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

第53章


太常少卿胡纮上书称:“宜严行杜绝,勿使伪学奸党,得以复萌。”这样,伪学与奸党挂钩了,党禁由是大兴。
既然是奸党,自然要揪出其党魁了。
当时朱熹是理学的领袖人物,自然被视为奸党党魁。朱熹被罢出朝廷后,皇帝还给了他一个秘阁修撰的闲职,其实他并未赴任,隐退在家。韩侂胄想打倒朱熹,胡纮、沈继祖等人本与朱熹有隙,便乘机大肆攻击,罗列了所谓十大罪状,并嘲讽朱熹毫无学术,不过是剽窃张载、程颐等人的思想。皇帝也不分青红皂白,便把朱熹秘阁修撰这个闲职也罢免了,朱熹弟子蔡元定被流放。
朱熹被打倒了,但党禁却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庆元三年(1197)底,所谓的伪学籍隆重出台,就是朝廷编制伪学名册,列入名册的伪学奸党共计五十九人。这五十九人中,有四人曾经担任宰辅,包括赵汝愚、留正等;有十三个曾担任待制以上官职,包括朱熹、彭龟年等;有三十一人担任过散官,包括刘光祖、吕祖俭、叶適等;还有八名士人,包括前面提到的“六君子”及朱熹弟子蔡元定等。
这就是所谓的“庆元党禁”。
宋朝政治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往好的说,总体上是比较清明的,也比较人道,以韩侂胄之专权,大兴党禁,仍然只是采用免官、流放、造奸党名册这些手段,绝少采用杀戮手段,固而宋朝党争频繁,但没有酿成东汉党锢血流成河之惨剧。往坏处说,党争频频,大大消耗国家力量,各党都把精力放在对付对手上,却没有放在富国强兵之上。南宋没有好好利用这段和平年代来扩军备战,为北伐中原作准备,等到战争来临时,又要一败涂地了。
表面上看,在这场党争中,韩侂胄大获全胜。
事实上,情况比他所想象的复杂得多。较量还在继续。
庆元六年(1200),朱熹去世。
在奸党名册中,除了四位宰辅之外,在其余五十五人中,朱熹排名第一。可是这位“奸党”党魁之死,居然引起朝廷的恐慌,因为当时朱熹四方门生信徒,齐聚于信州,欲为老师送葬。朝廷认为,这一群儒生聚在一起,准要妄谈时人短长,议时政得失,便下令地方官员严加防范,以约束其众。对朱熹的葬礼,尚且如临大敌,看来这场党争的胜败还未有定论呢。
朱熹死后不久,吕祖俭(列入奸党名册)的从弟吕祖泰向韩侂胄发难,他击登闻鼓上书,攻击“侂胄妄自尊大,卑陵朝廷”,请朝廷诛杀韩侂胄以防祸乱。此书一出,震动朝廷内外。此时韩侂胄的势力如日中天,而吕祖泰不过一区区进士,竟然单枪匹马向他发难,这胆子也忒大了。朝廷以吕祖泰“挟私上书,语言狂妄”为罪名,杖责一百,发配钦州。
看来党人的力量不可低估。
这时也有人劝韩侂胄:“不弛党禁,恐后不免报复之祸。”得饶人处且饶人吧,不然哪天党人上台,你韩侂胄也不免要遭殃。此时的韩侂胄已加太师,又封平原郡王,可谓权倾天下。他思忖着“伪学党”已动摇不了他的地位,遂稍弛党禁。被列为奸党的徐谊、刘光祖等人也先后复官。
韩侂胄攻击朱熹等人之学为“伪学”,其中有一点是得到皇帝认同的,那就是理学家们高谈阔论,谈义理,谈心性,谈道德,但说到经世致用,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对于南宋朝廷来说,中兴复仇,恢复中原那才是大事业,这岂是坐而论道可得来的呢?但道学家们没能做到,执掌国家大权的韩侂胄呢?掌权这么久,也没干出什么大事业嘛。
这次,韩侂胄想证明自己,他要干一番大事业。
什么事业呢?北伐!
四三 开禧北伐:丧权辱国之战
韩侂胄怎么突然想北伐呢?
原来金国出了乱子。自从金世宗去世后,金章宗继位,金国开始由盛而衰,政局混乱,兵刑废弛。北方鞑靼等部,又屡屡扰边,搞得金人连年兴师,士卒疲敝,府库空虚。韩侂胄听闻这些消息后,认为金国气数已尽,正是收复中原千载难逢的机会。由是他开始大议北伐,并招募士卒,从国库中取黄金万两,待赏有功之臣。
对于主战派人士来说,一直期待着出兵北伐的这一天,自然举双手赞成。此时,使臣邓友龙从金国归来,报说金国困弱,取之易如反掌。韩侂胄听罢大喜,以为这是建立盖世功业的良机,遂决意北伐。为了鼓励将士,他还在镇江修了一个韩世忠庙,并请奏皇帝追封岳飞为鄂王。
金国固然已衰弱,韩侂胄的算盘也打得不错,但有一点不得不提:南宋军队做好了北伐的准备吗?根本没有!
在韩侂胄专权的这些年里,把精力都放在讨伐伪党上,放在争权夺利上,偏偏就没有放在军政上。北伐固然好,可是有没有这个实力呢?北伐以光复中原,这本是国家大事,起码要有个长时间的准备,有足够的把握才开战。可是韩侂胄却完全颠倒次序,他是头脑发热,先决定要北伐,再来做准备。
倘若南宋军队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那么还是有胜算的。可是从韩侂胄决意北伐到出兵,整整用了两年又四个月的时间,而且军队在边界线上屡屡调动,早就被金国方面察觉了。金章宗判断南宋将有大动作,遂于开禧元年(1205)十一月下诏,命令陕西、山东诸将训练士兵以备不虞,并派出间谍收集南宋方面的情报,在边界上加强部队巡逻,以备宋军突击。
可以说,在北伐之前,金国已经做好抵御的准备,南宋先机尽失。
开禧二年(1206)四月,宋军发动试探性进攻。
山东京洛招抚使郭倪下令攻占泗州。南宋军队尚未进攻,消息便已走漏,所幸的是宋将毕再遇当机立断,提早一天发动进攻,总算顺利攻下泗州,旗开得胜。紧接着,宋军又收复几座县城。
由于宋军的进攻是试探性的,规模并不大,金章宗紧急召集群臣商议研判战局,究竟宋军只是在边界线上挑衅呢,还是打算大举进攻呢?金国左丞相布萨端认为,宋军既然发动攻击,宜早为备。金章宗乃下令布萨端坐镇汴京(开封),总领一方,同时尽征诸道兵,分守要害。
韩侂胄果然不是将帅之才,小规模的进攻,既不能重创敌军主力,又让敌军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战前准备,可谓是一错再错。在泗州等地得手后,他才向宋宁宗提出下达伐金的诏书。这个北伐诏令来得太晚了,此时的金兵已经严阵以待了。
北伐战争的发起,已全然失去突击性。
韩侂胄接到的前线战报,几乎都是坏消息。宋将郭倬以五万人攻宿州,为金兵所败;李爽攻寿州失利;皇甫斌败绩于唐州;王大杰兵败于蔡州。可以说,宋军是全线溃败。然而,更令韩侂胄没有想到的是,开战之初,陕西河东招抚使吴曦便与金人暗地里往来,密谋反叛。
吴曦是什么人呢?他又为什么企图反叛呢?
他乃是抗金名将吴璘的孙子。在南宋史上,据守川蜀的吴氏家族富有传奇色彩。吴玠、吴璘兄弟都是难得的名将,为保卫南宋西北、西南安全立下殊功。吴璘去世后,其子吴挺任利州安抚使,仍然手握兵权。由于吴氏执掌兵权太久,在川陕一带声望极高,其麾下军队有“吴家军”之称,朝廷认为难以驾驭。故而吴挺去世后,朝廷便将其子吴曦调入朝中,担任殿前指挥使。你想想,吴氏几代人在川陕奋斗,如今朝廷居然如此不信任,吴曦内心当然强烈不满,渐有反叛之心。
后来,吴曦用金钱赂贿朝中权贵,终于又得以回到川陕,任兴州(陕西略阳)都统制,把吴家军旧部招揽过来,再起炉灶。正好韩侂胄欲发动北伐,便委任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得以总揽川蜀军政大权。既然朝廷如此寡恩,他也不想为朝廷卖命了。故而北伐战争刚刚开始,他便与金人秘密接触,表示愿意献上阶、成、和、凤四州之地,换取金人支持他当蜀王。金章宗当然求之不得,遂一口答应。
此中细节,韩侂胄当然一无所知。他一再催促吴曦在西北发动攻势,但吴曦却找借口按兵不动,以待叛变的时机。
南宋北伐军全线受挫,金章宗酝酿着全面反击。
十月,金兵集结十五万兵力,全面反攻,分兵九道大举南下伐宋。如今战局颠倒过来了。原来是宋军北伐,现在成了金兵南侵。南宋军队再度暴露出战斗力差的弱点,在金兵的猛烈攻击下,几乎毫无抵抗能力。宋军将领中,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毕再遇,他接二连三地打败金兵的进攻。可是毕再遇的出色表现,挽救不了宋军的败局,在其他战线上,宋军一溃千里。
韩侂胄寝食难安,他寄希望于吴曦在西北发动攻势,以牵制金兵,减轻东南的军事压力。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早已同金人秘密勾结的吴曦趁着南宋兵败东南之机,宣布投降金国,奉上降表,同时献上蜀地图志以及吴氏牒谱予金人。一时间,朝野震惊,吴家军的抗金旗帜在飘扬数十年后,竟然改弦易帜了。金章宗遣使持诏书、金印,立吴曦为蜀王。
倘若吴曦的阴谋得逞,那么西部将不复是南宋的土地。
吴曦开始做起蜀王的美梦,他在兴州设行宫,置百宫,俨然已是一独立王国之主。可是吴家世代为南宋守疆捍土,深得陕川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吴曦叛宋降金,无异于给家族抹黑。对吴曦的倒行逆施,伯母赵氏、叔母刘氏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痛斥他的叛国行为,可是吴曦哪里听得进去。
吴氏家族治川陕多年,以致于外人皆道,吴家军只知有统领,不知有朝廷。但是不要忘了,吴家军自吴玠、吴璘始,便是南宋抗金的中坚力量,将士们无不为这支军队的光荣传统而深感骄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