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

第30章


再说说市易法。王安石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目的是抑制商人对商品价格的垄断。可是在具体操作中,市易务作为资本雄厚的“央企”,却取代富商垄断了市场。
大学者梁启超对熙宁变法曾经有这么一段议论:“盖其初意本欲裁抑兼并者,而其结果势必至以国家而自为兼并者也。”起初朝廷的意思是要抑制兼并,最后国家却成了最大的兼并者、垄断者。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好的政策为什么成为坏的政策呢?
问题出在执行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我们来对比一下王安石变法与历史上一些其他著名变法的不同之处。在中国历史上,变法的黄金时代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变法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战国时代的变法,都是由上而下的变法,即从权贵阶层开刀。为什么要自上而下呢?手握权力的权贵阶层若不接受新法,试问新法如何推行?变法的内容固然重要,倘若得不到执行,那也只是画饼充饥,只是作秀罢了。故而整顿吏治,是变法能否顺利推行的先决条件,政策的贯彻执行,必须要一以贯之。商鞅变法之所以是最成功的改革,就在于其入手处,就是从打击权贵阶层开始。
前面说过,宋朝积贫积弱,主要原因有三冗:冗兵、冗官、冗禄。熙宁变法只解决了冗兵的问题,而在冗官、冗禄上,非但没有减少,反倒增加了。冗兵问题之所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乃是因为士兵是底层阶级,没有什么权力,裁撤起来比较简单。至于冗官、冗禄,都是有权力的官僚阶层,在这一块上,王安石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说实话,他也没有能量改革吏治,作为熙宁变法的总设计师,王安石的权力是有限的,他从来没有商鞅独断专行的大权。正是因为官僚阶层的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变样了,好的政策也沦为恶的政策。
知道以上这一点后,我们就可以发现,王安石经济改革的重要性,在于开源,而不在于节流。也就是说,他努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削减财政支出。他在金融领域、流通流域上做文章,但是效果是比较局限的。在古代,科技对生产力的影响并不像今天那么大,国家的生产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就难以大幅度增长。如果国家总体财富维持稳定,那么国家财政这一部分增长了,相应的百姓的收入就要相应减少。因此,自从经济改革以来,新法被认为是“与民争利”,国家发放利息不低的贷款,实行专卖制,搞市场垄断等,都严重打击民间经济。
正是因为新法存在种种弊端,特别是执行不力,王安石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攻击。值得注意的是,反对新法的人,有许多都是当世名重一时的人物。比如反对青苗法的人有韩琦、富弼、欧阳修、程颢等;反对均输法的有苏轼、苏辙等;反对市易法的有文彦博等;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几乎反对王安石的每一项政策。他们反对的理由也往往是有事实根据的,这也使得新法的推行遭到极大的阻力。
在这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中,宋神宗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他对王安石是支持的、信任的。然而这并未能减轻王安石身上巨大的压力,随着变法运动的推进,王安石面对种种责难,越发孤立无援。
王安石在熙宁二年参知政事,两年后跻身宰相。随着新法的推行,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王安石为了表示自己并非栈恋权位,只是一心希望国家富强,遂于熙宁七年(1074)上书称病辞职。宋神宗一再慰留,但王安石去意已决,连上六表求辞。神宗皇帝最后没办法了,只得同意。不过新法并未因此中断,在韩绛、吕惠卿等人的努力下,新法仍然不屈不挠地得到推行。
一年后(1075),神宗皇帝再召王安石入相。然而,二次入相对王安石来说,徒留伤心回忆罢了。反对派的攻击依然如疾风暴雨般袭来,而新法集团却已不是铁板一块了。改革派的分裂是必然的,因为不是所有的改革派人物都像王安石那样高风亮节,有些人纯粹就是投机分子,投皇帝所好,把变法视为求取功名的途径。改革派分裂了,王安石与改革派的另一重要人物吕惠卿分道扬镳。更要命的是,宋神宗对王安石已经不再无条件地言听计从。在变法的一些重要问题上,皇帝与宰相的观点有了很大的分歧。不仅如此,王安石的新法还遭到后宫及皇亲国戚的压力,这位改革的总设计师已是心力交瘁。而在此时期,王安石的长子又去世,令他更加孤单与悲戚。熙宁九年(1075),复相后一年,王安石又一次递交辞呈。宋神宗虽仍极力挽留,但王安石还是毅然退出中枢。
王安石主持变法,总计六年。新法并没有因为王安石的离去而中止,应该说,宋神宗在变法这件事上,是坚定不移的,从这点看,他堪称是宋朝三百年历史中最有改革进取精神的皇帝。
尽管当时许多著名人士不同程度地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是他们也只是反对其政策,对于其道德操守、学问文章,仍然充满敬意。譬如变法的最大反对派司马光曾在私人书信中这样评价王安石:“介甫(王安石的字)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后世学者梁启超对王安石有一段精彩的议论,试录于下:“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尽管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差强人意,但还是取得一定成效。在王安石执政期间,大宋帝国在军事上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这就是王韶开河熙之地。
在宋神宗即位前后,宋夏再度爆发战争,西北局势紧张。熙宁元年,当时还是无名之辈的王韶上了一道“平戎三策”的奏章,他写道:“国家欲平西贼,莫若先以威令制服河湟;欲服河湟,莫若先以恩信招抚沿边诸族。”这个战略主张就是先收复河湟,令西夏陷入腹背受敌之境,扭转与西夏战争的不利局面。这个战略,与西汉时张骞的“断匈奴右臂”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王韶乃是宋代一位传奇人物,他早年曾经考科举不中,索性游历陕西,这不单纯是旅游,更是细心地了解西北边疆的形势。在若干年后,他的付出没有白费,他成了西北问题的第一流战略专家。这份奏章令宋神宗暗暗称奇,特地召王韶前来询问边事方略。
熙宁四年,在皇帝与王安石的支持下,王韶被任命为主洮河安抚司事,经营河湟。河湟谷地在汉、唐时就是一块战略要地。东汉时,汉与西羌多次争取河湟谷地;到了唐朝时,河湟谷地则是唐与吐蕃的一块主战场。宋朝与汉朝、唐朝相比,帝国土地面积小了许多,如北方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河西走廊落入西夏之手,而战略要地河湟谷地则被控制在西蕃手里。
王韶抵达秦州后,先招抚了西蕃俞龙珂所部十二万人。有意思的是,俞龙珂之所以愿归附宋朝,乃是因为他是包公的粉丝,十分仰慕包青天的人品。归顺之后,他甚至向宋神宗提了一个请求,要求皇帝赐“包”姓,与偶像包青天拉近距离。
俞龙珂部归附后,王韶乘势西进,进攻西蕃诸羌部落。王韶有谋有勇,宋军的进攻遇到诸羌的顽强抵抗,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王韶亲自披甲上阵,力挽狂澜,竟然奇迹般地反败为胜,并且占领武胜,建镇洮军。宋神宗下诏,在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熙河路(相当于现在的省),王韶升任经略安抚使。王韶开疆拓地的意志不可阻挡,很快,他又进攻河州,河州酋豪瞎药投降,宋神宗同样给他赐“包”姓,看来包公的威名真是驰名中外、饮誉东西啊。
到了熙宁六年,王韶的军队接连收复河州、岷州、宕州、洮州、叠州,进军一千八百里,斩敌数千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可以说,在大宋历史上,王韶是最有进取精神的一位将领,他的伟大成就令宋神宗大喜过望,战后被提拔为左谏议大夫。
然而,王韶离开河熙奔赴朝廷之后,西蕃的势力又卷土重来。
西蕃首领木征乘王韶离去之机,反攻倒算,在熙宁七年的踏白城之战中大败宋军,河州知州景思立战死。之后,木征又进攻岷州,继而围攻河州。西部局势一时间恶化了,宋神宗不得不又一次把王韶派往前线。
王韶非但是一流的战略家,也是一流的将军。抵达熙州后,他并没有马上援救被围困的河州,而是采取围魏救赵的计谋,出动两万精兵,进攻定羌城,以切断木征的后援。此计果然大获成功,木征不得不放弃对河州的围困而退兵。然而王韶并不罢手,他对木征穷追猛打,斩首七千余级,打得木征走投无路,最后只得缴械投降。
先是开熙河六州之地,拓地两千里,收复中原政权沦陷二百年之地;后又解河州之围,擒木征以致阙下;王韶奇迹般的表演,非但是大宋历史上的传奇篇章,同时对改革派也是一次巨大的鼓舞。王韶之所以能立不世之功,与王安石的极力推荐提拔有直接的关系,而他也以伟大的胜利,让所有人看到“强国梦”的希望。
后人对王韶有这样的评论:“韶以书生知书,诚为不出之才,而谋必胜,攻必克,宋世文臣筹边,功未有过焉者也。”他为帝国收复了大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无疑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勋绩。
王韶后来官至枢密副使,他从默默无闻的小官吏,一举为国家立下不朽之勋业,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可谓是奇人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