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42章


两条小胳膊拧不过大腿,挨揍的魏国又拉另一条小胳膊齐国入伙。齐国还没伸出手来,魏国在公元前274年又挨魏冉一顿狠揍,再次被斩首4万,割让四座城池求和。
齐国不靠谱,魏国只有巴结赵国。公元前273年,魏国跟着赵国去打同属三晋的韩国,双方在华阳展开激战。韩国招架不住,立即派人去秦国求援。
出乎意料的是,秦国居然不救。这就奇怪了,一直想问鼎中原的秦昭王,为什么要放弃这次绝佳的出兵机会呢?史书没有记载原因,但可以推测秦昭王的思维逻辑应该是这样的:首先,以赵、魏的实力,闹不出什么大动静。其次,三晋自相残杀,对秦国有利。最后,双方尚未两败俱伤,还不到出兵的时候。
韩国撑不下去了,不得不派病重中的谋臣陈筮出马,去秦国搬救兵。
陈筮来到秦国,拜见了执掌大权的宰相魏冉。还没等陈筮开口,魏冉便迫不及待地问道:“韩国是不是撑不住了,派您老人家来?”魏冉这一问,恰恰说明此时的秦国是在等待时机!
弱国外交靠玩赖,这话一点不假。面对魏冉的“逼问”,深知秦国利害的陈筮玩起了心眼,心平气和地回答:“韩国撑得住!”
魏冉一听就火了,怒道:“既然撑得住,那你到我这里来扯什么淡?耍我啊?”陈筮还是不动声色,淡然说道:“韩国着什么急啊,实在撑不住,投降不就结了?”
魏冉是聪明人,听得出陈筮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立即命白起发兵救韩。白起率领秦军以每日百里的速度急行军,用八天的时间便赶到华阳。如神兵天降的秦军与猝不及防的魏军正面遭遇,虏三将,斩首13万,魏军被迫败走芒卯。接着,白起又与贾偃率领的赵军激战,将两万投降的赵军赶进黄河。
经华阳一战,魏、韩臣服,赵国也不敢再来中原搞小动作,成功“连横”之后的秦国很想表现一下。趁着白起率领的秦军还在韩国境内,秦国准备联合魏、韩南下伐楚。
得到消息的楚襄王真着急了:“坐拥”10万残兵败将的楚国,哪里经得起强秦三番五次的蹂躏?
楚襄王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叫黄歇的人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出使秦国,让秦国退兵。别无他计的楚襄王见此人“游学博闻”、能言善辩,应该是“玩赖”的高手,便派他出使秦国。
秦国正在做着出兵伐楚的最后准备,黄歇便以使臣的身份来到咸阳,向秦昭王上了一封书信。在这封关乎楚国生死的信中,黄歇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对时局的判断:“天下莫强于秦、楚。”
其实,黄歇递交的这封长信,核心就在此一句!有了这个判断,接下来的思路就清楚了:——秦伐楚,两败俱伤,赵、齐、燕等国坐收渔人之利。
——秦联楚,天下无敌,赵、齐、燕等国跪行臣服之礼。
问题在于,楚国都城都被秦国“没收”了,楚襄王靠搜罗江东10万残兵,在东南一隅苟延残喘,谁会相信黄歇所谓“天下莫强于秦、楚”的鬼话?这话要传出去,还不让赵、燕、齐笑掉大牙?
别人信不信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秦昭王信了!秦昭王信了,这事儿就妥了!
在黄歇的“忽悠”下,秦国宣布退兵,与楚国约亲。次年,黄歇陪同楚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楚国总算拣回了一条命。
确切地说,秦昭王并非相信黄歇的鬼话而停止伐楚。他最初的想法的确是要让楚国消失,但既然楚国主动投降,那就可以先放一放。
对于秦国而言,现在还不是对六国“断其一指”的时候,应该先将其他几根指头掐骨折再说!魏、韩太弱,此时也是自己的附庸,没必要掐;齐国和燕国太远,暂时还掐不着。这样一来,欠掐的就只有赵国。
不过,秦国太熟悉赵国“躲猫猫”的战术了:你还没动手掐,他早就跑影了。如果贸然出击,赵军主力又要窜到其他国家去闲逛。等你撤了,他也拎着大包小包地回来了。——赵军是去购物,还是去抢劫,地球人都知道。
为了把赵国掐出血、掐骨折,秦国这次需要改变一下策略。公元前270年,宰相魏冉的客卿胡阳率秦军攻打赵国,对军事重地阏与形成长期包围,以此引诱赵军主力前来决战。秦昭王想的是,围住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阏与,即使引不来赵军主力,至少也能把它牵制住,让它不能到处乱跑。
不出秦昭王所料,这次秦军赖着不走,让赵惠文王感到压力山大,立即召廉颇、乐乘来商量,是否派赵军主力去救急。
廉颇、乐乘多年来靠“躲猫猫”跟来犯的秦军“玩赖”,早就形成了思维惯性,因此以“道路险狭”为由反对出兵。赵惠文王心里不踏实,又征询赵奢的意见。赵奢的回答让赵惠文王很满意:“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奢算不上新将领,早在公元前280年,他就趁秦军打赵国之机,率领赵军去齐国“报销损失”。不过,赵奢以前并不是带兵打仗的,他只是赵国的“田部吏”,也就是税务局里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官。
领导基本上是一副嘴脸,但升迁之路各有不同。“小城管”田单做上大宰相,靠的是“玩心眼”;“小税务”赵奢做上大将军,靠的是“不懂事”。
无论收租还是收税,乖乖上缴的开个收据,胆敢不缴的一顿痛扁。——田部吏赵奢的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单调得令人乏味,直到遇见平原君“抗税”的那一天。
赵国的三岁小孩都知道,平原君赵胜不好惹,不仅仅因为他“战国四公子”的名气,更重要的是,他是赵武灵王的亲弟弟,正儿八经、炙手可热的王室宗亲。
平原君“抗税”,倒不是因为他缺那么几个钱,而是觉得丢不起这个人:老子就是靠吃税过日子的,谁这么不长眼,胆敢收我的税?
要换作别人,巴结平原君都苦于没门路,哪里还敢太岁头上动土。偏偏赵奢“不懂事”,不仅执意要收,还以“抗税”为名,将平原君家的九个家仆抓去杀了。
平原君得知消息,不由得怒火中烧:好你个赵奢,反了你了!当即就要杀赵奢偿命,赵奢也不着急,面不改色地给平原君上了一堂政治课:“赵胜同志,你作为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理应遵纪守法、勤政爱民。你倒好,竟然放纵家人以身试法、暴力抗税!你有没有想过,法之不存,国将焉附?等到国破家亡那一天,你还嚣张个鸟啊?”
赵奢义正词严,平原君理屈词穷。不过,平原君还是很惜才,将赵奢拉起来,感慨道:“国弱愤青多,多半是假货。别看他们平日里吵吵得比谁都厉害,真要刀子往脖子上一架,他们比谁都尿得快。像你这么不怕死的愤青,我还是第一次见。你就不要在税务局干了,太屈才!我可以向大王保举你到军队带兵打仗。如今诸侯混战,正值用将之际。你有骨气、有力气,还有怨气,诸侯列国又都是出气筒,正符合你的性格,你就找外人发泄去吧!”
赵奢自此从了军,多年来战功卓著,特别能躲、特别能打、特别能抢,很快就因战功屡次升迁,成为仅次于廉颇、乐乘的一员虎将!
赵惠文王派赵奢率领赵军主力,赶往阏与地区救援。刚刚走出邯郸三十里,赵奢不走了,并发布命令:“有以军事谏者死!”
此时,秦军主力继续围困阏与,并派出部分兵力袭扰附近的武安,与阏与的主力形成掎角之势,等待赵军援兵。武安城外的秦军声势浩大,每天“鼓噪勒兵”,噪音将武安城里房屋上的瓦片都给震掉了。武安朝不保夕,赵奢却在这里原地休息,有人坐不住了,建议立即率兵援救武安。赵奢执行军令,立马就把这个人拉出去斩了!
赵奢久经沙场,知道秦军在武安是虚张声势,它的动静越大,说明引诱赵军主力的心思越急迫。赵奢不上秦军的当,就蹲在这里耗着,整整停留了28天,不仅没有前进一步,还装模作样地修工事,似乎准备在此长期固守、拱卫都城。
秦军派出探子来摸赵军的底细,赵奢假装没有识破,热情款待后礼送出境。探子回去如实禀告,秦军主将欢喜异常,认为可以对阏与展开大规模攻击了。
探子前脚刚走,赵奢就率领赵军轻装急行,一天一夜赶到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驻扎,修筑工事。事发突然,发现赵军动向的秦军立即从攻城部队中分出一部分,全副武装赶来阻击援军。
赵奢在部将许历的建议下,赶在秦军到来之前,抢先占领了北面高地,以逸待劳。由于赵军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前沿来的,秦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被北面山上冲下来的赵军打得人仰马翻、损失惨重,加上阏与城内固守的赵军也趁机杀出城来,对秦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秦国只得解除对阏与的包围,撤兵回国。
阏与之战,赵奢以智取胜,取得了秦、赵争霸以来,赵国对秦国的第一次胜利,两国形成了局部的暂时均势。赵奢也一战成名,被封为马服君,与蔺相如、廉颇享受同级别待遇。
单纯从战役结果来看,赵国无疑是阏与之战的胜利者。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赵国输得很惨,因为阏与之战埋下了一个巨大的祸根,直接导致了赵国后来的惨败、乃至灭亡。那么,赵国在阏与之战中,到底输掉了什么呢?
首先,阏与之战的胜利,向秦国过早地暴露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以前赵国跟秦国打仗,主要的策略是“躲”,“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两军主力很少碰面。这样的局面持续了十多年,秦国始终搞不清楚赵国到底有多少家底。
一直以来,秦国对赵军实力的判断都过于乐观,因此才将主要精力放在收拾齐国和楚国上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