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终结者

第46章


事实上,他还是一个法学天才。
在战国时代,许多人的姓氏暗藏玄机。赵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起来,他还是赵国王族的远亲。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多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受宠爱的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穷潦倒终生,至死不得归还。赵高祖上,大概是由赵国到秦国作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意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赵高有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官。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赵成。赵成后来接替赵高,做了秦王朝的郎中令,曾经参与谋杀秦二世的望夷宫政变,也是一位人物。隐官是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
在秦代的等级身份规定中,在隐官劳动生活的人,其身份也叫隐官,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王朝法律注重公正,隐官虽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却不受限制,隐官子女的身份也同于普通庶民。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有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官劳动生活。赵高的父亲,大概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赵高兄弟。秦是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成了王朝的国策。赵高成年以后能够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为第一流的法学家,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
虽然赵高兄弟几人一生下来就注定地位卑贱,但赵高不甘于做一个卑微的小人物。没有人知道,他在宫中究竟付出怎样的努力,才变成了一个通晓法律的人。通晓到什么程度呢?竟然连秦始皇都知道了他的才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换了别人,这只是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但这对赵高而言,就成了结交权贵、寻找靠山的机会。由于他对胡亥进行法律方面的教育,形同导师,两人的关系发展得很快。当然,一个宦官和一个公子的私下来往,是需要瞒着秦始皇偷偷进行的。
秦始皇也非常信任赵高,有一次,赵高惹了官司,秦始皇把他交给蒙毅处置,蒙毅判他死刑。结果,一向执法苛刻的秦始皇竟然“珍惜人才”,赦免了他。虽然这次大难不死,但赵高和蒙毅也就此结下了私仇,这也成了他沙丘政变的起因。
当时,赵高的人生本来一帆风顺,但不知怎么忽然犯下大罪(其罪今日已无从查考)。嬴政一怒之下,令蒙毅依法收治。嬴政亲口交代下来,蒙毅自然不敢枉法,判赵高其罪当死,削除宦籍。判决已下,嬴政却又突然想起赵高的好来,念其敏于行事,特意赦免,复其官爵。这一下蒙毅大是愤懑,你这不是逗我玩儿嘛!于是在嬴政面前据理力争,力陈赵高当杀,道:“赵高之罪,依法必死。赵高,佞臣也,焉可久留于陛下左右?”
嬴政和蒙毅兄弟自小为伴,其关系固非普通的君臣关系可比。因此,尽管蒙毅疾言厉色,嬴政却并不以为忤,而是大笑道:“君有所不知,佞臣自有佞臣的好。今朝堂上下,衮衮诸公,每每面折廷争,莫不求吾之必听,以顺适彼意。倘再无一二佞臣留在左右,于吾少有顺从,吾虽贵为天子,复有何乐哉?况赵高颇具才干,人才难得,恕之可以。”
嬴政的话,半玩笑半认真。蒙毅正色答道,“宦官无才方是德。赵高常侍陛下左右,其人越有才,其祸越堪忧。望陛下深思。”
嬴政笑道:“除恶何必务尽?譬如人得脚气,时挠之,不亦快哉。君不必多虑,有吾在,赵高何能为奸?”
蒙毅大急,高声道:“国法不可坏,赵高必杀。”
嬴政也急了,道:“君欲杀赵高,待我百年之后。”
嬴政把话说到这份上,蒙毅也不敢再多言语。赵高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却也从此和蒙氏结下深仇大恨。现在他还有嬴政保着,蒙毅奈何不了他,一旦嬴政百年之后,他岂不是必死无疑?赵高又恨又怕,虽有心报复,却又无奈嬴政对蒙氏信任有加,害得他不但不敢进蒙氏的谗言,反而还要时常违心地在嬴政面前说蒙氏的好话。
点 评
很多人都有个疑问,像秦始皇这样的刚强之君,为什么这么青睐赵高呢?其实,这和他们相似的遭遇有关。就在赵高出生的三年前,秦始皇出生于邯郸,此时正与母亲一道困于城中,惶惶不可终日。想来也是有趣,秦始皇和赵高基本上是同龄人,他们在历史上却扮演了交换毁灭的角色。秦始皇的父亲是秦国的王族,他由秦入质于赵,娶赵人为妻。秦始皇出生于赵都邯郸,后来消灭了赵国。赵高的祖上是赵国的王族,由赵入质于秦,娶秦人为妻。赵高出生于秦都咸阳,后来毁灭了秦国。命运,就是这么无常。
沙丘政变,篡改遗诏立暴君
赵高最“伟大”的事迹,就是导演了沙丘政变,他让秦朝的历史重新改写,其“历史作用”不可小觑。沙丘政变,因赵高一个人的欲望而改变了一干人等的命运。扶苏自杀,胡亥即位,李斯失权,赵高掌权,不过是用一些人的代价来成就另一些人的过程。
胡亥即位完全是赵高为了自己专权而一手策划的,因为胡亥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是出名的纨绔子弟,没有一点帝王儿子的风度。
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让儿子们也参加,胡亥也遵命赴宴,但他不愿和大臣们循规蹈矩地在父亲面前喝酒,早早吃饱了便借故退席了。
殿门外整齐地排列着群臣的鞋子,因为按照当时秦的规定,大臣进入宫殿时必须将鞋子脱下放在殿门外。参加酒宴的群臣的鞋子摆放得整整齐齐,这却成了胡亥胡闹的道具。他借着酒劲,边走边随意地将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这只是一场闹剧,但是作为一个王室公子,竟然做出这样的荒唐举动,实在是令人可笑。
后来胡亥做皇帝治理天下,结果就像他原来踢鞋一样把国家“踢”得乱七八糟,最后乱得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胡亥的公子哥形象加上赵高的教唆,使他在斜路上越走越远。为了巴结胡亥,赵高经常教胡亥书法和如何断案,加上赵高的三寸不烂之舌,将胡亥牢牢地控制住,一切听他指挥,这成了以后赵高鼓动胡亥篡位的基础。
秦始皇三十八年七月,这是一个令赵高终身难忘的时间。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秦始皇再次出巡,行至沙丘时忽然病重。随行者除赵高外,还有丞相李斯、幼子胡亥。秦始皇此前一直没有对后事做出安排,到了最后关头,不得不决定了。他想把皇位传给长子扶苏,但又不明说,只是吩咐让扶苏回首都主持葬礼。当然,谁都明白“葬礼主持人”和“皇位继承人”是同义词。秦始皇觉得,他不需要把话说明白。他发出的命令难道有人敢不执行吗?有!赵高。
现在,遗命落在赵高的手里,这个唯一的传信人成了秦始皇意志的控制者。如何执行,全看他怎么想了——扶苏当上皇帝,我会是什么结果?扶苏的政见常常和秦始皇相左,对秦始皇身边的人,包括他赵高在内,都有看法。扶苏会重用自己吗?肯定不会。扶苏的亲信里,有替自己说话的人吗?没有,说坏话还差不多。蒙恬、蒙毅都是扶苏的亲信,忠贞耿直的蒙氏兄弟和赵高一向不和。如果胡亥当皇帝呢?毫无疑问,他不仅能保住小命,还会步步高升。好了,就这么决定了!
一场阴谋迅速展开。从前在蒙毅面前的忍气吞声,如今成为赵高奋斗的动力;从前烂熟于心的王朝律条,如今成了赵高夺权的技术保障。他有条不紊,率先提出封锁皇帝去世的消息,这一做法得到胡亥和李斯的赞同。
于是,秦始皇的遗体在臭鱼的陪伴下继续向首都进发。
接下来,赵高开始真正的行动。第一步,是说服胡亥。说服一个人来当皇帝,这样的说客是最好当的。凭着与胡亥长期的友好关系,胡亥当然“笑纳”了赵高的建议。第二步,说服李斯。大逆不道的“篡位”行为,被赵高堂而皇之地说成了正义之举。而堂堂一国之相、荀子的得意门生李斯,为了自己的富贵,竟然被赵高一张宦官的嘴说服了。
当时,赵高对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玉玺放在胡亥那里,所以定谁为太子,只在丞相和我一句话了,这件事您看怎么办好?”
听了赵高的话,李斯非常震惊,他不知赵高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乱政的话呢?定谁为太子这种事,不是你我做人臣的所应当议论的”。
赵高微微一笑,装出十分关怀李斯的样子,分析他的未来前程,明确说明,扶苏继位,必用蒙恬做相,李斯将无地容身。李斯崇尚法家学说,贪恋权势与富贵,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贵为丞相。他怎肯失去自己今天的地位、今天的荣华,何况他为了今天的地位和荣华,曾用卑鄙的手段害死了自己的同学韩非子,怎肯为君臣之乱和正义而失去自己的前程?他终于为了一己之私,成了赵高的合谋者,也为自己的被害埋下了伏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