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魂.星辰谱

第290章


看到这些书稿,不能不令人惊讶!写作,有人称为“爬格子”,因为是用一张张稿纸,用一个个方块字,填满稿纸上的方块。几十万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刘彤矢写作,要比别人吃力得多,她用铅笔将书稿写在没有格子的废打印纸上,写了改,改了写。每篇文章定稿后,再一笔一画抄到稿纸上。她究竟用了多少纸,没有人计算过,只见她把已经写好的一部分稿纸,整齐地堆在桌子的一角,足足有一尺多高。在一个小方纸盒里,放了几十个小铅笔头,用手根本捏不住了。她说:“不是我经济紧张得连枝铅笔也买不起,而是咱们不应该忘掉延安,忘掉那艰苦的生活。随便仍掉一个小铅笔头不算啥,但全国那么多人,一人节约一个小铅笔头该是多么大的一笔财产呀!我身体不好,不能为国家创造财富了,如果再不节约,心里不安呀!”老大姐说着激动起来,她从床头打开一个木头箱子,从里面拿出十几双袜子,都是破了补,补了穿,有的袜底上已经补了十几层五颜六色的布。她的内裤、衬衣也是补丁叠补丁。要不是亲眼看见,谁也不会相信这位三八式的“老延安”,仍旧过着这样俭朴的生活。
    人生本来是有限的,她的生命更有限。当谈起她的写作计划时,她坚定地说:“已经出版了一本,又写好了一本,现在正在写第三本。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一本本地写下去。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从身患绝症的刘彤矢老人身上,我们找到了她战胜困难、战胜癌症的答案,那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下造就的特殊的希望和追求!
 
第32章 群星在太空闪烁
    △革命先烈孙炳文的儿子孙泱——父亲壮烈牺牲后,母亲任锐含着热泪在黑夜的油灯下写了一首诗:“儿父临刑曾大呼:‘我今就义亦从容’。寄语天涯小儿女,莫将血恨付秋风。”12岁的孙泱带着父亲的遗嘱和母亲的期望,历尽磨难,来到延安,在革命摇篮的熏陶下学习成长。他曾在朱德总司令身边做秘书工作。后历任中共嫩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东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文化部长、国家计委军工局长、重庆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西南电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文革”中被江青迫害致死。他留下的著作有《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概要》等。
    △毛主席最喜欢的苦卫战士翟作军——他守护着枣园窑洞那彻夜不熄的灯光,跟随着延河畔那朦胧的身影,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患难与共。就要分别了,心里怎么能安宁?作军披衣走出了窑洞,又看到了主席窗户上映出的熟悉身影:“作军呐,干革命没有文化不行,建设新中国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过去家里穷没法子,今天要补上这一课。”语重心长,刻骨铭心。作军擦掉了脸上的泪水,遵照主席的嘱托,天一亮就上路了。他进了延安自然科学院补习班预科,直到1943年“整风”后。在这3年中,他没有休假日,全部时间用来学习。只是每隔两个星期,一定要到主席那里去一次,每次主席都要询问他的课程,督促他成长为一名永不脱离工农群众的好干部。他离休前任武汉空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刘玉堤——1938年,他16岁时参加了八路军,曾任120师侦察参谋。1941年人延安自然科学院预科学习,1948年到东北航空学校学习,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历任志愿军空军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师射击主任,曾立特等功,被授予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1953年回国后,任空军飞行团长、副师长、师长、军长、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他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共十一大代表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躬耕播种的李铁映——1985年9月9日,第一个教师节来到之时,铁映向母校——北京育才小学,向给他知识、培育他成人的启蒙老师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教师节,使我想起了我的老师在我身上洒下的汗水和付出的辛勤劳动。班主任罗克老师,一直从延安把我们带到了北京;校长郭林、韩作黎以及吴成保老师、谢奶奶……我们的成长是他们用心血浇灌培育的,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深切的敬意!”短短数语,有对延安生活的回忆,有对老师、阿姨的追思,有对光阴飞逝的感慨,有对个人行为的自律……尊师重道永志不忘,实乃延安儿女的特质。
    △蒙族人民的骄子布赫——革命先辈乌兰夫的长子,1939年赴延安,先后人延安民族学院、延安大学学习。他1947年后历任内蒙古文工团团长、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国家民委副主任、中共呼和浩特市第一书记、呼和浩特市市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人民监察官蔡诚——13岁时跟随母亲蔡楚吟从上海经香港到重庆。周恩来在百忙中抽时间去看望他们母子,并安排蔡诚去延安进自然科学院预科学习,后转人延大中学部。1944年,他调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工作,先后任科员、秘书。建国后,蔡诚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科长、广州市公安厅科长、广东省公安厅办公室主任、副厅长、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公安大学校长、司法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十三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感慨地说:“我们这一代人,踏着崎岖和坎坷走过来,在各种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智慧、才能以至生命,我们是值得骄傲的一代,但不要忘记我们的历程!”
    △从士兵到将军的李伦——李克农的儿子。他12岁参加八路军,14岁人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后进“抗大”和炮兵学校。毕业后历任晋绥军区司令部参谋、华东野战军副营长、第三野战军营长。参加过淮海战役,荣立过一等功。建国后任解放军团副参谋长、中央军委运输司令部科长、总参交通部科研室主任、训练处副处长、总参运输部处长、总后军事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后勤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中共十三大代表、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说:“回顾一生,最令人难忘的是延安生活。饮水思源,我们绝不能忘记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更要奋力去拼搏。”
    △冶金专家戚元靖——1942年后,他相继人延安中学、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曾任晋察冀边区新华工厂实习技术员、后任鞍山钢铁公司翻译。在苏联留学期间,曾任列宁格勒中国留苏学生会主席。回国后,先后任北京黑色冶金设计总院土建科工程师、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总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院长、院长,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部长,中共十二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十三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到生死关头去接受考验的谢放——谢觉哉的大儿子,1937年来到延安。1944年10月,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跟随王震、王首道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开辟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艰险备尝,他经受住了实际斗争的考验。1946年凭着红心铁脚板,一路苦战返回延安。继而参加了解放战争,建国后才调回北京工作。父亲经常告诫他,要永保艰苦朴素的本色。1962年,父亲语重心长地给他读了两句唐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诗,成了谢放后半生的“座右铭”。
    △少年生活充满了乐趣的曾宪林——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轻工业部部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他在回忆小学生活时兴奋地说:“那时候的生活很艰苦,但充满了乐趣。当时我们学校喂马的老头是四川人,人们叫他‘老弟娃子’, 他就称我们为‘小弟娃子’。他爱马胜过自己,把黑豆马料炒熟了喂马。当时我们吃不饱肚子,嘴又馋,闻到那炒熟的黑豆直流口水,就去偷马料。‘老弟娃子’发现了,就用扫把‘教育’我们这些‘小弟娃子’,我们一边抱着头躲避,一边嘴里还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马料……”
    △新四军小战士黄毅诚——13岁参军,后人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1945年人党后,曾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党校支部书记。建国后,任沈阳第一机械总厂分厂厂长。他1951年去苏联留学回国后,参与并领导了我国第一台2。5万、10万、20万千瓦汽轮机的设计制造。他曾任一机部四局技术处副处长、哈尔滨汽轮机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东北电力公司总工程师、北京重型电机厂厂长和总工程师、国家计委综合局副局长和高级工程师、国家计委副主任、能源部部长。曾当选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他认为陕甘宁边区的生活是艰苦的,但边区人民的精神是充实的。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可以说是不幸的,但生活在党中央身边又感到是最幸福的。那时,真是生活再苦心也甜!
    △著名作家杜鹏程——鲁迅师范的学生,1946年在西北野战军当随军记者,1954年成为陕西省作协专业作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