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朱祁镇

第45章


不然,朕不惜一战!”
阿剌知院的使臣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回到漠北之后,也先仍然在和与战之间犹豫不定。他又试探着派了两千骑兵去侵扰宣府,妄图从那里打开缺口。结果遭遇朱谦、纪广等的抵抗,激战数小时,瓦剌军损失惨重大败而逃。
在这以后,也先才开始打消武力进攻的念头,认真考虑将太上皇送还明朝,以换取和平和恢复朝贡贸易,赖以取得他们急需的各项物资。
下部:夺门之变
第二十章 太上皇归来
一 朝堂里的激辩
瓦剌也先的军事行动在明朝边关将士的严防死守之下屡屡受挫,而这时他的两个同盟伙伴脱脱不花可汗与阿剌知院,频频派出使者与明朝议和,并且将他们的军队撤出关外。也先的势力变得孤单,他感到与明朝对立下去没有好处,倒不如像过去那样,每年进贡一些马匹貂皮之类,可以获得成倍的赏赐。一旦恢复朝贡贸易和边境马市,塞外急需的绸缎布匹和日用品就可以得到保证,牧民生活也能大大改善。
强悍的也先也许并不懂得化干戈为玉帛的道理。他只是权衡目前对峙双方的军力,自己并不占据优势。而且还得提防阿剌他们暗中算计自己(这并非杞人忧天,四年后也先即在内部火并中为阿剌所杀)。
现在也先手里还掌握着太上皇,可以作为与明朝谈判的筹码。明朝虽然另立了皇帝,可太上皇在人家手里总不能说咱不要了吧?于是在景泰元年六月间,也先派遣使者到达北京,明确表达了愿意与朝廷讲和,并愿意奉还太上皇。
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一个国家的皇帝做了异国的俘虏无疑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这在历朝历代都非常罕见。对于当朝的大臣们也会认为是莫大的耻辱。
于是以吏部尚书王直为首的大臣们联袂上书景帝说:“太上皇为小人所蒙蔽,轻易出战,以致身陷虏营。陛下宵衣旰食,勤于政事,征召天下兵马,与群臣百姓戮力同心,希望在旦夕之间歼灭此贼,以雪不共戴天之耻。瓦剌也先受到上天的警告,萌发了悔过之心,来向我们请求议和,愿奉送太上皇回京。这是转祸为福的机会,望陛下答应他们的请求,派遣使臣前往塞外,借以考察其诚伪而予以接纳,迎奉太上皇回京,对祖宗、社稷都是莫大的安慰。”
景帝把大臣们的奏折装模作样地看了两遍。其实他心里早就窝了一肚子火:又是迎奉太上皇回京!他一听这话就心烦。可是对这班肱股大臣又不好发脾气,于是只好采取拖延的办法,挨过一天是一天。他答复群臣道:“卿等讲得很对,只是前后五次派遣使者前往漠北,始终不得要领。现若再次派遣使者,如果他们借送太上皇之名来侵犯京师,岂不成为百姓的一大祸患?贼寇狡诈难以相信,改日再议此事。”
群臣面面相觑,无可奈何。不久,阿剌知院的使者再次来到北京,尚书胡濙等又就此事上奏进言。景帝非常恼火,在文华门召见群臣,严词厉色地道:“朝廷因通和坏事,朕一再晓谕必须与瓦剌断绝往来,以绝其窥视中原之心。卿等屡屡上书要与其议和,究竟想干什么?”
景帝措词严厉,大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有些大臣再也不敢出声了,悄悄往后退缩。但偏偏有耿直的吏部尚书王直站了出来,当面顶撞景帝道:“太上皇陷于贼手,是我等君臣的耻辱,理应奉迎回国。现在瓦剌表示有意送回,朝廷一定要派遣使臣前往迎接,不要事过而后悔!”
景帝见王直态度如此强硬,心想:你们一定要把太上皇接回来,莫非是要朕避位让贤?于是他突然发难道:“我不是贪恋皇位,当时是你们硬逼着我坐上这个位子的!”
群臣顿时瞠目结舌,不知该如何对答。这时于谦冷眼旁观,他懂得景帝的心理,以为群臣坚持奉迎太上皇回来,意在使其复位。他当皇帝刚刚当出点滋味来了,怎么能不恼怒呢?
于是,于谦站出来坚定地说:“陛下天位已定,怎么还会有变?不过就常理而言,我们还是应该从速奉迎太上皇回来。如果他们果然心怀诡诈,我们就有话说了。”
群臣纷纷点头称是。于是景帝心里的疙瘩解开了,便看着于谦改变了神色道:“依你,依你!就按你们的意见办好了。”
遣使议和与迎奉太上皇的事就这样决定了。群臣正准备退朝,景帝最为信任的司礼太监兴安竟跳出来责问道:“你们想要派遣使臣去瓦剌,请问谁是富弼、文天祥那样的人?”
富弼是北宋时的大臣,在辽国重兵压境时奉命出使辽国谈判;文天祥在元军进逼北宋都城临安时,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遭其扣押。太监兴安懂得一点历史,便讥讽朝中无人。
王直素来憎恶宦官干政,见死了一个王振又来了一个兴安,气不打一处来。他义正词严地驳斥道:“朝廷大臣唯天子之命是从,既食皇家俸禄,怎敢苟且偷生逃避艰险?”
兴安这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朝廷决策已定,便要选择出使瓦剌的使臣。当时有礼科给事中李实,慷慨自荐出行,前往瓦剌奉迎太上皇。于是朝廷擢升他为礼部右侍郎任正使,大理寺少卿罗绮为副使,指挥马显任通事,带着皇帝诏书,与阿剌使者一同前往。
李实看到皇帝诏书上只提到议和,并没有迎奉太上皇回京的字样。他竟然认为草拟诏书的学士们写漏了,便到内阁去询问。在半路上他遇到司礼太监兴安,问起此事,兴安竟大声训斥道:“你拿着诏书上路就是,其他的事不用管!”
李实不蠢,从兴安的态度里他明白了皇帝的用意,看来自己这趟差事不好干。
二 李实与太上皇的对话
李实、罗绮等使臣在景泰元年七月初一陛辞,景帝在左顺门召见他们,面谕道:“你们去脱脱不花、也先那里,勤谨办事,好生说话,不要弱了国势。”李实等唯唯点头领命。
李实等带去皇帝给脱脱不花可汗、也先太师和阿剌知院的敕书三道,每人三百两白银和二十四表里彩缎赏赐。与阿剌使者完者脱欢等一并起行,经居庸关、怀来、雕鹗堡、独石、毡帽山等地,经过十来天行程,抵达也先驻帐地失儿八秃。也先接见使臣,李实呈上皇帝敕书以及所赐金帛。
也先见明朝派使者来,颇为高兴,答应明天引他们去见太上皇。并且颇有风度地说:“大明皇帝是我的仇人,自领军马与我厮杀。天的气候(即上天保佑)落在我的手里,众人叫我射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着知院伯颜帖木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们捉住我,留得到今日么?”
李实连忙恭维道:“此足见太师仁厚之心。”
也先道:“你们来得好,若不来啊,我们七月十五日人马到北京也!”
第二天,李实、罗绮等使团人员在瓦剌骑兵的带领下,穿过草原到伯颜帖木儿营地去朝见太上皇。在那里,李实等见太上皇的住处只是一顶敝旧的帐篷,围帐布帏,席地而寝。旁边停有一辆车、一匹马,想是移营迁徙时用的。堂堂一国之君,竟然处境如此凄凉,李实等倍感心酸。
李实与罗绮等叩见太上皇后,献上带来的纻丝四匹、粳米、鱼肉、果脯、烧酒、器皿等物。自土木堡事变之后,祁镇将近一年未见故国来人,未闻乡音。李实、罗绮等虽是不甚熟悉的小臣,但仍然感到格外的亲切。他向李实等倾吐胸臆道:“比先,我出来非为游猎私己之事,乃为天下生灵,躬率六师征讨迤北。不意被羁留于此,实因王振、陈友、马清等所陷。也先实意送我回京,被喜宁引路,先入紫荆关,掠杀人民,拥至京师。后至小黄河,也先欲送回,又被喜宁阻住。”
李实接过他的话,谏道:“太上皇蒙尘陷此绝境,皆因宠信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宦官,他日若得回京,太上皇应当引咎自责以谢国民。”
提起这个伤心的话题,祁镇颇觉得委屈,流泪道:“我用错了王振,招致今天的灾难。为什么王振在时,群臣都不进言,现在却尽皆归罪于我!”
祁镇的衣履破旧不堪,他问李实是否给他带来衣帽等物。李实不能说朝廷没有做这样的准备,只能把自己和使团成员带来的衣帽鞋袜献给他。
祁镇心知肚明,朝廷对接他回去的态度并不积极,是御弟怕他要求复位。于是吐露心迹道:“也先有意送我回京,请你们转告朝廷,差人来迎我。我愿为黔首(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或去守祖宗陵寝。也先说若不来接取,将令人马扰边,十年不休!”
李实、罗绮等拜别太上皇,祁镇依依不舍地将他们送出很远。后来李实有一首七律描述这次君臣会面的凄凉情景:重整衣冠拜上皇,偶闻天语倍凄凉。
腥膻充腹非天禄,草野为居异帝乡。
始信奸臣专国柄,终教胡虏叛天常。
只今来使通和好,翠辇南还省建章。
李实等在向太师也先辞行时,表达了迎接太上皇南归的意思。也先说:“大明皇帝敕书内只说讲和,不曾说来迎驾。太上皇留在这里,又做不得我们的皇帝,是个闲人。我还你们,千载之后,只图个好名儿。你们回去奏知,务要差遣太监、大臣来迎,我便差人送去。如今送去啊,轻易了。”
也先为了表示与明朝和解的诚意,立即差遣尚书土木军偕同副使罗绮前往大同,调回侵扰边境的骑兵。
李实南归时向太上皇辞行,祁镇再三嘱咐道:“你们回去,上复圣母太后及当今皇上:也先要者,非为土地,唯要蟒龙织金彩缎等物,可着早送来。”
祁镇此刻心里十分着急,深恐朝廷不来接他回京。他对自己的回归忧心忡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