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终结者

第45章


使者胆寒之余,也不敢擅做主张,只得先将蒙恬转移到阳周,监禁起来。蒙恬手中的这支王朝最精锐的军队,则交由裨将王离统领,以李斯舍人为监军。
使者还报,胡亥、李斯皆大喜,赵高却是喜中有忧。对于胡亥和李斯来说,扶苏一死,就表示政变已经成功,蒙恬虽还活着,却已经不足为患。而对赵高来说,只要蒙恬还活着,他的噩梦就没有结束。为了拔掉这颗眼中钉,胡亥登基不久,赵高就急不可耐地向他屡进谗言,最终让胡亥赐死了蒙恬。
一纸伪造的诏书就要了扶苏的命,不知这是赵高之狡诈还是扶苏之愚蠢。
后人对扶苏的评价颇多,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关于他的评价是“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明朝首辅张居正说:“扶苏仁懦。”苏轼评价扶苏之死,认为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张居正却认为,扶苏虽然“仁”,却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为后世效法。苏轼与张居正一个肯定扶苏,一个否定扶苏,或许是真心实意的,或许只不过是当时所处形势需要他这样来讲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扶苏是孝,但孝并不意味着唯命是从。如果用百依百顺来解释孝,那扶苏堪称不孝。他总和父亲有分歧,有分歧自然就免不了争吵。有争吵就是不顺不依,不顺不依就是不孝了。可当他听到父亲赐自己死的假诏时,何以即刻拔剑而自裁?一切都是因为秦始皇所受的法家教育,而最致命的就是,扶苏太了解有着法家思想的父亲了。
秦始皇和扶苏的关系一直扑朔迷离,因为他们的政见完全相反,特别是秦始皇“焚书坑儒”遭到扶苏数次直谏后,把扶苏赶到了蒙恬军做监军。由此可知,他们的父子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扶苏被派往蒙恬处作监军是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扶苏被矫杀,两年时间里,秦始皇从未过问过扶苏。但就在秦始皇临死之前,却“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上写‘与丧会咸阳而葬’”。不管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秦始皇在死之前还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个儿子中也只有扶苏堪当大任,况且又是长子,遵古制,自然会立他为太子。所以打算将玉玺赐给他,并让他赶回咸阳参加自己的葬礼。只可惜,阴差阳错之下,他终于没能把大秦王朝的权柄亲手交到扶苏手中。
点 评
秦始皇带着遗憾死在了沙丘,他的儿子扶苏也很快随他而去。大秦王朝刚刚创立,一切百废待兴,如果扶苏能顺利接班,或许能开创一番盛世。然而嬴政死了,扶苏死了,蒙恬死了。不久,秦也亡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戛然而止,留下的怅惘令后人叹息不已。
软弱听话,成了致命伤
扶苏本是秦始皇最器重的儿子,也是他亲自指定的接班人!
扶苏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陈涉世家》里就有提过“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胜当时不过一个服徭役的人,是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连他都知道扶苏的贤德之名,这也说明在百姓心中,扶苏的确是很受爱戴的。
扶苏有他自己的政治见解,并不一味听秦始皇的。对六国士子、遗民的主见是安抚,通过化解与秦国直接的仇恨,以此来收服他们的心,就算他们有的人还不会真正臣服秦国,但也没办法掀起什么波浪来,由此可见扶苏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因为接到一封赐死的诏书就自杀了,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扶苏傻吗?不傻,而且很聪明,但这封明显有问题的诏书,他竟然一点都不怀疑。蒙恬苦口婆心劝他去复请,他也没有听进去,直接拔出剑来,就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太史公没有给我们详细描写,所以我们只能靠猜测。
如果扶苏知道胡亥比他父亲还暴政,以致断送了几辈人的心血,他还会自杀逃避么?
如果扶苏选择挥军咸阳,陈胜还会起义么,刘邦还有机会和项羽争霸么?
但历史没有如果,扶苏死了,他死得憋屈而无奈,几千年来让人煞费思量。
扶苏的死,和他软弱的性格有关,也和秦始皇的专横有关。我们都知道,如果家长太专横了,孩子一般有两种情况:要么特别叛逆,要么特别懦弱。公子扶苏就属于后者,他实在太怕秦始皇了。很多人说,他敢在政见上和他爹顶嘴,在边关据说也干得挺好,应该不算懦弱的吧?您要这么想,就被表象迷惑了。秦始皇的儿子,有一个算一个,都在这位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老爸压力之下,选择了骨子里的懦弱。
扶苏在历史上真正的戏码不多,影响却不小。在秦始皇晚年的残酷统治下,满朝文武都噤若寒蝉,只有他敢于当着秦始皇的面力陈己见,成了秦朝朝堂之上唯一的亮点。在很多人眼里,他是未来的仁君,政治眼光长远。
而且这位大公子不光英明,还神武。至于这个神武,不是从他老爸嘴里说出来的,也不是蒙恬鉴定的,在历史上居然是赵高对李斯说“长子(即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才让这位长公子的英明神武有据可查。
由此可以看出,扶苏的资质其实很不错。如果嬴政是个合格的家长,他说不定真能成才。从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和在边关的表现来看,他身上未尝没有他父亲的影子。但是,在始皇帝过度的压力下,扶苏的成长,出现了两个严重问题。
首先,缺少政治手腕。吕不韦死后,在秦始皇的压力和手腕下,秦国的朝堂,至少在明面上,没有敢冒尖儿的。私底下当然小动作是不可避免的,但那就不是年纪尚幼的扶苏所能参透的了。公子扶苏,从长远来看也许有政治眼光,但在政治手腕上,他完全是个低能儿,因为始皇帝在这点上既没给他外部环境,也没有主观教育。以至于秦始皇让他去戍边,这么明显拉拢军队的机会,到了扶苏这儿却变成了单纯地磨炼自己。
其次,性格软弱。扶苏表面上是有独立意志的,但实际上,他是软弱的。说起来很奇怪,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始终是崇尚法家、排斥儒家的,那么作为大公子的扶苏是在哪儿接触了那么多儒家,或者说至少是儒家式的思想呢?我们看他进谏时的观点,还有他在被逼自杀前,蒙恬怀疑其中有诈,扶苏说的那句:“父赐子死,尚安复请!”也许您听着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古人嘛,封建思想,可是别忘了,这会儿百家争鸣才刚刚过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至后来的程朱理学还都是没影儿的事呢,这会儿的儒家,还远没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时候呢(这句话最初是汉代董仲舒说的),他扶苏怎么就这么超前呢?其实,这一切并非来源于儒家的熏陶,而是来源于扶苏在始皇帝面前那种骨子里的软弱!他的善良,只是对父亲的一种特殊的叛逆;而他最后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的那种服从,更不是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而是秦始皇的积威所致。
关于扶苏的死有个人必须要提,那就是李斯。李斯与扶苏一直有矛盾,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提出仿周制分封子弟,嬴政和扶苏是赞同的,当时是廷尉的李斯以周朝的没落反驳,秦王想想觉得李斯说的不错。从那时候起扶苏对李斯没什么好印象,李斯的人品也确实不怎么样,后来在李斯的推动下,嬴政“焚书坑儒”,扶苏对李斯的印像更恶劣,这也是赵高能说动李斯立假诏书的原因。赵高说得不错,如果扶苏上位,那他一辈子也没机会了,如果胡亥上位,他就有从龙之功,从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李斯是个势利的人,他知道怎么选。于是扶苏自杀,蒙恬也被害死……
点 评
扶苏死了,不但他自己死了,还连累了蒙氏一族。蒙恬手里的军队,是始皇帝给扶苏留的底牌,但扶苏一死,这张底牌就彻底失去了意义。蒙恬是不可能背叛秦朝的,而掌权的赵高和蒙氏一族的积怨极深,所以,蒙氏一族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第十章 赵高:大秦王朝的掘墓人
争霸中原550年的秦国、统一天下15年的秦王朝,是被谁推翻的?答案通常是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大家轻易不会想到,他们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同谋”。虽然他没有和其他几位发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联络,但是他确实参与了这个重大的事件:结束短命的王朝。这个人就是赵高。
努力专营,不甘卑贱谋高位
在秦朝的历史上,有三个响当当的权势人物:第一个是吕不韦,第二个是李斯,最后一个就是赵高。提起赵高,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京剧《宇宙锋》里面那个蒙君惑主、阴险狡诈的白脸奸臣。他在世人的心中,是一个靠阴谋起家的奸佞小人。然而,在险山恶水的秦朝政坛上,没有高明的政治手腕和阴谋伎俩,如何能获得成功?从这点来说,赵高又是高人一等的。他凭借野心和城府,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秦王朝玩弄于股掌之上,仅凭这一条,他就是个了不起的家伙。
靠阴谋起家的赵高,当然有当阴谋家的天分和才能。如果没有靠阴谋成名,那么他赵高就不能称为赵高,只能说是“赵低”了。赵高本是赵国的贵族之后,他的父亲是赵国君主的远房本家,赵高生于秦昭王末年,大概是在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前后生于秦国首都咸阳。谁要说赵高不是人才,那一定是大错特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