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魂.星辰谱

第283章


为了感谢她们,孩子们有时去支援单位做客,有时也去州属市致问候辞,汇报孩子们生活学习情况。赵施格和刘允斌一起去参加过这种活动。开会时,允斌讲中文,施格当翻译,效果很不错。生活本来是美好的,可是不久爆发了战争。
    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第一个不幸是,去度暑假的同学不知音讯,其中就包括朱敏。赵令超感染上流感后,缺医少药,最后死于脑膜炎。赵施格也患了感冒,病了很久。战争爆发后,医护人员全部上了前线,医药奇缺,有病无处治,也无药吃。一切都变得艰难起来,儿童院也准备撤退,学习停止了。
    总算不幸中的万幸,赵施格还留在儿童院。市内忙于疏散,本打算把企业工厂都撤走,纺织厂竭力反对,伊万诺沃是世界上的纺织名城,纺织工人的意见是举足轻重的。军队一批批开了过来,敌人越来越向莫斯科逼近。伊万诺沃成立了民兵组织,不少民兵开赴莫斯科前线。到处人力不足,儿童院的孩子们也组织起来,和市民一样担负着保卫城市的任务。挖战壕、挖防坦克壕、构筑防坦克崖壁、扩建机场等。形势急转,很多同学都准备去参加民兵组织,年龄大的同学都填了注册登记表,小一点的参加预备训练。大的女同学,都到医院当护理员。在“一切为了前线”, “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度过了一个寒冷而饥饿的冬天。战争,使儿童院的不少孩子上了前线,进人了成年人的劳动大军。孩子们一下子十分懂事地踏人了社会,似乎一下子成了大人了。
    战争,毕竟是残酷而痛苦的!儿童院一个德国籍的同学名叫古尔特上了前线,他比赵施格大得多,是一位小同学们都喜欢的大哥哥。他喜欢拳击,像黄健一样强壮。战争开始后他就参加了苏联游击队,在莫斯科郊区打游击。在执行一项战斗任务中英勇牺牲了。在请功报告的名单上,本来第一个就列的是他的名字。但上级把他的名字又划掉了,而换上了卓娅?柯斯莫金扬斯卡娅(丹娘)。古尔特完成了六项战斗任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卓娅被派去执行第一项任务时,就被敌人捉住了。她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也英勇地牺牲了。要表彰勇敢精神,两个人都是英雄。要论具体贡献,古尔特比卓娅还大。卓娅是苏联人,古尔特是德国人,德国人当苏联英雄不合适,因此,选上了卓娅,而卓娅成了全世界闻名的苏联英雄。在儿童院中国孩子的心中,没有什么好说的,古尔特真不走运!
    赵施格中学毕业了,他很幸运,莫斯科钢铁学院看了他的毕业成绩后,免予统考就录取为该院的大学生,同时免考录取的还有刘允斌和张芝明。蔡博比他们早人这所学院,也给他们帮了一点忙。进了钢铁学院,开始了独立生活,体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要学会适应配给制条件下的生活。配给制只能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而施格等不着任何人或单位的物质帮助。而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好自己,不要在学习上掉队。如果一门课学不好,就将失去助学金。他没有家,无处可去。进工厂当个杂工还是可以的,但他不愿去,只有刻苦学习这条路。为了维持大学的生活,大学生们要各自想法摆脱困境。赵施格利用秋季运输忙的机会,夜间在莫斯科的码头上帮助卸蔬菜。蔡博、张芝明、刘允斌也都参加了这项工作。他们干了3个月的夜班,白天还要上课,大家都很累。系里领导虽然几次想禁止类似活动,但单靠助学金这些学生是不能度日的。学习是这样的劳累,生活又是这样的艰苦,但施格心中总有一个不灭的追求:好好学习,继承父亲的风格,毕业后回去报效祖国!
    赵施格满怀激情毕业后回国时,并没有人“敲锣打鼓”,他和陈祖涛两个人在陈祖涛的父亲陈昌浩伴送下回到了陌生的祖国。到北京时,更没有一个人去机场接他们。这当然不能责怪别人,他们原本该坐火车回国,只因为归心太切改乘了飞机。
    回来了,寄居异国他乡20年的游子回来了!在那一天,也就是离开祖国20年后再踏上祖国领土的那一天,施格踏着北京的土地,见到了久别的母亲……施格急切地熟悉着一切,风土人情、待人接物、山川江河、四季气候……他怀着崇高的想法,把在苏联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奉献给自己的民族。奉献,无私的奉献!他只知道付出,但从不考虑这一切价值多少。
    青年人具有敢于冒风险和不怕承担责任的特性。赵施格是青年人,他也具有这种特性。1955年,他在鞍山第二炼钢厂已当了一年的副厂长(厂长一直没有任命)。有一次,上级提出给他们厂车间送瓦斯,而瓦斯工厂的厂长认为,给第二炼钢厂车间送瓦斯不是自己的事。身为第二炼钢厂惟一厂领导的赵施格,主动来承担这个责任。他没有经验,诚恳地请求对方帮忙。因为施格知道,瓦斯厂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曾给工厂送过气,可瓦斯厂不同意。这时施格想起在苏联“东西钢厂”进行大学实习时,由于不知谁不小心,曾发生了瓦斯管道爆炸事故。当时“东西钢厂”的总工程师是罗曼柯。由于这起工厂爆炸事故,他受到了警告处分。就是这位罗曼柯,当时是鞍钢的苏联专家总顾问。既然专家总顾问也没有帮忙的意思,施格就决定自己干。二钢厂有一位热工技师,是一个老工程师,施格请他组织送气,他说他负不了这个责任。施格问他是否知道往车间送气的程序,他说这些都知道。经过认真考虑后,施格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他对该热工技师说:“我下命令,你具体组织指挥,不管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全部由我承担责任。”热工技师也被他公而忘私的精神感动了,激动地说:“我听从你的命令,保证送气安全。”就这样,一个大难题被征服了。施格为完成这次任务,在思想上已作了坐牢的准备。结果他是幸运的。
    为了工作,施格不止冒过一次险。在给西南金属制品厂车间送氢气时,也冒了一次大风险。那是在“文革”开始后,施格冒着送气失败、工厂爆炸、自己掉脑袋的风险去干的。他和老工人们研究了几天几夜,还是要舍命干!在送气成功之后,谁也没有对他表示什么,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这一点他似乎已经习惯了。在那个年月,上级经常向他提出要求,事成之后就把他忘了。如果真忘了,那也真该谢天谢地!但最终还是没有忘掉他,放过他。
    1968年12月22日,西南金属制品厂军管会和革委会联合召开一次紧急会议。赵施格作为厂革委会的成员参加了会议。当时,经常召开这种紧急会议,多数是以讨论落实“最高指示”为内容。这次会议前,正好又发表了一条“最新最高指示”。赵施格带着语录本进会场后,有人招呼他往前面坐。他毫不在意地摆了摆手,顺势在一个空位上坐了下来。他根本没有想到,会议开始后,革委会主任突然责令他交代问题。赵施格站起身来不解地看着革委会主任的总又环顾了一下四周,心里很平静。革委会主任的脸变长了,变得陌生了,他声色俱厉地说:“你要老实交代从未向组织交代过的问题!在你的自传中,至今还隐瞒了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这种突然袭击,施格有所准备似乎又没有准备。“看来组织上根本不信任我!”这是他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问题。事实也是如此,军管会和革委会早就在收集他的材料,背靠背地对他分析研究,在苏联整整呆了20年的人,怎能没有问题呢?这20年本身就是问题。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学而跑到苏联,这不是卖国是什么?
    赵施格太天真了,他尽力想说服他们相信上级党组织是了解他的,他没有向组织上隐瞒过任何“政治问题”……他花了两个多小时讲述了他去苏联的前因后果,一切表白都无济于事,他被关进了一个专门供他思过的黑屋子,一关就是18个月,有3个监管人员昼夜轮班,一步不离地对他进行监视。他坐了18个月临时监牢后,虽说经过了七斗八斗,始终没有斗出他们需要的东西,只好恢复了他的自由。但给他彻底平反,那是9年后的事了。这就是赵施格的命运!
 
第27章 至死不屈的——孙维世
   林彪、“四人帮”是一小撮杀人不眨眼的恶魔。1968年10月14日,优秀的共产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戏剧家孙维世被“四人帮”害死于冤狱。他们暗害孙维世同志,其矛头直接指向全国人民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大叛徒江青对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怀有刻骨仇恨。江青对孙维世的革命家庭,对于毛主席和周总理培育维世,以及维世坚决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行动,恨得咬牙切齿;而长期以来,维世又曾和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这个叛徒终于直言不讳孙维世是她的“仇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老一辈的革命家都知道,维世是革命先烈孙炳文和延安时代的“妈妈同志”任锐的女儿。孙炳文和朱德是至交,也是周恩来的战友。早年孙炳文参加辛亥革命,20世纪20年代初与朱德去欧洲寻找马列真理,经周恩来介绍,和朱德一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成员。归国后在周恩来领导下,在广州黄埔军校工作。周恩来离开广州时,让孙炳文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兼任总教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