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54章


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嬴政又将赵太后迁往秦国旧都雍宫居住。
为了防止出现第二个吕不韦,嬴政下达了一道“逐客令”,准备驱逐所有来自中原的官员、门客。对于这个意气用事、矫枉过正的诏令,受到吕不韦牵连而被罢官的李斯挺身而出,上了一封著名的《谏逐客书》。经过李斯的因势利导、耐心说服,嬴政终于废除了这个愚蠢的诏令,并给李斯官复原职,避免了秦国在关键时期的人才流失。
次年,吕不韦去世,门客不敢声张,将其偷偷下葬。对于吕不韦的家臣,以及参加吕不韦葬礼的人,嬴政查实之后都要“秋后算账”:——凡是参加哭吊的三晋人,一律遣返;
——官俸六百石以上参加哭吊者,夺爵,迁房陵;——官俸五百石以下且未参加哭吊者,保留爵位,迁房陵。
自此,盛极一时的吕不韦势力被彻底铲除,嬴政终于站到了秦国的权力巅峰,誓将一统天下的征程进行到底!
嬴政此时并不知道,在秦国强大的“推土机”面前,还有一个“最牛钉子户”在等着他!
3 钉子户难敌天命
如果在战国时期评选“最牛钉子户”,那绝对非老赵家莫属。
老赵家的“抗拆”经历,可以追溯到引发“三家分晋”的“晋阳保卫战”。当时,晋阳城虽然被智伯的军队围困加水淹,“城不沉者三板”,“悬釜而炊,易子而食”,但晋阳军民不畏强敌,硬是咬着牙顽强坚持了一年多,并最终取得胜利。
长平惨败后,秦昭王以为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不顾范雎、白起的反对,执意进攻邯郸,意图“毕其功于一役”,将赵国彻底从地图上抹掉。面对比智伯强大百倍的秦国军队,“壮者尽于长平”的赵国凭借超乎寻常的毅力与意志死守都城,令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止步于邯郸城下。
——凭借晋阳、邯郸两次保卫战,赵国“最牛钉子户”的称号当之无愧!
赵国人这种不屈的性格,即便是经历邯郸惨胜之后,依然如故。
公元前251年,燕国丞相栗腹对赵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栗腹看到的,是一个尚未从长平惨败、邯郸惨胜中完全恢复元气的赵国。走在赵国都城邯郸的街上,断壁残垣随处可见,几年前的鏖战似乎就发生在昨天,老人、妇女、孩童充斥着整个街道,很少看到青壮年的身影。
回国之后,栗腹向燕王做了简洁而肯定的汇报:“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栗腹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但昌国君乐间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赵国是老资格的“钉子户”,燕国就是以五倍的兵力都打不赢。以栗腹为代表的群臣认为乐间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燕王喜轻信了栗腹的汇报,怒叱乐间道:“你等着,老子打赢给你看看!”
在燕王喜的坚持下,栗腹、卿秦各率一军,浩浩荡荡地南下,准备在赵国这只病猫身上占点便宜。
老将廉颇虽然在长平因战略失误而被撤职,但对付燕军这样的二流军队实在是绰绰有余。栗腹率领的燕军在鄗邑与廉颇率领的赵军相遇,不知天高地厚的栗腹总算见识了什么是老资格的“最牛钉子户”。一番激战之后,栗腹被杀,卿秦被擒,燕军被赵军重重围困,燕王喜不得不割让五座城池请和。
燕军的侵略让长平惨败、邯郸惨胜后逐渐失势的廉颇得到重用,当然这也跟邯郸保卫战中出尽风头的平原君去世有关。打败燕军后,廉颇被封为信平君,担任代理宰相。
好景不长,赵孝成王在公元前245年去世,廉颇立即体验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金科玉律。新继位的赵悼襄王让乐乘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劳苦功高的廉颇咽不下这口气,把“鸠占鹊巢”的乐乘痛扁一顿之后,逃亡到了魏国。
“独在异乡为异客”,廉颇在魏国寄人篱下,又得不到魏王的信任与重用,终日郁郁寡欢,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国难思良将”,来自秦国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赵悼襄王自然想到了能征善战的老将廉颇,派人到魏国请廉颇回国复职。
君臣之间,本来可以演绎一段“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佳话,但事情偏偏坏在一个叫郭开的小人身上。廉颇在赵国时,曾与这个郭开有些旧怨。为了报私仇,郭开重金贿赂派去邀请廉颇的使者,让他想方设法阻挠廉颇回国。
见到赵王派来的使者,廉颇为了表现自己“宝刀未老”,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上马,威风凛凛。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廉颇哪里想得到,宿仇郭开竟然从中作梗,赵王得到的汇报是“廉颇没法再用了”。对于这个结论,使者给出了解释:“廉颇老归老,特能吃,就是屎尿太多,一个时辰不到,上了三次厕所。”
听了这个假消息,赵悼襄王对廉颇彻底死心了,谁会用一个刚上阵就“拉稀摆带”的主将?没有祖国的召唤,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廉颇,最后在楚国的寿春郁郁而终。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廉颇遭小人郭开陷害而客死他乡,对赵国而言不见得是一个损失,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幸运。因为廉颇没有回国复职,客观上促成了一个地方将领的脱颖而出。后来,这个人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维护了赵国“最牛钉子户”的至高荣誉,成为嬴政统一六国的最大障碍。
他就是战国时代最后一位抗秦名将:李牧。
作为终身“无一败绩”的军事天才,李牧身上最大的光环并不是抗秦,而是早年在赵国北部的征战经历。
——李牧是继赵武灵王之后,第二位对北面强敌取得胜利的汉人。
赵武灵王凭借对林胡、楼烦的胜利,被梁启超誉为华夏民族“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足见战胜北面强敌的艰难。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来自北面的威胁始终令历朝历代寝食难安,甚至面临亡国的危险。宋、明两个庞大王朝,都是倒在北面强敌的铁蹄之下。
对于“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国人来说,几千年来向北作战并取得胜利的将领屈指可数,足以留名青史!
——李牧长期对抗的北面强敌是匈奴。
匈奴,一直是汉人挥之不去的伤痛。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中,悍将卫青为了抗击这个顽强的民族,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奇才霍去病未能完成驱逐匈奴的宏愿便英年早逝,留下千古遗恨。
实际上,这个让秦始皇砌砖、汉武帝抓狂的匈奴,在战国末期刚刚兴起之时,就碰到了李牧这颗硬钉子。如果不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逼人,赵悼襄王将李牧南调抗秦,很难说匈奴能得到喘息时机,并给后来的汉朝造成大麻烦。
李牧是军事天才,但抗击彪悍的匈奴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从李牧被派到北部守边之时,他就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由于赵惠王废除了“胡服骑射”的政策,逐渐兴起的匈奴对赵国北面的军事威胁越来越大。虽然赵国修了长城,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匈奴骑兵从豁口杀进来,抢掠一番便逃之夭夭,令赵国边境军民不厌其烦、疲于应付。
为了确保边境安宁,赵孝成王派李牧驻守雁门郡守边,李牧倒没有推辞,但伸手向赵王要了两项权力:官吏设置及任免权、税赋支配权。
得到这两项权力后,李牧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北部边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
第一,税赋除日常开支外,全部充作军费,李牧将这些钱主要用在四个地方。
——对前沿的烽火台进行升级,并配备精锐士兵守卫,提高烽火台的预警和阻滞能力。
——招募间谍,扩大情报网络,加强对敌方动向的侦测。
——提高士兵生活待遇,开展骑射训练。
——修造永备工事。
第二,实行坚壁清野,将散居的百姓全部收拢聚居。一旦匈奴骑兵来袭,军民携财产、粮食、物资一律入堡垒躲避,不得出战。
实行这些改造之后,匈奴军队郁闷了:越过长城就是“无人区”,找不到人打架、抢不到东西,连根鸡毛都没有。长此以往,靠抢劫谋生的匈奴非饿死不可!
在李牧的领导下,士兵很开心,因为天天有肉吃;百姓更开心,因为财产没有损失。但是,远在邯郸的赵孝成王却很不开心:李牧,你在搞什么鬼?
赵孝成王对李牧的不满似乎也很有道理:权给你了,税也给你了,可匈奴怎么还在那里摆着?你看你带的这些兵,除了会吃、会玩、会躲以外,还能干什么?
一些“主战派”也跟着扔石头,说李牧是被匈奴吓破了胆,不足为边将,应该下课!
内心的不满加上群臣的怂恿,赵孝成王决定派人替换李牧。
这一换不要紧,把匈奴乐翻了,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人打架了。匈奴每次来偷袭,赵军就迎战,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满地找牙,匈奴骑兵大肆抢掠一番后扬长而去。
匈奴频繁得手,极大地鼓舞了干劲,来得越来越勤,赵国北部边境实在招架不住,只得向中央求援。
苦于秦国军事压力的赵孝成王哪里想到北边越打越乱,彻底抓狂了:换人!
换谁呢?还得厚着脸皮去找李牧。李牧虽然假装生病“要挟”老大,但倒也不是坐地起价,只跟赵孝成王提了一个条件:照过去的方针办!
到任之后,李牧继续按照以往的套路对付匈奴。赵孝成王跟那些“主战派”也都老实了,随你李牧怎么折腾,只要不向中央要钱要人惹麻烦就行!
李牧这一“折腾”就是好几年,匈奴基本上一无所获,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李牧的士兵照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但时间长了也会抑郁:养出一身力气,特别想揍人!
李牧看准时机,开始选人选马选装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