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杀

第55章


经过精心挑选,李牧为匈奴骑兵准备了一个“杀手锏”——“多兵种作战兵团”。这个兵团包括: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三千匹、士兵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选出来之后,李牧重新编队,频繁开展战车、步兵、弓弩兵、骑兵多兵种的合同作战训练,使各兵种之间的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为了引匈奴上钩,将百姓全部遣散出去,放羊的放羊,开荒的开荒。匈奴的鼻子很灵,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抢掠机会,再说李牧这么多年来“消极避战”,早就被匈奴打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标签,不足为惧。
说打就打,匈奴的骑兵很快就南下抢掠。与以往不同,赵军竟然派出小部队截击,并丢下大量牛羊后佯装败退,引诱匈奴骑兵深入。见这一次有利可图,匈奴单于决定干一票大的,弥补一下这些年“嘴里淡出鸟来”的艰苦生活。
匈奴单于亲自率领10万骑兵南下,一路抢掠无数。轻敌的匈奴军队不知是赵军想诱敌深入,很快便钻进了李牧预先设置好的埋伏圈。
匈奴倾巢出动,李牧苦练多年的“多兵种作战兵团”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为了对抗机动性强、阵形灵活的匈奴骑兵,李牧采取了以守为主、后发制人的战术。
李牧首创的战术是这样:步兵配合战车队正面阻击匈奴骑兵,迟滞敌方行动;弓弩兵在后方提供“远程火力”支援;1万多骑兵与精锐步兵运动于敌方两翼,待匈奴骑兵的阵脚被打乱后实施包抄。
李牧率领的15万“多兵种作战兵团”,经多年养精蓄锐,终于等到了揍人的机会,与十万彪悍的匈奴骑兵展开大规模厮杀。
这一仗打了一整天,10万匈奴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着少量卫队仓皇逃窜,这一仗也成为“多兵种兵团”对抗骑兵兵团的典型战例。李牧率军乘胜向北追击,一举横扫了襜褴、东胡、林胡等匈奴蜀国。匈奴单于继续向北逃窜,十几年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境。
军事天才李牧一战成名!
廉颇被气走后,在北部边境屡建战功的李牧得到赵悼襄王重用,于公元前243年率军攻打燕国,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武遂、方城两座城池。
尽管多次征伐燕国取得胜利,但赵国南部的军事形势极不乐观。
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组织的“五国攻秦”以失败告终,楚国通过迁都对秦国避而远之。嬴政完成对嫪毐、吕不韦势力的清算后,很快便将报复的矛头指向了与秦国隔黄河相望、又在“五国攻秦”中派出主将庞煖的赵国。
秦国对赵国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并于公元前236年趁赵军东进伐燕之机,攻占了南部的邺邑。祸不单行,紧接着赵悼襄王去世,儿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
公元前235年,秦国趁赵国新王立足未稳之机,由桓齮率军攻占平阳,大败赵军。次年,桓齮率领的秦军穿过上党地区,翻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纵深的武城。赵幽缪王紧急调扈辄率军救援,却被气势汹汹的秦军消灭了10万人,主将扈辄被杀。随后,秦军乘胜占领了赤丽、宜安等地,直逼赵国都城邯郸。
20多年前邯郸保卫战的惨烈,始终萦绕在赵国上下的心间。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赵幽缪王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到了北部悍将李牧的身上。
都城告急,李牧率北部边防部队南下,与邯郸的部队会合,在宜安附近组织防御,抵抗准备向邯郸进逼的秦国军队。
对付越战越勇的秦军,李牧还是老套路:修堡垒!秦军一进攻,赵军就躲到堡垒里,打死也不出来。秦军劳师以远,后勤补给困难,显然是耗不起的。不久,桓齮派主力进攻肥下,引诱赵军主力前来决战。
赵军的另一位将领赵葱建议,既然秦军有了新动向,我们应该立即派兵增援肥下,防止敌人得寸进尺。李牧却不这么看,他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北方边防军是赵国战斗力比较强的军队,打匈奴的骑兵比较有经验,但是对秦军缺乏了解,从实力上看并不是秦军的对手。如果正面遭遇,赵军极有可能要吃亏,对于积贫积弱的赵国而言,再来一次邯郸保卫战,即便是惨胜,那也离亡国不远了。因此,李牧一开战就率赵军在工事里躲着,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待秦军疲惫后再伺机而动。
秦军进攻肥下,目的是通过开辟新的战场,逼迫赵军救援,秦军再调转枪口伺机消灭。李牧分析认为,秦军为了能够引出赵军决战,必然会动用主力进攻肥下。这样一来,秦军在宜安的防守将比较薄弱,正适合赵军来一个“围魏救赵”。
秦军在肥下打得正欢,又在赵军救援的必经之道上摆好了口袋阵。但是,桓齮的“围城打援”没有搞成,大营却被李牧率领的赵军主力偷袭了。由于李牧一直避战,秦军也疏于防范,导致留守大营的部队、辎重全部被赵军俘获。
得知巢穴被捣,桓齮赶紧带着进攻肥下的秦军回师救援,李牧等的就是桓齮的援军。在秦军主力的正面,李牧派出小股部队进行阻击,主力布置于两翼。赵军利用地形优势节节阻击,秦军的锋芒顿挫,与正面的赵军纠缠在一起,两翼的赵军主力突然杀了出来,秦军阵形大乱,遭遇了自邯郸保卫战以来的第一次惨败。
经此一战,征伐赵国的秦军几乎全军覆没,桓齮仅带着少量贴身卫队突围,畏罪潜逃到了燕国。李牧抗秦有功,赵国得到了极为宝贵的喘息机会,赵幽缪王看到了保家卫国的一线曙光,一再称誉李牧是“赵国的白起”,封他做了“武安君”。
自此,李牧成为赵国第一员猛将,也是山东六国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军事将领。
公元前232年,嬴政不甘心失败,组织更多的兵力攻打赵国。
鉴于上一次桓齮孤军深入的教训,秦军此次采取分兵战术,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赵国。秦军南路经邺邑、渡漳水,进逼赵国都城邯郸,意图牵制赵军主力;秦军的主力则在北路,自上党翻越太行山区至井陉,运动到邯郸北面,意图割断赵国的南北联系,对邯郸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李牧认为,南路的秦军虽然进攻得比较高调,但越高调说明越有诈,北面静悄悄的秦军才是“闷声不响发大财”。
从地理环境上看,邯郸以南凭借漳水能够组织有效防御,将兵力不多的秦军南路阻滞一段时间是有可能的。而邯郸北面基本上无险可守,一旦被秦军主力控制,赵国将会被拦腰截断,失去向北的撤退纵深,只能困死在邯郸一带。
李牧审时度势,决定采取“南守北攻”的战术,同样兵分两路,对抗来势迅猛的秦军。
李牧派司马尚率赵军一部南下御敌,自率赵军主力北上,与秦军主力在番吾相遇。但是,秦军主力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迅速控制邯郸北面,切断赵军后路,因此进攻极为迅猛。李牧率领的赵军根本来不及挖工事,只能被迫与秦军展开正面决战。实事求是地说,赵军并不是秦军的对手,但赵军无路可退,后退一步便会国破家亡。
狭路相逢勇者胜!李牧亲自披甲上阵,率领赵军与正面的秦军短兵相接、贴身肉搏,不惜一切代价与秦军厮杀。
秦军招架不住赵军这种不要命的自杀式攻击,只能节节败退,穿越太行山区撤至上党。消除北面的隐患后,李牧立即率部南下,与司马尚合兵一处,准备围歼实力较弱的秦军南路。不过,秦军南路得知北路进攻受阻,凭自己这点兵力已经不足以取得对赵国作战的胜利,因此稍与赵军接触就迅速后撤,没有留给赵军歼灭自己的机会。
李牧率赵军乘胜南下,对与秦国走得比较近的韩、魏两国形成了较大的军事威胁,与秦国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局部均势。
悍将李牧两战全胜,虽然赵国伤亡较大,特别是番吾一战与秦军“硬碰硬”,损失比较惨重,但赵国毕竟取得了对强秦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赵国军民的抗秦斗志。
李牧征战沙场,横刀立马,使赵国成为山东六国中一枝独秀的“最牛钉子户”,让立志一统天下的嬴政碰到了硬钉子,极大地迟滞了秦国的统一战争,秦、赵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历史总喜欢跟弱者开玩笑。赵国还没有喘息多久,就被老天爷给狠狠地阴了。
公元前231年,赵国的代地发生了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根据史书记载,这次强震破坏力惊人,从赵国的乐徐至平阴,大部分房屋建筑坍塌,地面产生的裂口宽达几十米,百姓死伤无数。
次年,还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赵国又遭遇了大面积的旱灾,大部分农田颗粒无收,饱经战乱、遭遇强震的赵国更是雪上加霜,一时间饿殍遍地、谣言四起。
对处于明显劣势的赵国而言,巨大的天灾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国破家亡就在眼前,“最牛钉子户”已经难敌天命、危在旦夕!
4 大一统水到渠成
公元前230年,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干掉了昔日的“盟友”韩国,打响了剿灭六国的第一枪。
韩国有足够的理由成为第一个倒霉蛋,因为它距离秦国最近,在山东六国中又实力最弱。多年来,韩国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这两大劣势,对秦国采取一味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无论是借道还是割地,只要秦国一发话,韩国毫不犹豫地按单照办。弱小的韩国屈服于秦国的淫威,甚至还会“助纣为虐”,跟在秦国屁股后面打赵国,讨秦国的欢心。但是,妥协退让、一味迎合换不来敌人的怜悯,秦国对地处家门口的韩国,从来没有停止过蚕食的步伐。
退一步说,就算秦国放韩国一马,但是到中原打仗基本上都要从韩国借道,几十万军队每年这么来来去去的,光靠踩也能把韩国的一亩三分地踩得颗粒无收,韩国还怎么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