介小臣,诸位大臣何不出城见驾,亲聆皇上旨意。也先现在急于得到赎金,决不会羁留诸位大人。”
刘安等官员认为袁彬说得在理。于是仅留郭登守城,广宁伯刘安、侍郎沈固、给事中孙祥与知府霍瑄等文武官员一同出城,至英宗驾前觐见。
英宗蒙难后首次见到这么多臣子,百感交集,涕泪纵横,哽咽几不成语。议到赎金,英宗降旨道:“武进伯朱冕、西宁侯宋瑛及监军郭敬丧师辱国,致陷乘舆,应将其家资没收。若还不足,朕意以大同库银抵之。”
于是,刘安等返回大同城内,立即行动起来,搜得郭敬、朱冕、宋瑛家资金银一万余两,连同库藏的蟒衣、彩缎一并送出城外。英宗将金银蟒衣彩缎分赐太师也先、伯颜帖木儿及大同王。也先仍不餍足,索要银二万两,约定:“金至即遣还圣驾。”
英宗见自己有赎身回朝的希望,便密嘱刘安道:“卿返城速凑齐此数,以赎朕身。朕若返朝将不忘卿的大功,晋升卿侯爵。”
刘安得到皇上的许诺,回城后积极搜刮金银,连自己的家产也忍痛赔了进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