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

第22章


史书上是这样记的:“载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褒美。”皇帝多次下诏表扬皇太子的表现,这就成了最好的防弹衣。
几年过去了,王继恩没能扳倒太子。
就此放弃吗?
还没结束呢!王继恩还有最后的绝招。决战的时刻到来了,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却有无形的刀光剑影。太宗皇帝病倒了,一病不起了,生命之烛火已烧到最后。这时,王继恩与明德皇后已握有先手,传诏的权力在他们之手,只要不传皇太子,皇太子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进宫。他们在等待着,只要皇帝死亡的消息确认,立即把皇长子、被废为庶民的赵元佐立为天子。
这是赤裸裸的政变。王继恩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他驾熟驭轻,胸有成竹。可是这次他要栽跟头了,因为吕端坏了他的大事。且说吕端差人火速赶往太子处,急唤太子入宫。皇太子赵恒一看到笏板上写着“大渐”二字,心里明白,此千钧一发之际,不得迟疑,便急急赶往宫中。
事实证明,吕端的警告太及时了。
太宗皇帝终于驾崩了。王继恩这只老狐狸开始行动了,他对悲伤的皇后说,现在得召宰相吕端前来,商议皇帝的人选。王继恩心里想,只要吕端一来,就被我捏在手心里,谅他也不敢反对。他打心眼里瞧不起吕端这个人,不仅是他,当时朝廷有许多人都不太看得起吕端,为什么呢?大家觉得这个人做什么都稀里糊涂的,好像没什么头脑。
当初宋太宗要把吕端提拔为宰相时,有人就反对说:“吕端为人糊涂。”颇有识人之明的皇帝笑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王继恩忘了宋太宗的这个评价,他小看了吕端。吕端内心对王继恩的阴谋一清二楚,但却装得一无所知的样子。
王继恩到中书省找到了吕端,催他入宫。吕端对他说,书房中有一份太宗皇帝以前亲笔所写的诏书,咱们啊,得把这份诏书带上才行。王继恩一时蒙了,他压根儿不知道有这么个诏书,便与吕端一同到书房中去找。岂料他前脚一踏入书房,只听得背后“咣”的一声,大门关上了——吕端把王继恩给锁在房中了!
吕端把王继恩软禁起来后,直奔宫中。此时,皇太子赵恒也已经到了宫中,吕端先进宫向明德皇后禀报。皇后一见王继恩没来,知道事情有点不对头,便对吕端说:“皇上驾崩,依照惯例,应该立长子为接班人。现在到底要怎么办?”吕端一拱手,铿锵有力地答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接班,岂能还有异议呢?”皇后自知理亏,况且王继恩也失踪了,不敢坚持己见,默不作声。
紧接着,吕端马上令参知政事温仲舒宣读遗诏,皇太子在太宗皇帝灵柩前宣布即位,成为大宋帝国的第三任皇帝,史称宋真宗。
吕端果然大事不糊涂,凭借自己的机智果敢,消除了一次可能毁灭大宋根基的政变,可谓是帝国柱石,居功至伟。
宋真宗即位后,对试图政变的王继恩等人采取了宽大的处理办法,只对为首几个人削官放逐,其他的人不做追究。这种宽大的处理方式,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以王继恩的所作所为,就算处于极刑也不过分,但是宋真宗做法显然是仁慈的。这可能跟皇帝的性格有关,他性格比较温和,不像父亲那么厚黑。当了皇帝后,他还恢复了哥哥赵元佐的爵位,显然是比较注重亲情的。对一度想废掉自己的明德皇太后,他也极尽孝心。
这么一个皇帝,在封建社会里,算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了。
可是宋真宗也有缺点,就是缺乏开拓精神,宋朝的政策逐渐转为“守内虚外”,在外交、军事上显得软弱。
在宋真宗即位后一年(998),辽国军事天才耶律休哥去世。
这位曾多次重创宋军的契丹名将死了,不少人要拍手称快,以为大宋帝国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其实不然。耶律休哥之死,对大宋帝国绝对不是好消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力主辽、宋和平的。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是辽与宋两国的领土纠纷所在,这是五代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经历数年交锋后,宋、辽两国互有胜负,然而战争却令人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耶律休哥主持南京(幽州)军政,政绩卓著,史称他“省赋税、恤孤寡”,更重要的,他严令部下不得侵犯大宋边境,若大宋边关的牛马走失到辽国境内的,一律送还。因此,在宋太宗统治的最后几年,宋、辽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这是来之不易的。因此,耶律休哥晚年实际上是辽国军界中力主与大宋和平的人物,他的去世,对大宋帝国来说,意味着新的战争临近了。
十八 澶渊之盟:走向绥靖的策略
耶律休哥死后十个月,即咸平二年(999)十月,辽师大举南侵,宋辽战争再度爆发。
对于辽人的进攻,宋真宗是有所准备的。在三个月前,他便任命马步军都虞侯傅潜为镇州、定州、高阳关三处行营总指挥,辖八万人马,密切监视辽人动向。这个傅潜只是平庸之辈,为什么派他防御契丹,而不是战功卓著的李继隆呢?皇帝当然有自己的考虑。李继隆乃是明德皇太后的哥哥,这位皇太后差点与王继恩联手夺走宋真宗的皇位,因此皇帝上台后,就削去了李继隆的兵权。
按理说,傅潜手握八万重兵,实力也不弱了。可是辽师南下,他却下令闭营自守,不敢与敌人交锋。有些部将看不下去,便纷纷请缨出战,结果遭到傅潜大人的一顿痛骂。辽师在没有遇到强有力抵抗的情况下,进攻宋军守备薄弱的遂城。几乎没有人相信小小的遂城能抵挡辽军的进攻。可是,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拯救了遂城,此人正是杨家将的二代传人、杨业之子杨延昭(又称杨延朗)。
那么杨延昭是怎么创造奇迹的呢?
当时正是冬季,天气寒冷,气温零度以下,杨延昭召集城内壮丁,连夜在城墙上注水,到了次日凌晨,水全结成冰块了,整个遂城在一夜之间,加上了一层冰甲,变得坚不可摧。辽人一看,要攻破该城不容易,遂引兵而去,大掠祁、赵、邢等地。
为了鼓舞士气,宋真宗御驾亲征,从开封北上大名府。
皇帝都亲自出马了,可是前敌总司令傅潜仍然按兵不动,这可把一些部将给气坏了。定州都部署范廷召当着傅潜的面破口大骂:“你小子胆小得连个老太婆都不如。”傅潜被他骂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不得已拨一万人马给范廷召,包括八千骑兵与两千步兵。看到这里,诸位可能以为这范廷召真是一条好汉,其实不然,不要看他会吆喝,真上了战场,比傅潜强不到哪儿去。
范廷召率一万人马向瀛州挺进,与辽国梁王隆庆的部队遭遇了。程延召一看,对方人强马壮,我得向高阳关守将康保裔求援。康保裔这个人很有义气,兄弟部队有难,我得相助,便亲率精锐抵达瀛州西南的裴村。此时范廷召派人来,约定明天早晨,同时向辽军发起进攻。岂料范廷召还未进攻,辽军先攻上来了,把他的一万人马打得七零八落。他一路狂逃,却忘了通知友军取消次日的行动。第二天,到了约定的时间,康保裔还在想着联合军事行动,哪里想得到范廷召早就逃之夭夭了,结果他的部队陷入辽师的包围,几乎全军覆没。
辽军大胜之后,渡过黄河,大掠淄、齐,而后心满意足了凯旋回师。
然而,大宋皇帝却很乐观。
宋真宗有点得意,朕一出马,敌人望风而逃,这怎么行?没干上一仗,不过瘾啊。他马上命令,贝州、冀州行营副都署王荣,率领五千骑兵,追击敌人。王荣的水平,比傅潜、范廷召等人强不了多少,虚张声势,根本不敢与契丹交手,只是听说契丹人已经渡过黄河去了,没敌人了他才出来“追击”。
契丹人一退,宋朝大将个个亮相了。在瀛州之战中逃之夭夭的范廷召不知从哪儿冒出来,跟在契丹人屁股后面,捡了一些他们遗弃在路上的物资,然后往上一报,号称“大破契丹于莫州”。皇帝太高兴了,当场赋诗一首,此诗名为“喜捷诗”,群臣纷纷道贺。
当然也有一个人倒霉了,他就是总司令傅潜,被革职流放了。
对辽国萧太后来说,这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摸摸宋朝新皇帝的底细。很显然,与前些年相比,宋军的战斗力更差了,而且将领的军事素质也不怎么样。当然,辽国也有一些问题,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先后去世,高级将领层也有点青黄不接。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契丹不断地主动进攻,挑起事端。在踢了几脚后,萧太后认定,大宋帝国就是只纸老虎,契丹应大举进攻,捞取更多的好处。于是,在公元1004年,契丹对大宋帝国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进攻。
闰九月,天气已寒。
契丹二十万大军越过边界,对大宋帝国发起猛烈的攻击。女强人萧太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志在必得。萧太后虽是女流之辈,实为出色的军事家,她派萧挞凛、萧观音奴为先锋,兵分两路,攻打威虏军、顺安军。萧挞凛是继耶律休哥后一名出色的战将,他横冲直撞,攻陷遂城,生擒宋守将王先知,而后与萧太后、辽圣宗会师,进攻定州。
宋真宗派北面都部署王超驻军于唐河,王超水平也不怎么样,按兵不动。如此一来,辽师气焰更为嚣张,长驱直入,一时间,前线告急书如雪片般飞往开封,一晚上居然就有五份加急文书。这些边报送到宰相寇准手里,按道理说,既然如此紧急,宰相应该马上呈给皇上才对,可是寇准神色自若,不慌不忙,把五份告急文书全部压下。加急战报寇准都敢压下不上报,这位帝国宰相莫非吃了豹子胆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