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56章


自从公元前256年东周天子被秦国铲翻之后,韩国失去了唯一的屏障,不得不考虑应对之策。
平心而论,韩国不是不想抵抗,而是确确实实打不赢,“儿童团”无论如何也干不过正规军。但是,为了避免亡国的噩运,韩桓惠王下定决心,冒死赌一把!
韩桓惠王的赌注不是举全国之力与秦国拼死一战,而是押在一个“水利工程师”的身上,这个人叫郑国。
公元前246年,郑国受韩桓惠王的派遣来到秦国,目的只有一个:怂恿吕不韦挖水沟。韩桓惠王的逻辑是这样的:秦国集中力量挖水沟,既劳民又伤财,就没有精力揍韩国,说不定还能把秦国拖垮。韩桓惠王很欣赏自己“四两拨千斤”的智商,美其名曰“疲秦之计”。
郑国不负重望,给当时执掌大权的吕不韦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挖沟计划”:西引泾水,东引洛水,兴修一个总长度达到三百多里的灌溉水渠网,扭转关中平原缺乏水利设施、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利局面。
在郑国的忽悠下,吕不韦对这个宏伟的计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山东各国兴修水利的时候,秦国的关中平原依然是最原始的靠天吃饭。不过,如果就此断定秦国是不懂科学的赳赳武夫,未免以偏概全。实际的情况是,秦国满世界找人PK,有力气的都出去打架了,挖水沟这种事,实在是忙不过来。
有趣的是,尽管山东六国挖沟引渠忙得不亦乐乎,但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却是一个被贬到蛮荒之地做官的秦国人的杰作。
这项水利工程竣工于公元前256年,它以绝妙的构思、神奇的智慧,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困扰蜀地若干年的岷江水患,使巴蜀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兴修者在工程中“深淘滩、低作堰”的经验总结,成为后世兴修水利的金科玉律。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政权更迭、历史变迁,甚至川西地震带的屡次强震,这项水利工程依然完好无损,时至今日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造福几千万百姓,令后世无数“高科技”工程无比汗颜。
——这就是被誉为“川西第一奇功”、时任蜀郡太守的李冰主持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成功,让吕不韦亲眼看到了水利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对郑国的计划表示完全赞成。在郑国的亲自指挥下,关中平原的水利工程开工建设。
此后几年,秦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外的征伐确实明显减少。但嬴政亲政后,开始对吕不韦的政策进行清算,其中就包括了郑国宏伟的“挖沟计划”。
通过缜密侦查,郑国的间谍身份被发现,在嬴政的亲自审问下,郑国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国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话说得很坦诚,确实也打动了嬴政,工程继续进行。
公元前236年,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郑国的“挖沟计划”终于大功告成。此时,韩桓惠王已经带着对自己智商的膜拜离开了人世,但继位仅三年的韩王安悲剧了。他发现自己亲爹发明的“疲秦之计”,实际上是给秦国帮了大忙。根据史书记载,郑国主持修造的水渠网完成后,关中平原上万顷的农田成为一片沃野,抵御天灾的能力大为增强,达到了“无凶年”的地步。借助关中农业生产的繁荣,已经掌握“天府之国”的秦国更加富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财政基础。
为了纪念郑国的绝世之功,嬴政将这个水渠网定名为郑国渠。为了对韩国输送郑国这个杰出人才表示感谢,嬴政决定让韩国臣民优先享受秦国的国民待遇,所以第一个就灭了韩国。
公元前229年,嬴政打响了灭六国的第二枪,目标自然是遭受战祸与天灾重创的赵国。
乘人之危的嬴政一心要拿下这个“最牛钉子户”,专门派出大将王翦亲自出马,率秦军主力经井陉进逼赵国腹地,杨端和则率中原的秦军从南部北上,几十万秦军再次对邯郸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最牛钉子户”的“大钉子”——悍将李牧临危受命,与司马尚一起率残存的赵军抵抗侵略。
经历地震和饥荒之后,赵国的国力极度衰弱,但有悍将李牧的存在,秦军的行动并不会十分顺利,赵国不排除重演三年前抗秦胜利的可能。
嬴政为了彻底铲除这个“最牛钉子户”,可以说是下了血本、志在必得。王翦率领几十万秦军在正面作战的同时,嬴政还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反间!
嬴政向赵国都城邯郸派出了大量的间谍,一面在社会上大造李牧通敌的舆论,一面用重金贿赂赵国的奸臣郭开。贪财的郭开当年给廉颇使坏,如今依然死性不改,不断在赵幽缪王面前诋毁李牧、司马尚,说他们拥兵自重,意欲投靠秦国。
历史雄辩地证明,人祸往往胜过天灾。受奸臣和社会舆论的蛊惑,昏聩的赵幽缪王没有认真调查,便轻率地做出了撤换李牧、司马尚的决定。李牧征战多年,也是个脖子硬的,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执行赵王的换人命令。
李牧以国家社稷为重,违抗中央命令,本质上等同于“兵变”,反而让赵王更加坚定了对李牧的怀疑,随即派人布下圈套,诱捕李牧并立即杀掉,副将司马尚则被就地免职。
赵幽缪王派王室宗亲赵葱、从齐国投奔而来的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的职务。临阵换将本已犯了兵家大忌,更何况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秦军的对手。赵军勉强坚持了三个月后,被王翦率几十万秦军一举歼灭,赵军主将赵葱战死、副将颜聚临阵脱逃,实际上已完全丧失了抵抗的力量和意志。邯郸以北的东阳(今河北省邢台附近)陷落,赵国都城已经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秦军的正面。
公元前228年,王翦率军乘胜南下,轻而易举地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活捉赵幽缪王和颜聚,赵国自此灭亡。赵公子嘉率残余力量逃窜到北部的代地,自立为代王,背靠燕国建立“流亡政府”。
虽然保存了一个火种,但经历频繁的天灾人祸,赵国的实力已经消耗殆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过是虚妄的空想,此时的公子嘉只能偏安一隅,勉强苟延残喘。
赵国被灭之后,一直以赵国作为屏障的燕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燕国虽然位列“战国七雄”,但就实力而言,充其量能与韩国打个平手,要不是以前有中山挡着,后来有赵国挡着,燕国早就被灭N次了。
弱国自救,往往喜欢出“奇计”。燕国的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做人质,见识过这个“虎狼之国”的残暴,眼看形势危急,也只能赌一把了。当年韩国的“疲秦之计”搞成了一个大乌龙,不仅没有让秦国疲惫,反而使它更加身强体壮。太子丹决定另辟蹊径,将赌注押到了一个刺客身上。太子丹选中的刺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荆轲。
荆轲本是卫国人,秦国灭掉卫国后,荆轲流亡到了燕国,对秦国有灭国之仇。接到太子丹的邀请,荆轲本人倒是很愿意为燕国效力,但问题在于,嬴政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人都见不到,怎么暗杀?于是荆轲出了一个主意,这跟前面提到的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就是率秦军攻打赵国、在肥下被李牧打败后,畏罪逃亡到燕国的秦国将军桓齮。桓齮潜逃后,嬴政杀掉了他在秦国的妻儿老小,并发出悬赏通告,千金买他的人头。
躲在燕国的桓齮更名为樊於期,得到了太子丹的庇护。为了救燕国于危亡,荆轲提议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作为见面礼,在谒见嬴政的过程中伺机暗杀。
在荆轲的劝导下,“深明大义”的樊於期愿意献出自己的人头,交给荆轲入秦搞暗杀,以报嬴政杀自己全家老小的血海深仇!
荆轲将樊於期的人头装在盒子里,带着藏有匕首的地图,与同伴秦舞阳一起,匆忙上路了。燕太子丹穿着素服,将他们一直送到易水河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秦舞阳来到秦国,通过蒙嘉谒见了嬴政。在咸阳宫,嬴政兴高采烈,热情接见送人头、送地图的燕国使者,荆轲志在必得、岿然不动,准备在进献地图时抽出匕首刺杀。
千钧一发之际,秦舞阳掉了链子。
根据史书的记载,这个秦舞阳12岁就开始杀人,没有人敢惹他。正因如此,荆轲才让他跟着自己去秦国干大事。但事实证明,这个秦舞阳是上不了台面的“窝里横”,从走上朝堂的那一刻,他的双腿就不听使唤地战抖,脸色也变得惨白。
群臣看到秦舞阳这副模样都很奇怪,搞不清楚捧着地图的这个人,到底是来谒见,还是来上刑场。
荆轲打了个圆场,说秦舞阳是乡野之人,没见过大场面,被大王您的气势给镇着了,裤子没湿已经算是很有自控力了。嬴政倒也不见怪,但已经开始有所警觉。
荆轲奉上地图,图穷匕见之时,早有准备的嬴政反应敏捷,身子一闪就躲过了荆轲的刺杀。荆轲不甘心,拔腿就追,惊慌失措的嬴政来不及拔出长剑,撒腿就跑。
按照秦国的规定,群臣上殿不能带兵器,虽然殿外有军队,但就算是天塌下来,没有得到君王的指令也是不能擅自入殿的。偏偏嬴政情急之下忙着逃命,一时顾不上向殿外的武士下令“护驾”。
拜卫鞅所赐,秦国的法度极严,结果所有人都是死脑筋,严格“依法办事”。眼看嬴政性命不保,任何武士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轻越雷池一步,簇拥着站在殿外围观。
嬴政被荆轲追得满屋子跑,眼看就要追上了,旁边的一个叫夏无且的侍医心生一计,将随身带着的药袋子扔向荆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