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大汉大全集

第148章


我是来救驾的!”说着,董卓走至少帝面前,同他交谈,少帝说话语无伦次。董卓很失望,只好向陈留王刘协询问祸乱的具体过程,陈留王讲叙得清清楚楚,没有遗漏。董卓十分高兴,认为陈留王有才能。董卓了解到陈留王是董太后养大的,而自己又与董太后同族,便想立陈留王为帝而废少帝。
董卓当天与少帝等一起返回洛阳宫中。董卓刚到洛阳时,步骑兵三千人。他感到势单力薄,恐怕不能服众,便出了一个主意:让部队每隔四五天于夜里悄悄离开洛阳,次日晨又鸣鼓摇旗,浩浩荡荡返回洛阳。不知底细的以为是董卓的增援部队到了。不久,董卓又将何进与何苗以前统领的部队划归自己管辖。为了扩充自己的力量,董卓收买了吕布。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人,骁勇善战,骑射超群,曾在骑都尉丁原处任职。灵帝死后,何进征召丁原带兵入洛阳,任执金吾。丁原性格直率,作战勇敢,董卓想除掉丁原,兼并他的军队,便指使吕布将丁原杀死。董卓因此开始赏识吕布,任命他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还让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接任了他的职位,从而把持了朝政大权。
董卓决意废掉少帝。九月的一天,董卓召集文武百官,对他们说道:“少帝无能,不能遵奉祖宗的基业管理国家,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前例,改立陈留王为帝,你们看如何?”大臣们都惧怕他,无人敢发表反对意见。董卓又高声说:“过去霍光定废立之策时,田延年按剑,现在谁胆敢反对这个计划,一律军法处置!”尚书卢植劝董卓不要这样做,董卓大怒,要杀卢植,经众人求情,才不了了之。不久,董卓废掉少帝,封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接着,董卓又毒死何太后,自任相国。
董卓性情残暴,心狠手辣,把持朝政后,为所欲为,无人敢言。他曾狂傲地说:“我的相貌,尊贵无比!”充分暴露了他想做皇帝的野心。他专横跋扈,有个官员向董卓汇报政务,因没有将佩剑解下,董卓发怒,立即处死了他。当时,洛阳城内的皇亲贵戚都很富有,家中拥有许多金银财宝,董卓听任部下士兵冲入宅舍,抢夺财物,奸污妇女,致使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函谷关以东的各州郡共同发兵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举为盟主,并自号车骑将军。当时的情形是:袁绍与河内太守王匡驻扎在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负责运输军需和粮草。豫州牧孔驻扎在颍川(今河南禹县);兖州牧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其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都驻扎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后将军袁术驻扎在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每路军队都有数万人之多,形成了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包围洛阳的形势。
在声势浩大的关东同盟军威慑下,董卓认为难以抵御,便想将国都迁至长安。公卿大臣虽不愿意,却也不敢违抗。二月二十七日,在董卓的威逼下,献帝离开洛阳,迁都长安。临行时,董卓将许多洛阳城中的富豪抓起来,妄加罪名随意处死,财产全部没收。董卓还强迫洛阳地区数百万居民向长安迁徙,命令军队断后监督驱赶。一路之上,马踏人踩,百姓苦不堪言,不断有人死去,道路上堆满了尸体。董卓留守在毕圭苑中,他命令军队将洛阳城中的宫殿、官府和民宅全部烧毁,顷刻之间洛阳城一片火海,方圆二百里内变成一片废墟。董卓还让部下挖掘历代皇帝的陵寝和大臣的墓地,搜罗珍宝。迁都时,大批文书、典籍也被损坏,昔日繁华的洛阳遭到了空前的洗劫。
(3) 冀州争霸
中原地区是各方割据势力争夺的中心。董卓迁都之后,关东同盟军随之解体,为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各路军阀展开了征战。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七月,袁绍夺取了冀州。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于东汉末期一个势倾天下的世家。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但不幸很早就死去了。袁绍庶出,过继于袁成一房。
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凭借世家资本,袁绍少年为郎,未满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令。不久,因为母亲去世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六年。礼毕,他拒绝征召,隐居于洛阳。
这时东汉的统治越来越趋于黑暗,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袁绍假意隐居,暗地里却一直在拉拢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许攸等人。张邈在党人中的名声很大,是“八厨”之一。何亦是党人,与党人领袖陈蕃、李膺交往密切,在党锢之祸中,经常一年之中几次私入洛阳,与袁绍共商大计,帮助党人避难。许攸同样是反对宦官斗争的积极参与者。袁绍的密友之中,还有曹操,他们结成了一个政治集团,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怒气冲天,对党人发出了警告:“袁本初抬高身价,无视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袁隗听到风声,斥责袁绍说:“小心我们袁家被你败坏了!”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辟召为掾。
刘辩登基后,何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太傅袁隗与大将军何进辅政,同录尚书事。这是外戚与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一次胜利。这时,袁绍通过何进的宾客张津对何进说:“黄门、常侍这些宦官执掌大权已经时日很久,相互勾结,将军应该另择贤良,除掉这些对国家有害的人,整顿朝政,这样不但大臣们高兴,百姓也会拥护。”何进也这样认为,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何为北军中侯、许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同时受到提拔的还有二十余人,这些人都成为何进的心腹。
后来,何进被宦官杀死。董卓执政时,曾傲慢地对袁绍说:“天下之主,应该选择贤明的人。刘协还可以,我想立他为帝。如果不行的话,刘氏的后裔也没必要留下了。”袁绍听了此话非常生气,但慑于董卓威势,只有默不作声。
袁绍不敢在洛阳久留,他把朝廷所颁符节挂在东门上,逃亡冀州。董卓打算派人去抓袁绍,有人劝他说:“一般人是不能理解废立大事的。袁绍不识大体,因此才害怕逃跑,并非有其他意思。如果现在通缉他太急,肯定会引起激变。袁氏四代显贵,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许多人都得到过袁氏的恩惠。如果袁绍召集这些人,拉起队伍,群雄都会乘机而起,那时,恐怕关东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的。不如索性赦免他,给他一个郡守的职位,他庆幸免罪,就不会招惹事端了。”于是,董卓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乡侯。
董卓擅行废立和诸种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不满与愤怒,就连他亲自任命的关东牧守也反对他。各地讨伐董卓的呼声异常高涨。讨伐董卓,最有号召力的人物乃是袁绍,这不仅因为他的家世地位,还因他有诛灭宦官之功和不与董卓合作的行动。本来,冀州牧韩馥恐怕袁绍起兵,派遣几个人驻勃海郡,监视袁绍的行动。这时,东郡太守桥瑁冒充三公给州郡写信,历数董卓种种罪状,称“受董卓逼迫以来,无以自救,期盼正义之士,拯救国家危难”。韩馥接到信件后,召集部属商议,他问大家:“如今应当助袁氏呢,还是助董氏?”治中从事刘子惠正色说:“兴兵是为国家社稷,说什么袁氏、董氏呢!”韩馥一言不发,很是惭愧。不过,从韩馥的话中,可知袁绍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之下,韩馥未敢再阻拦袁绍,他写信给袁绍,表示支持他起兵讨伐董卓。
关东州郡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供应军粮。豫州刺史孔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自统领着数万人马。董卓见关东盟军声势浩大,于是挟持献帝,驱赶洛阳百姓迁都长安。
最初众人对袁绍寄予厚望,但很快人们便对他失望了。作为盟主,他既不率先杀敌,也无力指挥这支数十万的大军。各州郡长官各怀异心,拖延时日,保存实力。驻军酸枣的将领每日大摆酒宴,谁也不肯与董卓的军队交锋,甚至还纵兵抢掠,百姓死伤无数。酸枣粮草用尽,诸军纷纷散去,一场讨伐不了了之。
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冀州牧韩馥负责供应粮草,他见各地军事力量纷纷投奔袁绍,心中十分嫉妒,暗中减少对袁绍的粮草供应,想离散他的军队,袁绍对此十分不满。在联兵征讨董卓时,袁绍曾问曹操:“如果大事不能顺利达成,何地可以据守呢?”曹操反问道:“足下的意思怎样呢?”袁绍答道:“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进而向南发兵争夺天下,也许这是良策吧!”袁绍所谓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其中间广大地区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这时,韩馥的部将义叛变,韩馥率兵征伐,反被义打败。袁绍乘机与义联合攻打韩馥。袁绍的谋士逢纪建议乘机夺取冀州,他说:“将军要干大事业却依赖别人供应粮草,这实不能长久,如果没有根据地,如何能保全自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