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53章


在秦国逐鹿中原的历程中,“合纵抗秦”就是一个幽灵,真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这个“幽灵”被秦惠王定性为“连鸡”,根本不可能对秦国构成实质性的杀伤力。但是,秦国每次吃大餐吃得正起劲,这只小强就要跑出来瞎起哄,不能不让历代亲王惟欲除之而后快。
“合纵抗秦”像韭菜一样,今天割掉一茬,晚上下点雨,明天又长出一茬。执掌秦国大权的吕不韦认为,正是由于秦国以往对“合纵”采取点到为止的“绥靖政策”,才使“合纵”得寸进尺、胆识益壮,现在竟然闹到秦国的腹地来了,这不是活得不耐烦吗?
吕不韦想结束“越割越长”的游戏,决心给“合纵”来一个斩草除根。他命令所有秦军主力倾巢出动,在蕞邑与五国联军决战。秦军派出精锐部队,采取夜袭的方式,重点打击挑头的楚国军队。楚军鼻子灵,秦军还没偷袭过来就一溜烟跑了,以保存自己的实力。楚军一撤,其他国家的部队军心涣散、闻风丧胆,被秦军打得人仰马翻、抱头鼠窜。自此以后,被打怕了的诸侯们只能自扫门前雪,坐等被秦国各个击破。
信陵君、春申君先后领导的五国抗秦,虽然一度进逼关中平原,但无意中成为“合纵”的回光返照!
“合纵”失败,作为“从约长”的楚国虽然跑得最快,没有多少损失,但却被秦国记仇,列入需要率先解决的“黑名单”。从秦国撤退后,楚国迅速再次迁都至寿春,躲避秦国的“秋后算账”。
楚考烈王将导致楚国陷入危险处境的罪责,一股脑地扣到了春申君的头上。借迁都之机,春申君在淮北的封邑被收回,改封到吴地,也就是今天的江浙沪地区。
别看现在的江浙沪经济发达、百姓富庶,在战国时代,受封于此处跟流放没有什么区别。当时,吴地水患相当严重,百姓辛苦忙活一年,往往颗粒无收,不得不流离失所,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淮河流域简直是天壤之别。
真正的高手,不是捏着好牌能赢,而是捏着一把烂牌照样赢。春申君或许算不上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他绝对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在吴地,失势的春申君并没有像信陵君那样意志消沉,而是率领百姓治理申江、疏通河道,使困扰吴地百姓多年的水患得以根除。在吴地的几年里,春申君勤政爱民、政绩显赫。百姓安居乐业,对春申君真诚而热烈地感念。
这种发自肺腑的感念,穿越了历史的烟云。尽管过去了几千年,这片曾经的封邑,依然保留着春申君的印记。上海市的黄浦江、别称“申”、春申村、春申路等等,都是因纪念春申君黄歇而得名。座落在豫园附近的老城隍庙里,曾经供奉着春申君的神像,后来毁于侵华日军的战火。2003年,上海市松江区在新桥镇春申村重建了春申君祠堂,一块纪念碑上镌刻着一首颂诗:春申治水,黄浦滔滔……
——对任何一个想留名青史的人而言,百姓的感念才是最高大的丰碑!
吴地的水患得到根除,但楚国王室的危机却始终让春申君一筹莫展:楚考烈王没有子嗣!——这问题就比较大了!
楚王不是神仙,总有挂掉的那一天。楚王死翘翘之后,楚国怎么办?为了化解危机,春申君选了很多看上去很能生孩子的女人,进献给楚王,但都无济于事,说明问题出在楚王身上。
这下就麻烦了!春申君又不是老中医,没有什么祖传秘方。面对楚王的无能,这种事情自己又帮不上忙,只有站在一边干着急。
春申君没办法,但总有人有的是办法。有一个叫李园的人,动起了心思。
李园是赵国人,除了一个天仙妹妹以外,一无所有。不过,有了天仙妹妹就能有一切,至少李园是这么认为的。
李园想把自己的天仙妹妹献给楚王,但探听到楚王有不育之症,担心妹妹将来年老色衰而失宠,便决定走“借种”路线。
李园要借的是春申君的种。在李园的忽悠下,天仙妹妹成了春申君的女人。怀孕之后,天仙妹妹继续忽悠春申君,让他把自己献给楚王。
问题是,春申君为什么会同意做这种“欺君”的事情呢?因为天仙妹妹把春申君的将来都给“预测”出来了:——楚王无子,死了之后必然是兄终弟及。
——兄弟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肯定会冷落先王旧臣。
——春申君执掌楚国大权多年,与王室宗亲矛盾重重,多有失礼之处,必然是秋后算账的对象。
对于春申君而言,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名望、封邑甚至性命,只有献出天仙妹妹这一条路!
春申君照办了,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钻进了一个早就设好的圈套!
天仙妹妹跟了楚王之后,果然生了一个儿子,求子心切的楚考烈王当然兴奋异常,不仅封天仙妹妹为王后,又对大舅子李园委以重任。
李园发迹之后,开始谋划致春申君于死地,原因有三:其一,春申君是“借种”阴谋的知情者,必须杀人灭口,以除后患。
其二,春申君的地位与名望,是李园独揽楚国大权的最大障碍。
其三,今后天仙妹妹的儿子继位,春申君往哪里放?
对于李园的阴谋,光明磊落的春申君毫无察觉,但总有人看出了端倪。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很快就要不行了。一个叫朱英的门客提醒春申君:楚王一断气,李园极有可能发动武装政变,不如先下手为强,斩除李园这个祸根。但是,春申君无论如何也不相信李园会对自己下手,对朱英的话始终置若罔闻。
十七天后,楚考烈王去世,事态的发展与朱英的预测完全吻合。李园率甲士在棘门设伏,将前来吊唁的春申君杀死,将一代名士春申君的宗亲、门客全部杀害,史称“棘门之变”。
春申君遇害后,天仙妹妹的儿子继位,是为楚幽王,时任令尹的李园独揽大权,刚刚有所复苏的楚国自此一蹶不振。
楚国王室发生内乱之时,秦国的宫廷也在经历一番血雨腥风。
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亲政。摆在他面前的,除了先辈打下的半壁江山以外,还有把持朝政的文信侯、长信侯两大势力。
文信侯吕不韦发迹的过程我们都很清楚,怎么又冒出一个长信侯呢?
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这是一个不堪入目的故事。
吕不韦入秦之后,一直与赵姬暗中往来。即使是嬴政继位,赵姬成了赵太后,两人依然私通不绝。随着嬴政一天天长大,吕不韦为了避免将来丑祸败露,给赵姬送了一个名字叫嫪毐的“宦官”。
赵太后对“床上功夫了得”的嫪毐宠爱有加。为了方便偷情,赵太后搬到雍宫居住,由“宦官”嫪毐日夜侍从。仗着赵太后的庇护和宠爱,嫪毐被封为长信侯,权势日益膨胀、盛极一时,不仅有数千家仆,还有上千人每天追在嫪毐屁股后面,吵嚷着阉割之后做他的门客。
赵太后甚至还给长信侯嫪毐生了两个儿子,并暗中达成共识,等嬴政一死,就扶持两人的儿子继位。
嬴政亲政后,嫪毐与赵太后的奸情被告发。嬴政一举铲除了长信侯嫪毐的势力,夷其三族,将赵太后打入冷宫。两人的奸情还牵涉到吕不韦,但嬴政念其扶持先父继位有功,不忍诛杀,仅于次年免除其相国之职。
公元前235年,嬴政担心“垂而不死、死而不僵”的吕不韦东山再起,将他迁往蜀地,又以一封书信奚落自认为“居功至伟”的吕不韦。吕不韦心灰意冷,在去蜀地的路上饮鸩而亡。
我们已经分析过,所谓“吕不韦是秦始皇亲爹”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既然吕不韦与赵姬有染的谣言被攻破,那么《史记·吕不韦列传》这些记载的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了。
根据前面的分析,所谓吕不韦与赵姬私通、嫪毐代替吕不韦与赵太后私通并生子,极有可能就是长安君造出的谣言传播到中原之后,无数中原人“集体创作”的故事情节。
嫪毐、吕不韦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也确实因罪处死。那么,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非逼得嬴政要致他们于死地不可,甚至身为嬴政“仲父”的吕不韦都不能幸免于难呢?
实际上,范雎刚入秦时对秦昭王说的一段话,已经给出了答案。
范雎给君王定了三个判定标准:“掌握内政外交大权、掌握经济大权、掌握生杀大权。”当时,秦昭王一个也达不到。现在,成年的嬴政虽然加冕亲政,但同样一个也别想有。
要做一个真正的君王,就必须铲除一切威胁到自己权位的势力!
嬴政面临的权贵,除了“仲父”、文信侯吕不韦以外,还有长信侯嫪毐。
嫪毐能够发迹,靠的不是赵太后,而是吕不韦。那么,吕不韦为什么要找一个人来“分享”大权呢?——因为嬴政长大了,宫中需要有人“看护”,宦官嫪毐正合适!
文信侯与长信侯,一个控制宫外,一个控制宫内,嬴政想不做摆设都难!
因此,嬴政在亲政之初,就打算先易后难,从势力相对较弱的长信侯嫪毐下手。
嫪毐感受到了都城异样的气息,还没等嬴政采取实质性的行动,便抢先出手,召集力量在咸阳发动武装叛乱,准备进攻嬴政所在的蕲年宫。
随即,早有准备的嬴政在昌平君、昌文君支持下,调集重兵在咸阳与叛军激战,一举平息叛乱。嫪毐败走逃亡之后,嬴政又向全国发布悬赏通缉。不久,嫪毐被捕,嬴政将其车裂示众,嫪毐宗族、舍人、门客均遭到血腥清洗。
公元前237年,嬴政将举荐嫪毐的吕不韦按连坐罪处治,但念及其扶持先王有功,只是免其职务、遣归封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