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41章


大王要杀便杀,要剐便剐,在下绝无二话!
谢谢大家!
“无赖!无赖!彻头彻尾的无赖!”——秦昭王在心里骂了无数遍。但是,杀了蔺相如也换不来和氏璧,还要受天下人耻笑。
“算了,放他回去吧,这小子鬼心眼多,我也算是爱惜人才!”
“无赖”蔺相如不辱使命地回到赵国,被晋升为上大夫。秦昭王此时并不知道,还有更“无赖”的事情在等着他。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为了集中精力对付逐渐爬起来的楚国,主动邀请赵惠文王在渑池举行会盟。
去还是不去?赵惠文王又犹豫了。
——去,万一像楚怀王一样回不来怎么办?
——不去,就是不义,要挨秦国的揍,还得不到各方诸侯的同情!
在紧急召开的“御前会议”上,蔺相如、廉颇力主前往,不要轻易放过与秦国会盟的机会,让秦国误以为赵国软弱可欺。
蔺相如表示:“我跟您去,当年能够完璧归赵,如今也能完王归赵!”
赵惠文王下定决心,带着蔺相如前往秦国。在边境上,廉颇提议:“我率军陈兵边境,以应其变。不过丑话说在前面,万一您老人家回不来,咱们就拥立太子继位,防止出现楚国当年的被动局面。”
赵惠文王点头默许,带着蔺相如前往渑池赴会。
其实,赵国的君臣多虑了,忙着收拾楚国的秦昭王这次是真心要和赵国结盟。不过,由于秦、赵两国实力不对等,秦昭王想借会盟占一点便宜。
在酒宴上,秦昭王借口仰慕赵惠文王的音乐才华,邀请老赵即兴奏瑟。赵惠文王不知是计,觉得弹一曲助助兴也是理所当然,也就老老实实奏了。
老赵刚奏完,秦昭王扭头命令史官:“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赵王给秦王奏瑟助兴!”
——完了,中计了!赵惠文王一时疏忽,成了给秦昭王助兴的戏子。这事儿要传出去,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自己丢人倒是小事,赵国的脸可就丢尽了!
赵惠文王无计可施,这下轮到蔺相如“玩赖”了。只见他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三个动作:拔刀、靠前、刀尖指向秦昭王。
摆好POSE之后,蔺相如向秦昭王发出警告:“听说大王击缶厉害,请击上一曲助兴。如若不然,五步之内,手起刀落,血溅大王!”
——“无赖!无赖!死不悔改的无赖!”秦昭王又在心里骂了无数遍。
千钧一发之际,秦国纵有百万雄师也无济于事。秦昭王知道蔺相如又玩命了,硬扛下去只能是跟他同归于尽,因此只得应邀击缶。蔺相如扭头命令史官:“写上!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秦王给赵王击缶助兴!”——第一回合打平了!
秦国的大臣不甘心,又向赵国提出了一个无理要求:“秦王要做寿,赵国是不是应该割十五座城池作寿礼?”
蔺相如回答:“礼尚往来!我家大王也要做寿,咱们人穷心不贪,秦国割咸阳就行了。”——第二回合又打平了!
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双方打成平手,丢人的是秦国,长脸的是赵国。秦昭王恨得咬牙切齿,但不远处就是赵国边境,那里有廉颇率领的赵军主力,一心要拉拢赵国、收拾楚国的秦昭王不想惹是生非、横生枝节。终渑池之会,秦昭王没有占到任何额外的便宜,只得完成盟约后草草收场。
赵惠王回国之后,加封蔺相如为上卿。
蔺相如升官,地位比廉颇还要高,廉颇就不高兴了。
廉颇不服气,也是人之常情。在廉颇看来,自己金戈铁马多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伤痕累累、九死一生,才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蔺相如何德何能,凭着两次玩赖的经历,坐着火箭就窜我头上去了。这不是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耍赖的吗?
廉颇当众表示:若见蔺相如之面,我吐他一脸狗屎!
说句公道话,蔺相如“玩赖”不假,可廉颇不是也“玩赖”吗?他带着赵军主力,见着秦军就躲,专拣魏国、齐国这样的软柿子捏。秦军在赵国家里横冲直撞,他就带着赵军到魏国、齐国家里横冲直撞。既然大家都“玩赖”,那就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了。
其实,赵国想在秦国的威吓下生存,只能靠“玩赖”,这是弱势者的无奈和悲哀。但是,能对强敌“玩赖”,考验的是智慧,是谋略。
从这个意义上说,蔺相如实至名归,廉颇何必如此心胸狭隘!
蔺相如听到廉颇的话,很怕怕,所以一直躲着不见。当然,他不是怕被“吐狗屎”,就是给廉颇十张嘴,他也吐不出这玩意儿。
蔺相如怕的是赵国文武不和,给强秦提供可趁之机。赵国在强秦的威势下求生存,靠的是蔺相如与廉颇一个“文攻”、一个“武卫”。如果因为个人恩怨,让“文攻武卫”变成“文武相争”,就不是廉颇向自己“吐狗屎”,而是秦昭王的大军向赵国“甩狗屎”了。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对自己的意气用事懊悔不已。“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廉颇“肉袒负荆”亲自登门谢罪。
两双刻满沧桑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5 兵戎相见岂无期
赵国被拉上擂台以来,靠着以蔺相如、廉颇为代表的群臣“文攻武卫”,基本上是在跟秦国“躲猫猫”。两国乐在其中,甚至都没有察觉到周围的异样,没曾想趴着养伤的楚国慢慢撑着站起来了。
楚国的运气,完全算得上否极泰来。
楚国曾经被秦国揍得生活不能自理,楚怀王客死咸阳,算是一大悲剧。楚襄王继位之后,抱定一雪前耻的决心,开始医治战争创伤。秦国则集中主要精力去收拾齐国,逐渐恢复元气的楚国也凑上前去,趁乱拿回了淮北。
齐国“死机”后,秦国又把赵国拉出来“捉迷藏”。趁此空隙,楚襄王表面上与秦国和亲、臣服强秦,暗地里做着积极准备,等待时机报仇雪恨。
公元前281年,一个人的出现拨动了楚襄王最脆弱的那根心弦。
史书没有记载这个人的名字,他的职业是背着弓箭射大雁玩。由于在工作中创造性地采取了一些技术手段,收获颇丰,郊游的楚襄王少见多怪,欣然召见了这个射雁人,询问治国之道。射雁人见问,便将各方诸侯比作天上的大雁,认为楚襄王只要按照一定的策略,拉弓开射,必然能够称雄于诸侯,定鼎天下。
这个人专门对秦国的态势作了形象的说明:秦国像只凶狠的老鹰,东向而立,左边煽着赵国的西南部,右边踩着楚国的鄢、郢,嘴里啄着韩、魏,所有的优势都让秦国占去了。因此,秦国这只大老鹰,靠楚国的一家之力是射不死的。
这是一个近乎荒谬的传说。史书往往不靠谱,除了前面说过的过分夸大个人作用以外,还在于将简单的故事情节复杂化、预言化、神秘化。可以推测,此时确实有一个人来到楚国,他向一心要报仇雪恨的楚襄王提出了一个久违的策略——“合纵”!
国仇家恨,一直是压在楚襄王心中的一块巨石,这个纵横家对天下态势过于乐观的估计,让坐拥“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楚王不由得头脑发热,似乎已经看到了实现平生夙愿的一线曙光。
随即,楚襄王频繁派出使臣联络各方诸侯,准备“合纵抗秦”。
次年,楚襄王梦想的“多国联军”尚未集结,秦国的大军就浩浩荡荡杀了过来。楚军失利,割让了上庸、汉北地区。公元前280年,白起率秦军再次打到楚国,攻占西陵。次年又拿下鄢、邓等五座城池。
楚国的“合纵”尚未开场,就被秦国迎头一击。事实证明,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这几年来,赵国跟秦国“躲猫猫”,秦国集全身之力一击,往往打在一团棉花上,秦昭王怎么能过瘾?
正当秦昭王深感有力没处使之时,楚襄王在一个纵横家的怂恿下,抗着“合纵”大旗探出头来。在秦昭王看来:好不容易来一个送死的,如果不往死里揍,太对不起人家楚王了!
怎么打呢?根据秦昭王的判断,楚王这回病得不轻: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玩“合纵抗秦”的“连鸡”游戏,不是“穿越”,就是脑子进水。
既然脑子进了水,就要做“开颅手术”!
通过渑池会盟稳住赵国后,秦昭王任命白起为“主刀大夫”,给楚国做“外科手术”,目标——都城郢!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秦国大军杀向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附近)。都城周围聚集着楚军主力,但在秦军洪水一般的猛烈攻势下,不堪一击的楚军被打成了散兵游勇。占领楚国都城后,白起又火烧楚国先王的陵墓——夷陵,接着向东追击逃跑的楚襄王,一直追至竟陵才罢兵,战功赫赫的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秦国霸占楚国的都城,设立了南郡,派兵驻守,楚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附近)。秦军从竟陵西撤,楚襄王利用在淮、汝地区搜罗来的10余万老弱病残,趁秦军后撤之机,勉强收复了十几座城池。
这次“开颅手术”动的太大,让楚国元气大伤,哪里还敢做“合纵”的美梦,只能趴在江南苟延残喘而已。由于中部的都城被占领,楚国相当于是被拦腰截断,迁都东部、力量薄弱的楚襄王已无力防守西部。既然如此,秦昭王“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于次年派白起轻松拿下楚国西部的巫、黔中地区。
自此,秦国南面已无劲敌,可以放心大胆地在中原一搏了!
秦国把楚国打老实之后,开始大踏步进军中原,魏、韩两国自然首当其冲。
公元前275年,秦国的宰相魏冉率秦军攻打魏国,韩国的暴鸢前来搭救,秦军轻而易举斩首4万,将两国联军打得哭天喊地,魏国先后割让了八座城池和温城求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